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灵修之旅-第268天

经文 太20:17-23 耶稣上耶路撒冷去的时候,在路上把十二个门徒带到一边,对他们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又交给外邦人,将他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复活。”那时,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同她两个儿子上前来拜耶稣,求他一件事。耶稣说:“你要什么呢?”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耶稣回答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们说:“我们能。”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必要喝;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我父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 马太福音 20:17-23 昨天我们看过耶稣的葡萄园比喻,把天国的「恩典」运作的原则向我们阐明。今天,耶稣又再次将赴耶路撒冷被钉十字架的事对门徒提出来 (17-18节)。耶稣这次提及十字架值得我们注意,因为是祂在「上耶路撒冷去的时候,在路上把十二个门徒带到一 边」(17节) 很严肃的对他们说的。这次提到十字架的受难,承上是指出恩典的代价 (参昨日经文),接下是指出人接受神荣耀的道路 (22-23节)。我们千万不要忽略圣灵在马太福音中这样的安排,所要启示的意思。「恩典」不是没有代价的,只是那代价大到我们付不起,因此神的儿子为我们付了——这是耶稣对门徒重述祂上十字架的事所带给我们的信息。 当我们还像早来的葡萄园工人一样,斤斤计较著工资是多是少的时候,耶稣已定意走上十字架的道路,要为我们付上极重的代价。圣灵带领马太写到了第二十章,已经提说了两次约拿的神蹟 (参马太福音12:39-41及16:1-4,约拿的遭遇预表耶稣的复活,参6/30及8/10灵修),也两次明说耶稣要上耶路撒冷赴难被钉十字架 (参马太福音16:21-23, 17:22-23)。这表示耶稣在耶路撒冷将面临的事已成定局。现在紧迫感已经加剧,耶稣第叁次提到目的地耶路撒冷,表示这任务的尾声即将开始。耶稣每次提到十字架,总不会漏掉「复活」这一点。但是听在门徒的耳中,他们只听进「复活的荣耀」,却没有听进去「十字架的道路」。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往往只看见成功时的喜乐,却看不见成功过程的艰苦。 西庇太的两个儿子是雅各和约翰,他们的母亲是撒罗米,可能是耶稣母亲马利亚的姐妹 (参马可福音15:40, 约翰福音19:25)。在路加福音9:51-56,撒玛利亚人不接待耶稣,就是这两个人叫耶稣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 (参7/11灵修)。「那时」(20节) 就是主耶稣第叁次提起十字架的道路的时候,当然也是提说到神荣耀的恢复的时候。「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同她两个儿子上前来,拜耶稣,求祂一件事。……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20-21节),说得坦白一点,就是让他们作国度裏的左右丞相。不久以前,耶稣才说了要撇下一切,包括亲属的关係,好专一的寻求神的国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268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266天

经文: ​ 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他说:“什么诫命?”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那少年人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呢?”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 神的国还容易呢!”门徒听见这话,就希奇得很,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 神凡事都能。”彼得就对他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 马太福音 19:16-30 这是福音历史中颇为著名且被人喜爱的一段故事。其中最有趣的一件事,乃是它深刻描绘了我们多数人的心态。各本福音书对於这故事有十分不同的细节,使之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请参考马太福音19:16-30; 马可福音10:17-22; 路加福音18:18-30)。所有的福音书都告诉我们这个人很富有,因为它就是这个故事的重点所在。马太说他是一位少年人(20节),路加则说他是一位官长(路加福音18:18)。这故事提到,耶稣的身前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跪在耶稣面前,他向耶稣要求什麽呢?原来,这是个有钱人,应该是个还算不错的人,因为他至少会来求问耶稣关於「永生」的事。但是他对永生的认识太肤浅了,他对耶稣也不清楚,所以才会说:「我该『作』什麽善事,才能『得』永生?」(16节),这正是一般世人的想法,他们以为永生是要去「赚」来的,或至少该用什麽善行善财去「换」来的。 耶稣的回答有很多「弦外之音」。首先,耶稣对他说:「你为甚麽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17节) 意即在神之外,并没有善人 (参罗马书3:10)。耶稣说这话,是表明神乃是真善的源头,而人若离开了神,便无真善。耶稣要告诉他的是,「永生」的源头是神,要得永生,不是靠「作什麽」,而是倚靠神。接著,耶稣告诉他要遵守诫命,祂所引用的只是十诫之中的五条诫命,但都是属於十诫的第二部分 (18节),这部分并不是论到我们对神的青任,而是对於人的责任。这些诫命管辖我们人与人的关係,这就是整段经文的重点所在。少年官自称他已经遵守了律法。从律法的观点来看也许是对的,但在属灵方面却不是实在的,因为他对待同胞整个的态度都错了。 这个人的问题,就是被他的财产拘束到一种地步,与神隔绝仍不自知。因此当耶稣把「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21节) 的挑战放在他面前时,他只有「忧忧愁愁的走了」(22节)。耶稣并非故意要为难这少年官,祂的意思是,要得永生必须倚靠神,但是,「你真认识神吗?」耶稣给了他一个挑战来验證他的答案,这挑战就是:「你真爱人如己吗?」你若不能正确遵守十诫,怎能说你认识神呢?若不认识神,怎能得永生呢?这就是耶稣这段话的用意。年轻的财主若能信,就能得救进天国了;他「还缺少一件」的,是信心 (路加福音18:22)。人不会因为没有变卖家财分给穷人,而被拒於救恩之外。但是一颗”倚靠钱财”的心,却使有钱的人无法得到永生。面对诸多产业与主耶稣之间,年轻的财主还是难捨钱财,放弃跟从主。 其实,所有愿意跟从主的人,要面对的抉择,跟财主的没有两样,主也向所有跟从祂的人发出一样的挑战和应许。今天你我还在眷恋著甚麽未能放下,拦阻我们跟从主?是丰厚的物质,是舒适的生活,是成功的事业,还是挚爱的亲人?如果主要你撇下或献上,你能为主而作得到吗? 对这财主少年官的离去,耶稣有感而发:「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23-24节) 不管人看耶稣说的骆驼是真的骆驼通过耶路撒冷的狭小的针眼门,或是骆驼在原文是指大缆索,把大缆索穿过针眼,所表达的事实都是人以为不可能的。所以难怪门徒希奇说:「这样谁能得救呢?」主的回答很坚定:「在人这是不能,在神凡事都能」(25-26节) 什麽时候人的眼睛不再看地上的事物,能把注意力从地上转到天上,神就会帮助他进到天国,把人看为不可能的变为可能。但问题全在於人是否真的爱慕天国。既然提到了这个话题,彼得接著问:「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甚麽呢?」(27节) 彼得的问题与那少年财主的一样,不过是半斤八两。虽然这是个很功利的问题,但是耶稣还是把神的心意告诉门徒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266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265天

经文 有人抱着自己的婴孩来见耶稣,要他摸他们;门徒看见就责备那些人。耶稣却叫他们来,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 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 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路加福音 18:15-17 除了约翰福音,其他叁本福音书都有记载耶稣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为小孩子祝福的事件。路加的记载不是太完整,马太和马可都告诉我们,带小孩子来见耶稣这件事,是发生在主耶稣说到有关休妻的事之後。这种关连性是富有暗示的。传统上犹太人做父母的,会在孩子满週岁的时候,抱他们到知名的拉比那裏,好接受他们的祝福。这就是这些父母亲所盼望耶稣做的,但是门徒却责备他们。不要误以为门徒是硬心和残忍,他们所做的乃是出於善意。门徒其实心裏怀著万分忧虑,因他们晓得耶稣正向耶路撒冷前进,将去承受一种对他们来说还是「奥祕」的苦难。在过去的六个月中,主不是一再对他们提及此事吗?因此门徒认为,万万不可在这个时候让小孩子来打扰他们的主。 门徒想必忘记了耶稣曾经说过的有关小孩子的话 (马太福音18:1-5;马可福音9:33-37;路加福音9:46-48,)。耶稣喜欢小孩子到祂那裏,祂爱小孩子,因为只有像小孩子那样纯真才能亲近神。门徒的阻挡,使「耶稣看见就恼怒」(马可福音10:14),「恼怒」的原文意思是「觉得很痛」,这是一个相当强烈感情的用字。譬如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的时候,祭司长和文士看见民众高喊和散那,就甚恼怒 (马太福音21:15)。那裏的「恼怒」也是同一个字。我们很难想像,耶稣竟然会为了小孩子被阻挡到他的身边而「恼怒」,可见耶稣是多麽的喜爱小孩子。 小孩在人的眼中只是可爱有趣,却不是榜样,尤其是婴孩,更没有人想到有甚麽是可以给人效法的。可是耶稣却对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17节) 因著主耶稣一说,小孩子的样式就成了进天国的条件了。究竟主所指的「小孩子的样式」是什麽呢?显然不是指著体态,不是肉体像小孩子才能进天国,而是指人对神的信心要像小孩子一样「纯真」。神叫他们受光照,认识自己是罪人,他们就老老实实的承认是罪人,不会找理由来辩解。主怎麽说,他们就怎麽接受,这就是小孩的单纯无僞。 再从「信靠」这一面来看小孩子的样式。小孩子整个的生命是建基於「信赖」。 当我们年纪小时,从来没有想过下一顿饭会从那裏来,又或是担心在那裏才可以找到衣服。我们上学,确信回家时家就在那裏,而一切东西都会为我们安排妥当。当旅行之际,也从来不用为旅费担心,因为我们信赖父母晓得旅途怎样走,并且会安全到达。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是绝对的,而我们对我们的天父的信赖也该如是,祂也喜悦我们如此这般地绝对信靠祂。只有心思向神单纯的人才会信靠神,请注意,单纯不是无知,单纯是因著先认识了真理,然後完全把自己投进真理里。我们既认定了神,就不再用其他的东西去代替祂,而是完全的信靠祂,这才是真正的单纯 (亦参4/20灵修 “清心之福”)。 小孩子单纯的心,恰好与宗教领袖的顽梗刚硬成为强烈的对比,那些领袖让所接受的宗教教育和他们的世故老练,代替了单纯相信耶稣的心。小孩子就不是这样,小孩子的样式就是心思上的单纯,是怎样,就怎样,什麽都向神敞开,什麽都带到神的面前,什麽都倚靠神的供应,因为神就是悦纳这样的人。这也是我们生命成长当有的目标。 基督徒要照神的话语来操练自己的生命,生活於对神绝对的信任,本能地服从,宽恕与不究既往──这就是孩子们的精神,而这亦是到神国的护照。

365天灵修之旅-第264天

经文: 耶稣说完了这些话,就离开加利利,来到犹太的境界约旦河外。有许多人跟着他,他就在那里把他们的病人治好了。有法利赛人来试探耶稣,说:“人无论什么缘故都可以休妻吗?”耶稣回答说:“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 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法利赛人说:“这样,摩西为什么吩咐给妻子休书,就可以休她呢?”耶稣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所以许你们休妻,但起初并不是这样。我告诉你们,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犯奸淫了;有人娶那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门徒对耶稣说:“人和妻子既是这样,倒不如不娶。”耶稣说:“这话不是人都能领受的,惟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因为有生来是阉人,也有被人阉的,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 马太福音 19: 1-12 耶稣从撒玛利亚和加利利往回走,继续祂往耶路撒冷的路程。「约旦河外」指河东岸的比利亚地,耶稣此行回程应是取道犹太人来往犹太和加利利二地常走的道路。从今天的经文 (马太福音19章) 开始,是耶稣受难前的行传。我们看到,一到了这个地方,祂马上面对法利赛人充满敌意且挑釁的问题,他们不断挖陷阱,要耶稣跳下去。第一个就是有关「休妻」的话题。 法利赛人这样问耶稣是有理由的。当时犹太拉比中有两个学派:一个叫煞买 (Shammai) 学派,他们对婚姻问题持非常严格的观点,认为除非妻子犯了私通和奸淫的罪,就算她是作恶如列王记裏亚哈王的妻子耶洗别 (参列王记上21章),作丈夫的也不能把她休了。另一个派别是希列 (Hillel) 学派,他们则认为只要妻子做了任何一件丈夫所不喜悦的事,如烧焦了饭,丈夫就可以写一纸休书,把她赶出家门。当时女人唯一的保障是,丈夫必须把嫁妆归还。这两派的兴起 (约主前六十至主後二十年),是由於他们对申命记24:1-4中摩西所说的「不合理」和「不喜悦」有不同的诠释。法利赛人故意拿这个争论性的问题刁难耶稣,除了神学动机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更可恶的政治动机:当时耶稣在希律安提帕王的境内 (他管辖比利亚地方),希律的行为不端,施洗约翰曾因谏责希律休妻一事而被杀 (马可福音6:14-29),所以在当地讲论这问题是很危险的。但耶稣仍回答人,祂也不怕王的恼怒。 法利赛人试探耶稣说:「人无论甚麽缘故都可以休妻吗?」(3节) 耶稣回答他们时,注视「婚姻」而非离婚,指出神的原意婚姻是永久不变的,祂说:「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这是多麽美丽的一句话!耶稣给婚姻下的定义就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这是神设立婚姻的原意。「基督徒可以离婚吗?」这是许多人会问的问题。耶稣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只是回到神设立婚姻的目的,以真理来引人归正。婚姻的原则并不深奥,困难的是人因罪恶之故,不愿遵行神的话。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264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263天

经文: 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 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 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路加福音 18: 9-14 继寡妇的恒切祷告的比喻後,主耶稣用法利赛人的自义,与税吏的自卑,又说了一个比喻,指明人在神面前被记念的原因,不是根据人如何看自己,而是人如何在神的光中去认识自己。 我们要留意耶稣讲这个比喻的对象,是「那些仗著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9节)。然後祂述说这两个人到殿里去祷告的情形:法利赛人的祷告是「自言自语」(11节),向神数算自己的义行,也控诉别人的不义;另一方面,税吏站在圣殿的外院 (他根本不被允许进入圣殿),他俯首捶胸,因为自知绝望,无可救药。他祈求「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13节),这句话的原意是求神可怜他这个「罪大恶极」的人。「税吏」在犹太人认为,实在是等同「汉奸」、「卖国贼」——他们从罗马人手中投标,取得这职位,然後利用自己的职权搜括民脂民膏,无所不用其极。相反的,「法利赛人」却是敬虔守纪满有道德的人,他们无论在公开场合或个人的生活都十分严谨,而且因为对律法的学识,受到犹太人普遍的尊敬。耶稣用这两种人作比较,并且说(当时人看的)卖国贼会被称为义,而(当时人看的)敬虔人不被称为义,这对当时听众是非常震撼性的! 耶稣比喻中的这个法利赛人,他到殿裏去并不是真的为了祷告;他乃是要去通知神他是如何的好。「法利赛人站著,自言自语的祷告」(11节上),表面上他是在对神说话,但从耶稣明确的讽刺语气中可以看出,他实际上是在对著自己祷告。让我们听听这法利赛人怎麽说:「神阿,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姦淫,也不像这个税吏。」 显然他看见税吏了,他虽然瞧不起那税吏,但心中一定窃喜他在那儿,因为税吏是一个黑暗、可鄙的罪人,正可以衬托出他自己的光明和显赫。「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就是他的祷告:五次使用「我」,在「我」的丰功伟业中,却完全没有神的位置。他与神距离非常远。他有头脑的知识,但这无法使他与神连结。地狱中也充满了头脑的知识。他承认有神,但他心中所想的都是自己,他无法摆脱自己。除了抬头词之外,他根本没有提到神。 而那税吏呢?「远远的站著,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说,神阿!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他一开始说的也是同样的话「神阿」,但只用了一个「我」,一个对「我」的描述──「罪人」,以及对永恒的切望──「开恩可怜」。两个人,一个神;每一个人开头都称呼神。其中一个人只想到自己的义,根本没有提到神;另一个人一心想到自己是罪人,他只能全心仰赖神的慈悲,他连举目望天也不敢。 然而,主耶稣说出了天上的判断,「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两个人都在祷告。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谈到自己的长处,并且为之沾沾自喜。另一个人厌恶自己的罪,恳求神无限恩慈的怜悯临到他。这两个人都是在圣殿中寻求称义。一个在神面前自称为义,另一个不是求神称他为义,而是求神的慈悲。那自称为义的,结果仍然是不义的;那寻求神怜悯的,回家之後就被算为义了。 有人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是一个又大又臭的垃圾桶,不过有学养的人懂得把盖子盖上,那些贩夫走卒则不懂得矫饰掩盖而已。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我膨胀的「法利赛人」。归根究底我们真正需要的,却是呼叫:「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求神把谦卑的心赐给我们,求神帮助我们不是骄傲的去定别人的罪,而是更多的扶持与祷告;求神让「爱」与「怜悯」成为每个属祂之人的记号。

365天灵修之旅-第262天

经文: 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说:“某城里有一个官,不惧怕 神,也不尊重世人。那城里有个寡妇,常到他那里,说:‘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伸冤。’他多日不准,后来心里说:‘我虽不惧怕 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她伸冤吧,免得她常来缠磨我!’”主说:“你们听这不义之官所说的话。 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我告诉你们,要快快地给他们伸冤了。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 路加福音 18: 1-8. 在过去的经文中,耶稣讲到祂将要被这世代弃绝,接著离开这世界回父神那裏去,然後,还要再回来提接祂的选民,并审判世界。紧接著在今天的经文中,耶稣透过比喻的方式,教导神的选民:在祂离世之後,直到祂再来的这一段时间,我们留在世上,将会如同寡妇一样,受我们的对头 (就是这个世界的王撒但,以及属於牠的世界) 逼迫而遭遇许多的苦难。如果我们不因苦难退後,反而常常祷告不灰心,就必能经历神是公义的,必将患难报应那加患难给我们的人。使用一个负面的不义的官作比喻,更衬托出至善至美的神的可贵。恒心祈求,尚且能感动一个不义的官,何况神呢?这个比喻中有八个隐喻的强烈对比: 对比     明文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262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261天

经文: 他又对门徒说:“日子将到,你们巴不得看见人子的一个日子,却不得看见。人将要对你们说:‘看哪,在那里!看哪,在这里!’你们不要出去,也不要跟随他们!因为人子在他降临的日子,好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只是他必须先受许多苦,又被这世代弃绝。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样。那时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洪水就来,把他们全都灭了。又好像罗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到罗得出所多玛的那日,就有火与硫磺从天上降下来,把他们全都灭了。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当那日,人在房上,器具在屋里,不要下来拿;人在田里,也不要回家。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丧掉生命的,必救活生命。我对你们说,当那一夜,两个人在一个床上,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两个女人一同推磨,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门徒说:“主啊,在哪里有这事呢?”耶稣说:“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那里。” 路加福音 17:22-37 耶稣将神国的降临分成两个部分,昨天我们所读的,祂对法利赛人的回答是第一部分,即神国已在人间,因为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世人当中。「神的国就在你们心裏」(21节) 那裏有耶稣基督作主,那裏神的旨意实行,那裏就是神的国;那裏有人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为生命的主,那裏就是神的国。 回应了法利赛人提出的问题後,耶稣转向门徒说了这一番话。这段讲话预言了祂的再来。这是耶稣谈神国的第二部分,当祂再来时,神的国才要全备地实现。令人不甚明白的是,耶稣才刚对法利赛人说:「神的国就在你们心裏」(21节),怎麽转过头就说到将来「祂要再来」的事上了呢?祂甚且告诫门徒:祂再来的日子不会有预告,因此来不及作準备 (31节)。为什麽祂要对门徒说这些话呢?「祂将再来」又与法利赛人的问题:「神的国几时来到?」有何关连呢? 原来,耶稣是教训门徒,不可学法利赛人要看神国降临的兆头,而应该「随时都作好準备」,迎接神国的来临!祂提醒门徒,不要在眼见的範围中太过在意去找神的国,而要随时预备好自己,等候神的国的显现,免得迷失在世界里。主耶稣再来以前,人的心若迷失在世界中,他只会看见社会的生活一切如常,人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嫁又娶,又建造房屋,又换新车子,又添置新发明的用具,世界并没有出现甚麽异样的事,外面的情形虽是如此,与实际的情形却全不一样,正像洪水来以前,也像所多玛被焚烧前一样,可是主耶稣突然就来了,灾难立刻就发生,不信的人和他们的所有,在转眼间就完了,因为主降临的时刻既快,又普及全地,像闪电一样 (24节)。 耶稣特别提及挪亚 (创6-8章) 与罗得 (创世纪19章) 这两个人的历史,说明神国的降临不是偶然的。人心里若是儆醒,一定能看见并领会主降临前的迹象。从挪亚来说,那是在救恩上的预备自己,趁著那日子来到以前,要解决自己得救的问题;而从罗得来说,那就是生命成长上的预备自己,生活上不追求得胜,将来见主面的时候,就只好像罗得一样,从似乎是丰富而变成一无所有,凄凄凉凉的仅仅得救而已 (亦参哥林多前书3:11-15)。主耶稣要我们丰丰富富的进入神的国,我们若不明白主的心意就不对了。因此,『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凡想保存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丧掉生命的,必救活生命』(32-33节),不要被属地的事物綑绑了我们的心,像罗得的妻子一样,虽然脱离了所多玛的毁灭,但仍旧是枯萎在神救恩的丰富以外。所以我们的心要多受天上事物的吸引,好好的预备自己,等到主降临的时候,我们仍是站在主的那一边。 『我对你们说,当那一 夜,两个人在一个床上,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两个女人一同推磨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34节),耶稣不是在这裏教导「被提」的事,这是一种修辞说法,即有人丧掉生命,有人得保存生命。谁是属主的,谁就被取去,主认得谁是真正属祂的人,没有人可以假冒的。每一个人只负个人的责任,不能带同别的人一起被取去,父母不能带儿女,丈夫也不能带妻子。主不会漏掉一个属祂的人,也不会错取了与祂的生命无份的人。这就是要在救恩的把握上预备等候迎见主的原因。 当门徒问在那裏有这事时 (37节,参23节),耶稣引用了当时的一句谚语:「屍首在那裏,鹰也必聚在那裏」,意思是:当看见圣经所豫言的末世各种异常景象,就知道主再来的日子近了;当各样条件都成熟的时候,事情便告发生。世界还是照常吃喝,嫁娶、买卖。但耶稣再来时,整个过程就要结束;一切犯罪的事都要告终,新的秩序将要建立起来。只有与神国相关的事物才能存留。值得注意的是,信主得救的人虽然有份被耶稣「取去」,若是我们没有追求过得胜的生活,就会像罗得的妻子一样,虽然脱离灾难,但在基督台前的审判中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261天

architecture usa statue face

尊贵的人

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的林肯,在他当选总统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望族,自认为是上流、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於是,林肯首度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计画要羞辱他。 在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而能羞辱他,开怀不已。 林肯等到大家的笑声歇止,他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做得那麽好。」 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裏,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是我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然後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裏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儘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他那麽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裏,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部化成讚歎的掌声。 林肯没有成为伟大的鞋匠,但成为伟大的总统,他被认为最伟大的特质,正是他永远不忘记自己是鞋匠的儿子,并引以为荣。 世上虽有贤愚、贫富、黑白之分,但在上帝心目中只有二种人:一种是崇拜权势、财富及和上帝作对,另一种是乐意日日给上帝使用,成为荣耀尊贵的器血。上帝拣选世上愚拙的,使智慧的人惭愧。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得著荣耀!一切有血气的,在上帝面前不能自誇 (林前一章廿七节) 威廉克理 (William Carey) 祷告说:「主啊!我将我的软弱奉献给你,愿你显出你的荣耀来。」神使他成为著名印度宣教师,在他的墓碑是他事先拟好,写著:「这里躺著一个卑微,一无所有者,他将自己的一切交託神。」 求主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软弱,让祂的能力充满我们。 (摘录自《奇妙的人生》)

365天灵修之旅-第260天

经文:  法利赛人问:“ 神的国几时来到?”耶稣回答说:“ 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 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 路加福音 17:20-21 法利赛人会问耶稣「神的国」这问题,是他们对这个问题特别有兴趣吗?倒不尽然。第一,他们根本不信耶稣是弥赛亚,所以,当这些法利赛人知道耶稣正要往耶路撒冷去,就问祂,「神的国几时来到?」意思说,「你既是弥赛亚,何时才设立神的国呢?」大概带有奚落讽刺耶稣的意思。当时人们普遍地相信,祂就要去建立神的国了,那是他们对於 「建立神国」的瞭解。我们的主在祂整个事工中,一直使祂感到为难的是,官长和百姓对神国都抱著错误的观念。他们只期待一个世上国度的建立。他们期待有一天罗马的势力崩溃,罗马的暴政告终,那时就有一个物质的国度被建立起来。耶稣在祂一切的教训中,始终极力抨击这种错误的、物质化的观念。 其次,因为法利赛人是宗教领袖,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藉著守律法规条得救。当我们瞭解这点,就能明白耶稣回答的意思。祂的回答包含二点消极、一点积极的因素。第一点消极的回答是:「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耶稣所用的原文辞彙,是医生用来表示怀疑病人有某种病徵,而进行详察,细审,甚至窥探(在原文带有敌意)。因此我们的主宣告,因为神的国不是物质的,乃是属灵的,非人的肉眼所能看见,更非那些带有批评的眼光和带著敌意的人所能看见。第二点消极的回答是:「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裏!看哪,在那裏!』」意思是,神国来时绝不会只影响某一个地区,因此人们不能说,这裏是神国的中心,或说那裏是神国的枢纽。接著祂作了一个积极的宣告。祂说,「神的国就在你们心裏(心裏:或译中间)。」耶稣知道法利赛人内心最深的意念,祂多次责备他们假冒为善,外面看来乾凈,裏面却盛满污秽。神国的样子好像在他们中间,实际上神国的真谛却不在他们心裏。他们的心眼瞎了,自然认不出耶稣这位代表神国的人子,此刻就正在他们当中。 我们曾经研读过,「国」就是表明主权,「神的国」就是神的主权执行的範围 (马太福音6:10,5/4灵修),不单是在地上,也是在全宇宙中。纵览圣经的记载,人类历史重複著这样一个经历,那就是历史的的起伏,大至邦国,小至个人,是在乎神并祂的国。而神的国既不属於这世界,因此当耶稣说『神的国就在你们心裏』的时候,那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等於说,祂把祂的期望,祂的爱,祂的心意,祂造整个世界的目的,都放在我们信主的人里面了。祂给我们的託付是何等重大!但你可知?祂的权势固然高及诸天,远达穹苍,如诗人所说,『耶和华在天上,在地下,在海中,在一切的深处,都随自己的意旨而行』(诗篇135:6 ),但在人的心裏,祂却必须付出很大代价才能找到一片落脚之处。就算找著,很多时候祂仅能暂时居住,因为不知何时,我们又改变心意,把祂屏挡於心门之外。

365天灵修之旅-第259天

经文: ​ 耶稣说:“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吗?那九个在哪里呢?除了这外族人,再没有别人回来归荣耀与 神吗?”就对那人说:“起来,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路加福音 17:17-19 在福音书众多的神蹟故事中,这是最具感染力的其中一个,结构精鍊,字字珠矶,几乎每一句都涉及路加在他的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所关注的一些大题目。骤看之下,这故事像是在谕人要作个感恩之人:人有需要来求主,然後经历需要的满足,而终於人感恩讚美的必要。但这只是一个「人本」的角度,只是表面的认识。更深入来看这神蹟故事的话,会发现它展示的,并非只是人的感恩讚美或忘恩负义那麽简单,而是耶稣所要表达的「神的心意」。即使耶稣数次惋惜世人的「小信 」(连使徒也不例外,见故事上文,路加福音17:5-10,9/9灵修),但最终的问题是人未认识神,也不明白祂的作为。这个故事在赤裸裸地暴露人性的同时,更清楚地展示「神的君尊的行径」和「耶稣中保的身分」。 首先,耶稣虽没有直接应许要医治他们,但这十个长大痲疯的人还是得了医治,并洁凈了。可是只有一个外族人回来谢谢耶稣。路加在这裏刻意突出这外族人的感恩之情,使得犹太人——所谓神的选民——相形之下更显得不义。这是一种「地位逆转 statu reversal」的写作表达法:原被视为不义的反成为义;原应为义的竟成了不义。反讽之情不言而喻。这故事之前的财主和拉撒路 (路加福音16:19-31),便是典型地位逆转的例子。这两个故事都表达出神的恩典是临到万邦的,并无偏待人之心。 再者,撒玛利亚人是在途中发现自己痊癒後,立刻折返的。他虽没有去见祭司,但耶稣宣告:「你的信救了你了」 (19节),为什麽只有他一个的「信」救了他?那九个人不是也得了医治吗?可见他回头到主前感恩时,耶稣又额外给他另一种恩典,这是「恩上加恩」 (约翰福音1:16),是其他九个得不著的——就是灵魂也得了拯救。耶稣的宣告无疑带著祭司的权柄,为求洁净之人完成赎罪。这是耶稣身份的张显。如此,耶稣就成就了比任何医生能给予的更大的医治,比任何祭司能成就更完全的救赎。 最後,神不偏待人,但却要在人身上得著荣耀。耶稣虽因著人的愚昧,和信心中的短视,心中有极大的叹息,但在祂的叹息中却表露了祂的心意:『除了这外族人,再没有别人回来归荣耀与神麽?』(18节),耶稣的心所看重的,就是「神的荣耀」,祂在地上的生活,全是表明了这一个心意,祂自己是为此而活,也教导人该为此而活。人亏缺了神的荣耀,耶稣就来恢复神的荣耀,当人归荣耀给神时,耶稣的心就喜乐了,那怕只有一个人归荣耀给神,祂的心也感觉到舒畅。於人看来,感恩图报是件合宜不过的事,只是神不希冀人的报答,人亦无法报答神。但人若不能报答神,又能如何面对神的宏恩?这撒玛利亚人以「荣耀神」的行为和「感恩」的动作为回应。事实上,耶稣并不是由「人该作甚麽?」来看这件事。作为神恩典的出口与神人之间的中保,耶稣并不问:「其他九人岂不知他们理应回来荣耀神麽?」而是问:「其他九人岂不知神要求他们荣耀祂麽?」人的「理应」是出自神的「要求」。这里涉及的并非风俗习惯和良知常识,而是对神的本性和祂救恩行动的一种认知。 耶稣为撒玛利亚人预备的,是人的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恩典 (参哥林多前书2:9)。祂愿意洁净那些等候、寻找祂的人,和拯救回应祂的人。这正是福音,是真理之所在。而我们这些蒙恩的人应该明白,我们当作的,是「凡以感谢献上为祭的,便是荣耀我」(诗篇50:23),向神感恩,归荣耀给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