365天灵修之旅-第277天

经文:  若有人服侍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侍我的人也要在那里;若有人服侍我,我父必尊重他。” 约翰福音 12:26 延续昨天经文「一粒麦子」的主题,耶稣继续说明另一个真理:「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为什麽主耶稣讲完了麦子落在地里死了的信息之後,就说这段话呢?很明显的,主耶稣要指示我们一条服事祂的途径,就是像祂那样,落在地里死了而结出许多子粒来。祂是一粒麦子,经十字架而使千万灵魂得拯救,又成为历代以来千万人生命之粮。要服事祂的人,也必须经十字架而进入荣耀,藉著与祂同死,才能”突破”一切旧生命的”硬壳”,使那原本已种在心田里的新生命长大强壮,结出许多的子粒来。 跟随耶稣的脚踪行没有艰难吗?当然艰难,不然耶稣怎会说它是「窄门」 (路加福音13:22-30,参8/24灵修) 呢?今日我们的危机是太舒服了,因此对於牺牲、奉献、捨己、死亡等「一粒麦子」的真理,许多人听了之後,内心里很容易就启动一层自我防卫机制,不是淡化处之,就是有意无意漠视。因为这个真理听起来太沉重了,不是我们所能够轻易承受的。但是耶稣还是说:「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不但如此,祂更明确指出:「我在哪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 我们的”老我”,使我们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於是我们会常这样问:「我痛苦的时候,神在哪里呢?」答案却在另外一个问题之中:「当人痛苦的时候,我在哪里呢?」这就是耶稣的教导,也是耶稣的要求。耶稣知道这世界就是有贫穷、饥饿、疾病及灾难,这世界悲哀的光景并不会令祂吃惊,祂已经预备了计划来对付,祂的计划就是:「我在哪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祂将这些问题交给那些将来要与祂同享荣耀的一群人,祂的昇天,好将空位交给我们。末了,主耶稣给我们一句奖励性的应许:「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人都喜欢受尊重而不愿被轻视,如果受平凡人尊重尚且欢喜,得那万有之主的父神的尊重,那喜乐与荣耀将会多大呢! 如果每一个基督徒,都按照耶稣的教训对待贫穷疾病和有需要的人,那会是什麽样的光景?藉著服事他们,我们服事耶稣。德蕾莎修女对那些不明白为什麽她会对加尔各答的穷人会有如此委身的美国访客,做了这样的回答:「我们先默想耶稣。然後,我们出去,寻找他所化装成的模样。」

365天灵修之旅-第276天

经文:  那时,上来过节礼拜的人中,有几个希腊人。他们来见加利利、伯赛大的腓力,求他说:“先生,我们愿意见耶稣。”腓力去告诉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诉耶稣。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约翰福音 12:20-25 来到受难周,十架的阴影一天天逼近,我们真的难以想像耶稣的心情是怎样的。一方面,祂知道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在暗中谋划怎样将祂致於死地;另一方面,犹太人群众完全无视耶稣的教导,而对祂抱著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为祂就要发动革命,推翻罗马政权。至於耶稣身边的门徒呢?他们也好不了多少,虽然已跟随祂一段时日,却还是不理解祂弥赛亚的身份和将要被钉十字架的事。 当一切看来黯淡无光的时候,此时,几个希腊人来见祂。这些外邦人的慕道来访显明了福音的种子已经撒下,不久庄稼就要收割。「希利尼人是求智慧」(哥林多前书1:22)。 所以希利尼(希腊)人就作了人的智慧的代号。当希利尼人醒悟人的智慧有尽头,而转过来要见主的面时候,神的荣耀彰显的时刻也就来到了。「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23节) 这是耶稣有感而发的一句话,指出藉十字架的死而复活,以彰显祂荣耀的「时候」已经来到。 发人深省地,耶稣在世上的最後一週,竟然选择在一群外邦人面前正式宣告「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还记得,耶稣降世的时候,也是外邦人(东方博士,参马太福音2:1-12,2/1灵修) 特来拜主,耶稣临终的这星期,又是外邦人来觐见。耶稣竟然是在外邦人寻道的时候,才揭开神的能力的奥秘,这奥秘就是:「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24节)。「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意味著祂下面要说的事是极其重要的。这段话是主耶稣的名言之一,却是许多人感到难明的名言。这是一个「隐喻」,耶稣用它来说明一个神所选择、但人认为最愚拙的方式来拯救世人的真理 (哥林多前书1:18-25)。 你可以设想把一粒麦子放在手裏,你能看见它麽?当然能。但实际上你看不见它的「生命」,只能看见它外形的渺小。但当你把它放在地裏,让它死,不久这麦粒长了叶子,又长穗,然後穗中有丰满的榖子。这一切早都已在麦粒中,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多观察这些现象,将会看见那隐藏在麦粒裏面的一切内容,而不由得赞叹,这是何等大的生命爆炸力!耶稣乃是说:这些人这时候没办法真正看见我;但有一天人们要看见我。那乃是我进入死亡又从其中出来的结果,又是我在历代以来被一直传递下去的结果;经过死亡进入生命! 听来浅显的道理,却又深奥无比,甚至使人感到迷惑,难以置信。这些希腊人听众发现,耶稣所要作的事,是人间没有人作得到的——耶稣竟可拿死亡来换取更丰盛的生命!得胜不是靠著武力与争鬥,却要藉著牺牲和死亡?这是有罪与有限的人类所无法理解与接受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人类文明的法则,牺牲和死亡从来只是弱者的代号、失败者的标籤。耶稣一生似乎建树不大,传了叁年半福音,能陪祂走到最後的人没有几个,许多人始终不信,而且他们还要致祂於死地。对人们来说,祂的死是失败和羞辱;但对耶稣来说,却是荣耀的开展。除非我们把价值观念也倒转过来,以十字架的异象代替武力的征服,否则便不可能了解主耶稣这「一粒麦子」比喻的含意:死不是终结,出死才入生,神的大能就是这样爆发出来! 接著,耶稣更把这原则加以应用:「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25节) 这裏提到的前叁个『生命』,原文是psuche(英文作’soul’),指『魂』,即『自我意识』,包括心思、情感、意志-肉体生命里的。这个生命是有限的(finite)、受造的(created),这是你我与生俱来,从父母领受的生命。而第四个『生命』,原文是zoe,指『灵的生命』,即神的生命。是神圣的(divine)、非受造的(uncreated),是无限的(infinite),是不可毁坏的(indestructable),是人藉著相信接受耶稣而得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在今世追求安逸,以自己的魂(自我)的享受和满足为生活的重心,让自己的魂满足的,必要在来世失去魂的享受,叫魂受痛苦;但凡在今世爱神重於爱自己,轻看自己的魂(自我)的享受和满足的,必要得著从神而来的『灵的生命』,就是永远的生命。一个只注意追求魂的满足,以世界的事物作为喜乐的源头的基督徒,他的属灵生命毫无疑问一定是萎缩的,缺少生命的芳香;若是他肯放下追求魂的满足,不以属地的事物为宝贵,这就是落在地裏死了,结果就使他的属天生命丰满到永远。这也是耶稣叁番两次,不厌其烦地强调的真理 (参马可福音8:35; 马太福音16:25; 路加福音9:24; 马太福音10:39;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276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275天

经文:  耶稣快到耶路撒冷,看见城,就为它哀哭,说:“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无奈这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因为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筑起土垒,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并要扫灭你和你里头的儿女,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 路加福音 19:41-44 这段经文虽短,但读之令人感叹不已。当中有叁件事值得我们思想:耶稣的眼泪,耶稣的悲叹,耶稣的预言。「耶稣快到耶路撒冷,看见城,就为它哀哭」(41节),在橄榄山上有观看耶路撒冷的理想地点,耶稣在这裏为了耶路撒冷的悖逆儿女 (犹太人) 将面临的命运而放声大哭。这是耶稣毫无保留地在众人面前为神所拣选的圣城和圣民哀哭。耶稣钉十字架时所受的一切凌辱痛苦,也没有使祂为自己而哭,像祂为耶路撒冷将灭而哀哭一样。祂是真的如此痛心! 「哀哭」这词不仅是指眼泪滚滚落下祂的脸颊,而且是暗示祂的胸膛上下起伏,因忧愁而悲泣。没有一个词比这裏所用的「哀哭」一词更强烈了。当祂为这城哭泣的时候,这城正象徵著人类对祂的态度,和人类的罪。人若不愿意得救,连主耶稣也不能救他们,但祂的心真是何等的伤痛! 接著耶稣发出了悲叹。路加的记载简短扼要:「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係你平安的事。无奈这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42节) 这事就是昨天祂的门徒所唱的「天上有和平」(38节),并且在地上有平安。接下来祂即将说出将来要在这城发生的事。但祂既明明地说出将要发生在圣城的事,何以又说「这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42节) 呢?其实,这个说法对当时的犹太人来说是正确的,因为他们不承认神的儿子已经在他们的当中;对世世代代的人来说,这也是对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主耶稣要什麽时候要再来。所以即使耶稣将以後要发生的事说明,对人来说还是「隐藏」,眼还是看不出来。 然後这位哀哭、悲叹的主,预言了耶路撒冷的灭亡,「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築起土垒,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并要扫灭你和你裏头的儿女,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43-44节)。耶稣对耶路撒冷的预言在大约四十年之後应验了。在公元66年,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叁年後,罗马维斯帕先王 (Vespesian) 派遣他儿子提多 (Titus) 来扫平叛乱。罗马军队攻打耶路撒冷,攻破外围城市,却不能攻下这城。最後他们采用围困战术,终於在公元70年攻陷这个再无抵抗之力的城市,并放火焚城。在提多的大屠杀中,至少有六十万犹太人死於刀下。 只是在耶稣的预言之中有件顶希奇的说法,就是这圣殿的石头「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这件事怎麽可能呢? 耶稣可以预言一座城将要遭毁灭,也可以预言其中人民将要被掳去,但是祂怎麽敢说圣殿墙上的石头连一块也不留在另一块石头之上,都要一一被拆毁呢?况且别国有名的大建築物,如在卡纳克、卢克索、巴尔贝克和雅典各城的殿宇,虽被抢掠损坏,却没有如耶路撤冷的圣殿一般,被拆毁得那样彻底。这是令人难以想像的事!但事情就是照著耶稣所预言的进行,丝毫不爽。 原来,当犹太人据著圣殿负隅顽抗时,提多的军队使用火烧耶路撒冷及圣殿,以迫使犹太人逃出该处。不知他们用了甚麽样的燃料,圣殿竟然烧了七天七夜才熄灭。圣殿墙壁,多处用真金作装饰,因为高温的缘故,圣殿中所有的金子都被烧溶化了,被熔化後的金子,流到殿墙基石的缝隙中。罗马士兵发现後,由第十营营长卢浮士(T. Rufus)领导,将所有石块拆下,收取黄金。如此,耶稣说的「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惊人地在约四十年後完全应验!且更加奇妙的是,提多凯旋罗马时,拒绝人们的恭维,说「我只是神的一个审判工具而已」!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275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274天

经文: 走的时候,众人把衣服铺在路上。将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榄山的时候,众门徒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 神,说: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众人中有几个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责备你的门徒吧!”耶稣说:“我告诉你们,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 路加福音 19:36-40 耶稣开始在地上的最後一週,骑著驴驹,踏著棕树枝,在群众迎接君王的欢呼声中,进入耶路撒冷。福音书只有几处记载耶稣获得世上的荣耀,这儿是其中之一。耶稣一反惯常的作风,祂接受群众对他的讚美。百姓聚集在耶路撒冷城门口,有许多人把衣服铺在路上,也有人把田间的树枝砍下来,铺在路上。约翰福音记载百姓手里拿著棕树枝欢迎耶稣 (约翰福音12:13)。 「棕树」在圣经中的记载,象徵著「义人的兴旺」(诗篇92:12),且被看成是一种「胜利凯旋」的记号。他们呼喊:「和散那!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这些讚美称颂出自诗篇118:25-26。犹太人在住棚节时,手拿棕树枝,口裏高声念这句话,心裏默想著弥赛亚的来临 (约翰福音7:32-39,参7/18灵修)。「和散那」有「请立刻拯救」的意思,在此用作欢呼称颂。 群众一连串的行动,都是迎接君王的方式。因神曾说要永远坚立大卫的国 (撒母耳记下7:12-14),所以他们喊著的是「那将要来的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马可福音11:10),他们一切的称颂是从一个政治的渴求发出,盼望耶稣成为犹太民族的救星。耶稣选择了一个所有以色列人都聚集的时间,一个群众都能看见祂的地方 ,甚至「合城都惊动了」(马太福音21:10),一个清晰的方法,去宣告祂的弥赛亚的身份,因为祂要以弥赛亚的身份被钉十字架。 百姓对耶稣有如此高昂的情绪和拥护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耶稣不久前,在伯大尼这小村莊,曾经使已死去四天的拉撒路复活 (约翰福音11章,参9/14灵修)。这件神蹟必然已传遍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犹太人耳中。对百姓来说叫死人复活,唯有拥有特殊身份,特殊能力的人才能做到,所以群众高喊:「『高高在上』和散那!」(诗篇148:1-2),「『高高在上』指天上万军,看起来群众著迷於耶稣的不可思议的能力,而想用行动来拥耶稣为王。 然而,群众虽知道耶稣应验先知的预言,他们却不明白耶稣的国度是什麽。他们满怀著期盼,期待弥赛亚会成为一个新的国家的领袖,使以色列恢复昔日如大卫王朝般的光辉。 但是耶稣来并不是作世上的王 (参约翰福音18:36)!几天以後,当群众发现耶稣不会实现他们的愿望时,耶稣又再次听到群众的呼喊,只是,那次他们却喊著:「钉他十字架!」(马太福音27:22-23)。 在这裏,我们又看到一个特殊的安排:众门徒所唱的也许超过他们自己所瞭解的,他们大声说:「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38节)。注意他们不是说,在「地上」有平安。如果我们回想到,耶稣诞生时天使所唱的颂歌:「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路加福音2:14)。祂出生时,天使唱著「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祂将要去受死时,人们唱著「在『天上』有和平」。若不是从天上来的平安,这世上就不会有平安。人与神和好的时候,地上才有平安。几天後在圣城裏将要发生的事,虽是悲惨的,但那个时刻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它的重大後果,和在永恒裏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正是把天上的平安带到世间不可或缺的。这件事如此重大,即使人不出声,石头也会呼叫 (40节)。这城裏将发生的事是多麽奇妙啊!

365天灵修之旅-第273天

经文: 耶稣说完了这话,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将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榄山那里,就打发两个门徒,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进去的时候,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可以解开牵来。若有人问为什么解它,你们就说:‘主要用它。’”打发的人去了,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解驴驹的时候,主人问他们说:“解驴驹做什么?”他们说:“主要用它。”他们牵到耶稣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扶着耶稣骑上。 路加福音 19:28-35 这天是星期天,耶稣将在这星期五被钉十字架。橄榄山在耶路撒冷城外东面,伯法其和伯大尼是附近的两个村落。拉撒路、马大和马利亚的家就在伯大尼,耶稣常在这裏休息。逾越节即将开始,犹太人从罗马帝国各地区来到耶路撒冷,参与这为期一週的庆典,为纪念神带领他们的祖先离开埃及 (出埃及记12:37-51)。群众中有许多人曾经听说过或见过耶稣,正期待祂往圣殿去(约翰福音11:55-57)。不论从耶利哥或是伯大尼,到耶路撒冷只有不多的路程。此刻,耶稣差不多已到达目的地——耶路撒冷。旅程的终站,就摆在前头。耶稣曾多番预言祂将会在耶路撒冷被害,所以耶稣今次进入耶路撒冷是有备而来,祂预备以王者的身份进入耶路撒冷。 耶稣特别指定驴子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30节),这是刚可供载负的年龄,耶稣用牠还是第一次。按旧约的条例,未用过的牲畜是代表「分别为圣」。耶稣这次骑驴进圣城,是应验旧约先知撒迦利亚的预言:「鍚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裏,祂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骑者驴,就是骑著驴的驹子」(撒迦利亚书9:9)。古时君王在战时骑马,在和平时则骑驴。因此当一位君王骑著驴驹而来的时候,不是表明祂的卑微,而是在莊严的尊荣裏来临。骑驴正是象徵著祂的「王权」。 最紧要的时刻来了,耶稣选择了这个表徵,準备进耶路撒冷圣城,是为了要确定地显明祂自己,以一种能吸引人注意祂的方式进去。耶稣以前从未作过这样的事,祂从未作一些激起人注目的事。我们看见一次又一次,每当众人开始拥护耶稣,甚至想要祂作王的时候,祂就立刻从众人中退开,不然就打发众人散去,祂总是拒绝众人要加给祂的王权。祂是那麽低调,毫不张扬地行事,但是现在祂却準备以「王」的样式,大张旗鼓地骑著驴驹进城。为什麽? 旧约先知们有个习惯,是他们时常采用的。当说话不再生效,当人们拒绝接受或不能领悟的时候,他们便会采取一些戏剧性的行动,把他们要传达的信息,好像图画般展露人前,叫每一个人都要看见。这些戏剧性行动的例子见之於列王记上11:29-31;耶利米书13:1-11, 27:1-11;以西结书4:1-3, 5:1-4。耶稣现在所进行的,就是这样的戏剧性行动。犹太人的领袖拒绝祂,否认祂神的儿子的身份,於是祂就骑著驴驹进入耶路撒冷,表明祂就是那弥赛亚,神所膏立的君王。但祂乘驴而来,另有一层象徵意义:祂乃是以慈爱和平的王者姿态,而非群众所期待要来统治世界的战争英雄的姿态出现。祂虽是「君王」,却是一位「谦卑的君王」,没有权力,也不受到别人的尊重。 世上的君王可能把谦卑当装饰,但耶稣的谦卑乃流露自祂生命的本质和内涵。其实,祂骑著驴驹而来,是因为祂把那本应属乎祂的权柄放弃了。祂本来就已经拥有天上地下一切权柄,祂却甘心地放弃了。祂骑著驴驹而来,藉这个行动,祂再向人发出最後一次请求。好像说:『直到现在,你们仍不愿意接受我做你们(心里)的王吗?』在人的憎恨把祂吞没之前,祂仍不放弃,愿意再一次的以爱相邀。

365天灵修之旅-第272天

约翰福音 12: 9-11 有许多犹太人知道耶稣在那里,就来了,不但是为耶稣的缘故,也是要看他从死里所复活的拉撒路。但祭司长商议连拉撒路也要杀了;因有好些犹太人为拉撒路的缘故,回去信了耶稣。 约翰福音 12: 9-11 主耶稣在不久之前,从坟墓裏叫死去四天的拉撒路复活 (约翰福音11章,参9/14灵修),当时许多人知道这事,因此慕名而来看看这复活的人,拉撒路就用他活生生的身体,见證主耶稣的复活能力,安静地以生命作出宣告:主耶稣是神的儿子,是生命的主宰。在圣经裏,没有记载拉撒路说过一次话,或讲过一篇道,但他自己乃是一个从死裏复活 (1节) 的见證。拉撒路以生命作见證,也需要勇气,因为当时犹太人的宗教领袖已经準备要杀耶稣,这次之後,「因有好些犹太人为拉撒路的缘故,回去信了耶稣」(11节),更準备要杀害拉撒路。 『祭司长』多为撒都该人,当时他们感受到双重的威胁, 第 一,自政治观点而论,他们与罗马政府合作无间,以维护本身的财富和生活享受。在罗马监督之下,可以容许他们自治,但绝不容忍暴动事件,否则他们的权利地位会收到严厉的制裁。耶稣的崛起,已经使他们感受到威胁,他们认为耶稣可能是一个反动分子,许多人拥护祂,祂已经深获民心,或许企图发动暴乱事件。气氛十分紧张,撒都该人计划除灭耶稣免得贻患无穷,殃及他们安定的地位和权柄。 第二,自神学观点而论,撒都该人也难以忍受。撒都该人不像法利赛人,他们不相信死人复活的事 (参马太福音22:23)。如今拉撒路从死裏复活,使他们感到头痛。所以他们想杀拉撒路,动机是出於想湮灭复活的證据。除非采取适当行动,否则他们的权力基础、影响、和教训都站不住脚。 撒都该人决定压抑真理,以巩固本身的地位。对许多人而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至理名言;而追求本身的利益乃是生命中最强有力的行为动机。为了维护本身的地位和影响力,祭司们和撒都该人连除灭真理的事都敢作,这真是为人类的罪性所下的最佳註脚。但我们也看见,在一片罪恶阴谋的乌云之下,拉撒路静静坐在那裏。他不过坐在那裏而已,没有作什麽事,没有说什麽话,但「有好些犹太人,为拉撒路的缘故,回去信了耶稣。」(11节) 拉撒路不过坐在那裏,神已经得著了荣耀。

365天灵修之旅-第271天

经文:  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耶稣到了那里,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他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众人看见,都私下议论说:“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路加福音 19: 1-10 耶利哥是一个非常富庶和重要的城镇。它坐落在约但河谷,为通往耶路撒冷必经之要道,水路交通可达约但河以东。犹太史家约瑟夫(Josephus) 称它为『圣地』、『巴勒斯坦最肥美之所』。罗马人把这裏的枣子和香油销售到世界各地,闻名一时。 这些因素促使耶利哥成为巴勒斯坦最重要的课税中心之一。「税吏」是犹太人最恨恶的人之一,作税吏的犹太人被同胞视为卖国贼(4/8灵修).撒该是「税吏长」,在他的行业处於领袖地位,因此他也是最为人所憎恶的人物。这个故事讲述这位税吏长撒该,很努力的要见耶稣一面,结果耶稣竟然来住在他家中,令他的生命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改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为何有如此奇妙的改变? 「撒该」这个名字,在希伯来文里指的是「公义纯洁」的人,这和他的职业大相迳庭。一般民众厌恶他,称他为「罪人」,但有趣的是他却对耶稣相当有兴趣。我们不知道撒该到底是因什麽缘故,而对耶稣如此看重?可是他对於真理却是极其渴慕的,他努力试著用尽各样办法,为要见耶稣一面。从经文的描述来看撒该这个人,他身量矮小 (3节),需要爬上树才能看到耶稣经过。这让我们思想到,他的外貌会否让他感到自卑呢?还有,当时作税吏的人多是被人排挤的,众人称他为罪人 (7节),他是否也是个孤单的人呢?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原来还有一件事情是最叫撒该痛苦的,乃是他心底的罪疚。撒该後来愿意将从别人身上讹诈而得的金钱交还 (8节)。可见,他深知这是不对的,但是却一直无法改变过来。 是什麽叫撒该改变的呢?经文中最让人感动的,是第五节,也是全篇故事的转捩点:「耶稣到了那裏,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原来耶稣一早已知他的需要,祂路经此地,正是要遇见撒该。撒该原想『看』耶稣,不意耶稣早就『看』到了他。主耶稣呼叫撒该的名字,这表示主认识祂的羊,并且按名叫祂的羊 (约翰福音10:3,14,参8/1灵修)。主的叫名温暖了撒该的心,「原来主在乎我!」他很可能这样想著。不但如此,耶稣还说:「我『必』住在你家裏」其中的『必』字最让人震撼。耶稣不怕众人的议论 (7节),主动说要到撒该家居住。其实耶稣比众人更清楚撒该所犯的罪,但祂不单没有拒绝他,更是专程为他而来,主动爱他和接纳他。 主耶稣这样的贴心,彻底改变了撒该,他彻头彻尾换了一个人。撒该立刻采取行动,为他以往的所作所为表示忏悔:『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8节) 他所偿还的,远超过律法所要求的 (参利未记6:1-5)。这样一来,撒该就快破产了。破产就破产吧!这是他甘愿的。他经历了主,这大喜乐是他一生中所不曾有过的,有了主就够了,属地的事物算得甚麽呢?对撒该的悔改,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9节)。因为在耶稣的眼中,真正亚伯拉罕的子孙,不是血统上的,而是具有亚伯拉罕的信心,又能结出信心果子的人 (参罗马书4:16)。 这故事是以一句伟大的话作结束:「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10节)。「失丧」表示一件东西从本来的地方流失到另一错误的地方,而当找获这失去的东西时,我们会把它放回原处。人的失落是离开了神;人被寻获是再度回到本来的地方,作天父家中顺服的儿女。耶稣在那个家中寻找撒该,找到了他,并且拯救了他。更重要的是,耶稣在我们各人的生命中也有其计画,祂早已安排好我们所经过的一切事情,为要有一天与我们相遇。那时,祂要呼叫我们的名字,说:「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

365天灵修之旅-第267天

经文: “因为天国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做工,和工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约在巳初出去,看见市上还有闲站的人,就对他们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他们也进去了。约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这样行。约在酉初出去,看见还有人站在那里,就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从后来的起,到先来的为止。约在酉初雇的人来了,各人得了一钱银子。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说:‘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马太福音 20: 1-16 这个比喻只记载在马太福音,是接续「少年财主」的经文而发展的。当彼得听到耶稣说财主进天国是何等困难之後,他就脱口而出:「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麽呢?」(马太福音19:27) 彼得的观点有个大错特错的地方:不是因为「撇下一切」才得永生,而是因为「恩典」才使我们得永生!彼得认为神不会亏欠任何人,这认识是正确的,但这话不应被理解为,服事人忠心的就一定该得更大的赏赐,他们这批第一代的门徒们就一定比後来的人在先。神的赏赐不是那样计算的。因此耶稣语重心长地提醒祂的门徒:「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後;在後的,将要在前」(马太福音19:30)。意思是说,比起你这凭著撇下一切来跟随耶稣的人,那些看来好像落後、却单单靠著「恩典」而跟随的人,反而将要得著大赏赐! 耶稣怕门徒不明白这些话的意思,所以特意说了今天这个「葡萄园的比喻」来解释何为「恩典」 整个「葡萄园比喻」的因由,是为了回答上述彼得的提问 (马太福音19:27)。他的提问,是人类向神发出的典型宗教问题,它点破了我们人类长期迷信的一件事,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赚取永生?我们做了这个那个工作了,应该『得』到甚麽报偿?」完全就是那个富有的少年官问的问题。彼得的问题实质上与那个离开了耶稣的少年官如出一辙。现在让我们看看「葡萄园比喻」怎样回答这样的问题。 「葡萄园比喻」的内容完全没有提到任何属灵的事物,它所讲的只是一个等待收割的葡萄园,一个好像不那麽合理的园主,还有一批工人。有些工人被园主在早上僱用,有的人中午,有的人下午,有的人甚至到快收工前才被僱用。但是一天结束发放工资时,每个人竟然都领到一样的工资!於是那些早来的,忍不住发出了怨言,却招来主人的教训。说实在的,我们会认为「同工同酬」才是公平,不同工却同酬,就会对多做工作的工人不公平,这是人类一贯普遍的原则。但这个看似属世的比喻,却告诉我们天国一个最重要也最奥妙的「真理」——指出在神的国度中「恩典」运作的原则。这是一般人最难以明暸,却又最需要认识的关乎「恩典」的真理:神的恩慈和怜悯是既丰富又自由的,是「丰富」的,因为它不按人所以为的来运作;是「自由」的,因为它也不需要询问人的同意才分给人。 「葡萄园比喻」讲的是天国的真理,就是神与人关係的真理,神给人不是按人有甚麽功劳和努力,而是按祂自己的「恩典」。很多人以为「公平」就是大家在物质上均分,其实做过父母的,都会知道并不是如此,公平不是每个孩子有同量的食物,而是大家都吃饱。工资会有多有少,「恩典」却是一样的,就是「超过你所应得的」!如果神按人的表现来给我们,相信无人合格,大家都只有灭亡 (诗篇130:3-4)。神的恩典是叫人人得生命,每个人都可以因著相信耶稣而得称为神的儿子。神待祂的儿女的爱是不能分割比较的,不是早来的多得,或晚来的少得。正如我们若有几个子女的话,大的不会因早生几年而多得了爱,小的也不会因晚生几年而少得了爱,因为爱不是以「数量」来量度的,而纯然是「恩典」,是没有条件的。 如果你还是觉得这个园主(园主比喻神)不公平的话,那麽请你想一想:最大的「不公平」,就在十字架上!神的儿子耶稣,一个无罪的人,神竟然说,他就是世人的代罪羔羊。谁能在伟大神圣的创造主前站立得住呢?谁配神的儿子降世担罪代死呢?但在十字架上,竟悬掛著主耶稣的身体——伤痕累累,又血肉模糊——道尽了这世界的残暴与不公平。在十字架上同时显明我们拥有的是怎样的一个充斥不公平的世界,以及我们拥有的是怎样的一位充满牺牲之爱的神。要说「不公平」,耶稣的人生就最不公平!但是「恩典超越公平」,因为在「爱」里面,没有「公平」的立足之地。这是天国的法则,也是一个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真理。 也许神看準了我们这些死脑筋不易明白「恩典」的意义,所以再叁在圣经中记下许多在我们看来不配蒙恩的人物,如奸诈的雅各、淫乱杀人的大卫;然後到了新约,耶稣更用比喻一再刺激我们,让我们感到愤愤不平——倘若连我们这麽笨的人也能看出不公平,神当然看得出,可是神还要这麽做,因为这不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恩典」的问题。葡萄园的这个误会,就是我们一直都把「恩典」当成「工价」,而工价就只是我们所估算的这麽多了。恩典,可以恩上加恩 (约翰福音1:16);工价,可没有听说过可以价上加价的!耶稣要把这个不变的真理告诉我们:神的标準不是按劳付酬,一切都是「恩典」,本是「我们不配得的」,所以我们谁也没有资格来定义何为「公平」。 那些工人能够被僱用进入葡萄园,绝对是一种「恩典」,园主并没有任何必要非僱用他们不可。然而他们把「恩典」当成「理所当然」,并以「工价」来计算,这岂不也是一般世人的写照?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恩典超越公平」这真理,在感情上仍自然而然地同情那些早到工人的抱怨,这就證明我们与神没有一致的价值观。它暴露出我们基本上是多麽没有爱心及怜悯心的人。在我们的思想意识深处,我们仍是『按劳付酬』有馀而『依靠恩典』不足的人!这岂不就是我们需要恩典的明證吗? (综合取材自《乱世丰筵》、《无语问上帝》及《中信月刊》)

365天灵修之旅-第270天

经文: 耶稣将近耶利哥的时候,有一个瞎子坐在路旁讨饭。听见许多人经过,就问是什么事。他们告诉他,是拿撒勒人耶稣经过。他就呼叫说:“大卫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吧!”在前头走的人就责备他,不许他作声;他却越发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吧!”耶稣站住,吩咐把他领过来,到了跟前,就问他说:“你要我为你做什么?”他说:“主啊,我要能看见。”耶稣说:“你可以看见!你的信救了你了。”瞎子立刻看见了,就跟随耶稣,一路归荣耀与 神。众人看见这事,也赞美 神。 路加福音 18:35-43 耶稣跟随朝圣的人群来到了耶利哥城。在圣经裏有叁本福音书都记载这个神蹟:马太福音20:29-34;马可福音10:46-52;路加福音18:35-43。如果细加比较,叁本福音书的记载明显的有两处”差异”:一是瞎子的”人数”,一是医治的”地点”。马太记载有两个瞎子,其他福音书只提一个瞎子,马可福音且记载了一个瞎子的名字是“巴底买”,可能这个瞎子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所以马可福音记了下来;另一个是谁,我们不知道。其实,在路旁的有很多瞎了的乞丐,想必福音书的作者是选择性地记载。此外,路加福音说耶稣治好他们是在「进」耶利哥前,而马太和马可福音则说「出」耶利哥後。马可和马太指的是耶利哥古城的废墟,路加指的却是在古城东南两公里,由希律王所建的城,称为新约时代的耶利哥。换句话说,耶稣和门徒刚好是在古城和新城之间遇上了瞎子。 这个故事虽短,却标誌著耶稣巡迴传道的结束,他们「将近耶利哥的时候」(35节) 一语已指明他们旅途的下一站便是耶路撒冷了。耶稣的弥赛亚的使命已接近顶峰。可是儘管在这样的时刻,耶稣仍然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停了下来,从这件小事中便可以看出,耶稣并不是个政治风云人物,也不是位凯旋而归的弥赛亚,祂又与宗教领袖截然不同,祂本人即将面临极大的苦难,但这并不阻碍祂去服事人。这个瞎子虽不能『看』,却能『听』(36节),他一听见了,就抓住机会,向主呼求,这是他蒙恩的原因。「大卫的子孙」是犹太人对弥赛亚的称呼,他们盼望弥赛亚来临,施行拯救,除去人间疾苦。瞎子这样呼叫耶稣,不但表明承认耶稣的身份,更是「信心」的表现—他相信耶稣可以医治他。 耶稣问瞎子巴底买:「要我为你做什麽?」他说:「主啊!我要能看见。」(41节) 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祷告功课。我们无法想像,主耶稣竟然为人开了一扇门,允许人来告诉祂可为他作什麽!如今,主也对许多祈求者提出同样的问题﹔在他们没有明确答复之前,就得不到任何应允。我们的祷告不该是求主怜悯的模糊呼求,或是概略的呼求祝福,而该是明确的表白需要。这不是说神慈爱的心不了解我们的呼求,或是不愿意垂听。祂这样做乃是为我们好。这种明确的祷告帮助我们更明白自己的需要﹔要我们花时间、费心思并自我省察,来发现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麽﹔又检视我们,测验我们的心愿是否真诚,譬如是否愿意坚求到底﹔让我们判断自己的心愿是否符合神的话语,以及是否真相信祈求就必得著﹔也帮助我们等待神特别的应允,一旦得到回答,便能永誌不忘。 然而,我们多半的祷告都是模糊不清,毫无重点。有人要神怜悯,但不知道要神的怜悯来为他做什麽。有人求罪得拯救,但不先列举要得释放的罪名。又有人求神赐福他们周遭的人,或是求圣灵充满他们的国家或世界,但并不期望在某一特定範围内看见神的回答。主对这些人说:你现在究竟要我做什麽?(取材自慕安德烈著《在基督的祷告学校》) 其次,当耶稣问:「要我为你做什麽?」难道祂不知道我们要什麽吗?当然不是。祷告的时候,我们所呼求的是我们定意要的,不得著就永不罢休。当耶稣这样问的时候,祂等於问我们:是否不计代价,定要得著所求的?换句话说,如果得不到回应,我们就会恒切地祷告,绝不罢休。但在这样祈求之先,我们必须注意什麽是合神心意的祷告。耶稣说:「你可以看见!你的信救了你了。」(42节) 祷告的时候向神说,祢喜欢怎样做就怎样做,乍看好像是顺从神的旨意,其实是没有信心的祷告,因为不知道神的心意,只好笼笼统统地祷告。这不是神喜悦的祷告。信心的祷告是从神的应许中明白祂的心意,然後不断地祈求直到得著应允。这样的祷告需要我们跟天父有亲密的交通,像孩子般很明白父亲的心意,然後勇敢地一直向父亲求,直到得著。 瞎子巴底买就是这样来到耶稣的面前,把他的需要明确地告诉耶稣。他对耶稣有「信心」,不然也不会大喊大叫,不理会他人的责备。他的信心是大的,所以耶稣照他所要的给他成全。看这个故事时,我们当反思,瞎子巴底买要求医治的信心、决心和态度,是那麽迫切渴望,又理直气壮!

365天灵修之旅-第269天

经文: 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弟兄二人。耶稣叫了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马太福音 20:24-28 约翰和雅各要在弟兄们中间作首领,「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弟兄两人」(24节)。 不要以为那十个门徒有正义感,他们心里也一样的要作首领,他们只是恼恨那兄弟俩抢在前头说了话。「耶稣叫了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僕人」(节25-27)。活在地上的人的权力观,是从掌权中获取各样属地的好处。在地上的地位高低,是与权力的大小相符合。但是主耶稣说:世俗社会的价值準则在你们中间并不适用。耶稣对权势与「大」的理解与世俗习惯的理解正相反;真正的「大」表现在服事人之中。 追求个人突出,唯我独尊,或力图以势压人等等,都是一个角逐竞争的社会里向上爬升必不可少的,但在天国里并不需要。属地的国度是争夺权柄,而在天国却是争取服事人。人的观念是受服事的是居高位的人,在天国里却是服事人的坐在高位。这是天国的原则,人越降低自己,就必定在神面前升高;人若要自己爬上高处,在神面前必永远留在低地。耶稣自己为我们作了极美榜样:「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赎价」(28节),我们的主是天国的王,却降卑成了奴僕 (腓立比书2:5-9),以祂的生命为代价服事人,所以神将祂升为至高,使祂超越万有。主耶稣就是这样启示了得荣耀的道路。 神造你不是只为了消耗资源——吃喝、呼吸和白占地土。神是要你来到这个世界做出贡献的。你被造是要在地上为生命添加东西,而不只是从生命取走东西。每当你服事人,其实是在服事主。你曾否纳闷为什麽神不在我们接受救恩的一刻就将我们接到天家?祂为何留下我们在这沉沦的世界?因为你一旦得救,祂有一个任务要给你,在这世上有一个使命等著你。每一次你服事人,你就是在回应神的呼召。主耶稣说:「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赎价。」主要我们学习祂的榜样,不在意地位,却专心致力於服事人。主来是”服事”和”付出”——这两个词也应是你人生的定义。 「服事人」与我们的本性是相左的,我们往往对满足自己比服事人更感兴趣。比如说,我们会想:「我要找一间可以满足我的需要和祝福我的教会。」而不是说:「我要寻找能够服事和祝福别人的地方。」我们期望得到服事,不过当我们在主裏成长时,生命的焦点应该逐渐转向「服事人」的人生。一个成熟的耶稣基督的跟随者不应再问「谁能满足我的需要?」,而应问:「我能满足谁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