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灵修之旅-第196天

经文: 这事以后,耶稣在加利利游行,不愿在犹太游行,因为犹太人想要杀他。当时犹太人的住棚节近了。耶稣的弟兄就对他说:“你离开这里上犹太去吧,叫你的门徒也看见你所行的事。人要显扬名声,没有在暗处行事的;你如果行这些事,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因为连他的弟兄说这话,是因为不信他。 约翰福音 7:1-5 「住棚节」是犹太人的叁大节期之一(其他两个为逾越节和五旬节)。犹太男丁在这叁个节期必须上耶路撒冷朝圣。「住棚节」是纪念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神保守他们的祖宗在旷野漂流四十年的日子。它自犹太历七月十五日开始(利未记23:33-44),节期相当於阳历九月至十月间,恰在逾越节六个月之後。这是一个八天的节日 (申命记16:13),犹太人一般都在九月底、十月初上耶路撒冷过节。当年上百万人漂泊在沙漠中,沙漠怎能养活这麽庞大的人口?除非神的供应,他们根本不可能生存。神确实供应他们——白天以云柱,晚上以火柱来引导他们 (出 13:21-22);降下鹌鹑给他们 (出 16:13;民 11:31-32);供应吗哪给他们 (出埃及记16:11-36);祂又使磐石流出水来 (出埃及记17:1-6)。所以「住棚节」是犹太人纪念祖宗在旷野漂流四十年的日子里,蒙神奇妙的供应的节期。 耶稣是一个无罪的人,他本有神的形象,却降卑成为人。他过著和一般人一样的生活,但他在叁年半的传福音生涯中却受到无数的藐视: 一、撒旦的藐视。撒旦太轻看耶稣了,牠以为耶稣可以用「食物」、「权势」(从圣殿跳下,天使会托住祂)、「万国和万国的荣耀」让耶稣俯首称臣,牠被耶稣拒绝,牠太小看耶稣了。 二、同乡人的藐视。同乡的人听到耶稣在宣扬天国的好消息时,不但不以他为荣,认为和耶稣同乡「与有荣焉」,反而用藐视的口气说:「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耶稣在本乡被藐视,使耶稣在本乡很少行神蹟,也说出:「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可6:4) 叁、亲兄弟的藐视。耶稣是长兄,好好的木匠的传承本业不做,反而当起传教师,使兄弟对他不太谅解,而向耶稣说:「你离开这里上犹太去吧—人欲显扬名声,没有在暗处行事的—-」他的弟兄说这话,是因为不信他。(约7:3-5)耶稣听到弟兄说他要「显扬名声」,内心一定非常的伤心。 四、门徒的藐视。门徒当中有彼得的叁次不认主,多麽伤耶稣的心!多马不相信耶稣的复活,要亲自摸耶稣的肋旁,也是怀疑耶稣。在门徒最大的藐视是犹大的出卖主,耶稣拣选犹大当十二门徒之一,是何等大的恩典,但犹大却将主耶稣以叁十两银子卖了,这是多麽大的藐视!  五、文士、法利赛人的藐视。他们处处用话语来刁难耶稣,最後是他们怂恿百姓将耶稣解到希律那里,要定耶稣的罪。 六、希律王的藐视。希律王藐视耶稣,并戏弄他,给他穿上华丽衣服,希律又把耶稣送回彼拉多处。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96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195天

经文: 又有一人说:“主,我要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 神的国。” 路加福音 9:61-62 又有另外一个人,这一个也是不同类的另一个人。他不像文士有跟随的心,主动把自己送上门的人,带有宗教狂热色彩的人士. 也不像第二个藉故推迟。他有心跟随却是心意不坚。是「冷」而不想动的。其问题所在就是被「死人」所缠。 这种人一方面跟主表示说,「我要跟从你」;却被活人实物所累,双脚踏双船的人。这种人一方面跟主表示说,我要跟从你;但另一方面又要求容我先去辞别我家裏的人。 原文字典指出,这句话中的「辞别」带有「安排」的意思。也就是说,把家裏的一切,甚至连自己的退路都安排好了,才出来跟随主。 对於这种人,主耶稣的调教之法,是毫不含糊地指出此路不通。因为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进 神的国。 主耶稣的这个回答是根据巴勒斯坦当地的民情而说的。巴勒斯坦地区多是石头满佈的土地,手扶著犁耕田的人必须注视前方,让耕田的牛能够朝著直线行进。假使他们犁田时不专心看前面,却不住的往後看,耕出来的地就歪歪斜斜,一定无法犁出可供耕作的土地。犹太人将他们在田里耕作的经验用这样的俗谚来指出,一个人假使在做事时不断地瞻前顾后,没有全神贯注的话,结果必然是无法达成最终的目的。 当我们一方面扶著犁往天国走,另一方面却仍然留恋旧有的一切,频频向後看的时候,神说,这样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人,不配进 神的国。 原文字典指出,其所以「不配」,是因为在神的国度裏,很难「安排」这种原先很会为自己做安排的人。

365天灵修之旅-第194天

经文: 又对一个人说:“跟从我来!”那人说:“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 神国的道。” 路加福音 9:59-60 照犹太人的传统,埋葬死了的亲人是神圣的责任,也是爱的表现,重要过任何宗教义务。耶稣说这话未免太不近人情了吧?光看字义的表达,很容易产生文化的误解,好像主耶稣要求门徒的跟随严格到连父亲过世都不准去照顾。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虽然圣经上下文没有说到这一个人父亲的情况,但是由犹太人的风俗来推断应该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通常犹太人一死亡,一定是当天就埋葬。这个人的父亲要不就是还没有死,要不然就是葬礼已经处理完毕;否则他不会在这裏跟著耶稣。 看这段经文要注意的是,这人本来没什麽表示,但耶稣『主动』对这人说:「跟从我来!」为什麽耶稣要这样作?可能这人在一旁听了耶稣对文士说的话:「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58节) 之後,他感到害怕了。耶稣看透他的心理,所以才用这个问题来挑战他。这是第二种心态的人:没有心跟随主耶稣,但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好找藉口推辞的人。他的藉口是「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59节) 这是当时的谚语,意即养老送终。那个门徒的意思是说,他必须先对父亲尽自己为人子的义务,然後才来跟从主。其实,儒家的孔子也曾说过:「父母在,不远遊」就是类似这个道理。 然而,主耶稣却回答他:『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60节) 前面一个「死人」是指『灵裏』死了的罪人(以弗所书2:1,5),泛指世人;後面一个「死人」则是指『肉身』死了的人。主耶稣这裏的意思,不是要跟随祂的人一点都不照顾地上家庭的需要。日後我们会看到,主被钉在在十字架上临死时,还把祂的母亲託付门徒约翰来照顾,参约翰福音19:25-27,祂又怎会要求祂的门徒如此绝情呢?耶稣的意思就是让属灵的死人去埋葬肉体已死的人,属灵的活人应该去作属灵活人该作的事。这里面牵涉的议题是优先顺序的问题,不是孝顺父母的议题。 我们不该等到属地的事务都办妥了,然後才来跟从主。耶稣是要强调,顺服神的呼召,比实践律法或任何宗教的义务更加重要。因为决心跟随耶稣的人,应该要将顺服神的旨意、实现神国的福音,当成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使命,甚至必要时愿意付出一切的代价,包含在某些情况下必须割捨亲情的羁绊和束缚的代价。 不是所有跟随耶稣的门徒都会立刻面临这样的抉择。但是当神的呼召临到,与家庭的事相衝突的时候,你的选择是什麽?若是我们停留在亲情的羁绊,我们永远无法的得到那最好的祝福。有人会说,我不要最好的,只要次好的。但属灵的原则与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从神而来的上好福分,我们连次好的也掌握不到。

我们是耶稣的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学生志愿帮助英国一所被砲弹所炸毁的教堂。工作进行中,大家议论如何修复一座耶稣的雕像:祂的手臂向前伸展,像的上面还有一句有名的铭刻:「到我这里来。」经过大家仔细修补、雕像所有破损的部份恢复了,只有基督的手除外——它们已被炸弹炸掉了。他们要不要竭尽所能把那两只手补上去呢? 最後他们作了一个到今天还存在的决定——这座耶稣的雕像没有手,但上面铭刻著: 「基督自己没有手,祂只有我们的手。」 耶稣升天了,祂没有在地上留下躯体,但我们就是耶稣所留在地上的人,祂没有留下一本书,一套教义!或一套思想体系,祂只留下一个世人看得见的群体——教会,具体地表达祂自己,在世上代表上帝。 保罗是一位善於应用比喻的能手,他说:「我们就是基督的身体,是祂的手、脚。」以弗所二章22节:「你们靠祂同被建造,成为上帝藉著圣灵居住的所在。」 (摘录自《奇妙的人生》页31)

365天灵修之旅-第193天

经文: 他们走路的时候,有一人对耶稣说:“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路加福音 9:57-58 跟随耶稣的人群中,有的人确实是诚心诚意来跟祂的,但有些人则抱著不单纯的动机。那麽耶稣究竟如何来分辨那些决心要跟随祂的人呢?福音书的作者路加在第九章的最後一段经文,记录当时追随耶稣的人中,有三种不同的心态。第一种心态的人是主动来到耶稣的面前对他说:「你无论往哪裏去,我要跟从你。」(57节) 根据马太福音八19的平行记载,这个人还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个文士,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当这个人向耶稣如此表白追随的意愿时,或许是因为耶稣不同凡响的教导,也或许是因为耶稣所行的神蹟奇事打动他的心,使他以极大的热情来说出这样的话。但是,耶稣很坦白的对他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58节) 或许这个想要跟随耶稣的人,他的热情不是虚假的,可是耶稣提醒祂的追随者要小心如此感情用事的决定。换句话说,耶稣挑战这个想要跟随祂作门徒的人好好地想一想,是否有决心与祂同样过一种无法安稳地休息、四处流浪、没有保障的生活?因为跟随耶稣所走的道路,不是一种平坦容易的生活,反而是一条「苦路」。想要成为门徒的人,事先在心里上要有这样的準备,不再有世俗搭起的城堡可栖身,反而随时要付出代价,如同耶稣背负十字架为众人受苦的决心。 一般的世俗观念就是越多的人群越好,只要谁能够掌握群众,谁就有影响力;主耶稣却反其道而行;反而劝那些宣称要跟随他的人,好好去思想「跟随祂的代价」。这个主题在过去一个月的经文中频繁地出现,因为十字架的道路已经公开,不再隐藏,这是跟随耶稣的门徒们该下个决定的时候了。 耶稣说这句话时的语气为何?是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但一定带著一种「决心」——没有一件事能困住祂,或拦阻祂走向十字架!那是祂「定意」(9:51)要走的路,也是祂为何挑战这文士的原因。十字架既是主耶稣最後「枕头的地方」,也是门徒们跟随主之道路的尽头之点。主耶稣之所以一开始就要让那个人清楚明白这一点,是因为「说易行难」,一个人可以像「文士」一样,在理论上把十字架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可是真正行走在这条路上时,一遇到困难打击便轻易半途而废。愿主耶稣的话提醒我们,当初祂为了我们,「决心」走向十字架的道路,今天我们也能回应祂的爱,「决心」跟从祂到底!

上帝存在吗?

有一个人去剪头髮,和理髮师閒聊起来,两人东拉西扯,十分愉快。後来他们讲到了神。 理髮师说: 「我才不相信有上帝。」客人问道: 「为什麽呢? 」 「很简单,你只要到街上去走一走,就知道上帝不存在。你说说看,假如有上帝的话,为什麽还有那麽多人生病、那麽多孤儿没有爹娘? 如果有上帝,世界上就不应该有痛苦、灾难。一位慈爱的上帝必定不会让这些事情发生。」 客人心里虽不以为然,却没有吭声,因为不想和他辩论。 理完了头,客人走出小店。没走几步,他看到街上有一个男人,长髮披肩,肮髒捲曲,满面鬍鬚,臭气衝天。於是转身回到店里,向理髮师说: 「我发现一件事:理髮师不存在。」 「你胡说什麽? 」大吃一惊的理髮师提高嗓门: 「我在这里,我就是理髮师啊!我刚才还理了你的头髮! 」 客人平静的回答: 「道理是这样的。这世上没有理髮师存在,因为如果有理髮师,街上就不会出现那样的人,留著长头髮,又不修鬍鬚。」 「岂有此理!理髮师当然存在,问题只是那个人不来找我而已! 」 「你的话完全正确! 」客人讚许地说:

Continue reading上帝存在吗?

365天灵修之旅-第192天

经文: 路9:51-56 耶稣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便打发使者在他前头走。他们到了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要为他预备。那里的人不接待他,因他面向耶路撒冷去。他的门徒雅各、约翰看见了,就说:“主啊,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像以利亚所做的吗?”耶稣转身责备两个门徒,说:“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说着就往别的村庄去了。 路加福音 9:51-56  现在我们将跟随著我们的主,经历祂在世生活的最後六个月,迈向十字架,并且跨越过十字架,直到看见祂在复活的大能和荣耀中。虽然耶路撒冷充满敌意,死亡的阴影笼罩,耶稣却「定意」(51节) 向那儿而去。 祂「打发使者在祂前头走,他们到了撒玛利亚的一个村莊,要为祂预备」(52节)。撒玛利亚人因看祂向耶路撒冷去,就不接待祂。为什麽呢? 原来,这有以色列人的历史背景在内。撒玛利亚位於犹太地的北面,当主前七百馀年,亚述帝国灭了北国以色列後,就将异族人徙置在撒玛利亚 (参列王记下17章),并与当地的以色列人通婚。从此那地居民的血统非常杂乱,到了耶稣的时代,犹太人视撒玛利亚人为『杂种』,不屑与他们来往。撒玛利亚人对於路过该地前往耶路撒冷守节的犹太人也特别怀有敌意,拒绝提供住宿之处,所以耶稣他们没有受到撒玛利亚人的接待并不令人意外。因著双方的彼此敌视,住在加利利的犹太人,通常避免取道撒玛利亚,而沿约但河东边的路线南下耶路撒冷。 雅各和约翰真是道地的「半尼基」(雷子,参马可福音3:17),他们立刻说,「主阿,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像以利亚所做的吗?」(54节) 他们以为自己能作大事,又能够体会主的心意,他们就自作主张,要把拒绝接待主的人除掉。上一回禁止人奉主的名赶鬼不对 ,这一次出的主意总该对了吧?因为那些人是拒绝主的名。他们的态度招来了耶稣的责备:「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55节) 他们也许一片忠心,觉得主耶稣受了亏待屈辱,故想惩罚撒玛利亚人。但是,这种忠心与主的心意不符,也与主的方法不符。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热切地想使神得荣耀,结果却反而失去了与神的交通。耶稣怎麽作呢?祂作了一个伟大的宣告:「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56节) 祂当时正走在十字架的路上,要捨己去救人,若是用火烧毁这城,就与十字架的道路相牴触。耶稣在这件事上也活出十字架的实意——祂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祂就是这样不开口。祂受人辱骂,从不还口。这就是十字架的路,是耶稣的心。那种要求从天降火烧死拒绝耶稣之人的心,裏面缺乏十字架的精神。

365天灵修之旅-第191天

经文: 约翰说:“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与我们一同跟从你。”耶稣说:“不要禁止他;因为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 路加福音 9:49-50 耶稣在这裏所说的话:「不要禁止他;因为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50节),似乎与祂之前所说:『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 就是分散的。』(马太福音12:30; 路加福音11:23) 彼此矛盾。其实不然。在那裏,主是对亵渎圣灵的法利赛人说的 (他们说耶稣是靠著鬼王赶鬼,),这是对待『真理』的态度,所以不可以马虎含糊,不可以中立;而在这裏,则是『作法』和『同工』的问题,可以有所不同,应该彼此包容。 乍看起来,今天这段经文似乎跟上文 (争论谁为大,昨天的经文) 牛头不对马嘴,其实却是息息相关。每个门徒都一心想在国度裏坐第一把交椅,所以当耶稣告诉他们,作领袖的要学会谦卑,服事接待一个小孩有如服事主耶稣的时候 ,约翰以为耶稣要他们忠心服事主耶稣自己,所以他大发热心,立刻插嘴,说他们怎样禁止那个不属於一伙的人奉耶稣的名赶鬼 (这作法显然也是其他门徒一致同意的) 。他以为这样的热心会赢得耶稣的讚赏,怎知事与愿违,耶稣竟然对他说:「不要禁止他;因为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50节)。 约翰虽有热情之忠诚,却无法明白他所跟随的主真正的性情与目的。约翰的话正反映了真实的人性,人就是这样,虽有相同的目标,若不是联在一起的,就要排斥,要建立属於自己的地盘。人的胸襟是窄的,度量是小的,因为人的本性是看自己为最重要,自己的标準才是衡量事物的準则,因此容不得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事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彼此敌视,基本上都可以说是从这一个根源发生的。 基督徒常常犯了一个毛病,就是不知道真正的敌人是谁。我们常以为自己的基督信仰才是对的,而其他人的基督信仰则是不全备的;自己的作法才是属灵的,别人的作法则是不完善的。因此。大则在教会之间分门别派,小则在教会内形成小圈圈。这样的作法与门徒们争大争小又有什麽差别?只不过把「争大争小」换成「谁正确?谁不正确?」罢了。这正是约翰 (和其他门徒) 的心态。 耶稣不喜悦人天然的狭隘性格,因为这样窄小的器皿,盛装不下神的丰富。祂要使用这些门徒,就得扩大他们的度量,把配不上神的心思的行为观念都打破,好让出位置来给神充满。耶稣所在意的,乃是人们实质上的荣耀祂,而不是外表上的跟从祂。所以让我们仔细注意主说的:「凡『为我名』接待这小孩子的…」(48节),约翰报告时说:「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49节),再看主怎麽说:「因为没有人『奉我名』行异能,反倒轻易毁谤我…」(马可福音9:39)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91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190天

经文: 门徒中间起了议论,谁将为大。耶稣看出他们心中的议论,就领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自己旁边,对他们说:“凡为我名接待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 路加福音 9:46-48 认识十字架容易,接受十字架就不是那麽简单;会说十字架道理的人不少,但能活在十字架的原则里的人实在是不多。令人惊奇的是,门徒心中不是在思考耶稣一而再预言自己要受难和复活的事,反而是争论谁将在要来的弥赛亚政治国度裏为大!以後我们继续跟随耶稣的脚踪行,将会发现门徒心中的确是被这件事充塞,甚至在耶稣复活之後,他们仍然问耶稣:「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使徒行传1:6) 他们紧紧跟随耶稣就是希望在国度裏谋得一官半职。福音书里竟然还记载了另外两次他们争论谁将为大的事 (马太福音20:20-28;马可福音10:33-45和路加福音22:24-27),最後一次还是在耶稣受难之前! 人心可以懵懂到如此地步,门徒的心态其实也是今日我们当中许多人的心态。人都喜欢为大,喜欢升高,这是人的天然生命的倾向。旧有的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连复活的耶稣都不能改变它。要等到五旬节圣灵降在门徒的身上後 (使徒行传2:1-4),他们才茅塞顿开。今天的信徒也是一样,特别是那些在社会的大染缸浸染多年的,他们想靠自己从旧有的思想枷锁中得到释放,结果却是徒劳无功。 耶稣的回答非常生动,一针见血,完全与人间的价值观相反。小孩子在犹太社会里是极微小的,他只能是一个受看顾者,不会是一位受尊敬者。小孩子没有工作要做,没人付薪水给他们。若是他们死了,政府也不会停止运作,他们对社会还不具任何真正的意义。但是耶稣说:「凡为我名接待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48节) 耶稣在这裏教导门徒,作为领袖的不是颐指气使下属,或只会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乃是能谦卑到可以服事一个软弱无助的小孩。 耶稣把接待小孩等同於接待祂,也就是接待天父上帝。这样作的意义是:不计较事情的大小,也不计较在人眼中的尊贵或是卑微,只留心是否是主的心意。在人眼中作卑微的人,和作卑微的事,并不是羞辱,只要有主在其中,卑微必变作荣耀。人的本性是不甘心卑微的,主耶稣却要求跟随祂的人必须彻底扭转人的雄心大志,乐意为主而卑微,甘愿在人中间为小,服事那不起眼的人。人若这样作的话,主就要把他升高。因为真正的伟大寓於渺小之中,真正的显赫蕴於平凡之中。这就是天国对世人价值标準的态度。

365天灵修之旅-第189天

经文: 到了迦百农,有收丁税的人来见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彼得说:“纳。”他进了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说:“是向外人。”耶稣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但恐怕触犯他们,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马太福音 17:24-27 从该撒利亚腓立比回到迦百农後,有一个收税的人来向他们收丁税。这故事只见於马太福音,可能因为作者自己是税吏之故。「丁税」又称「殿税 Temple Tax」,是犹太男子每年要缴的税项,作圣殿维修的费用 (参出埃及记30:11-16)。 丁税的由来,是当年以色列人在旷野,会幕被建立以後,摩西就设立了一项律法,每一个二十岁以上的男人,必须缴交半舍客勒。后来约阿施王命祭司遵照这例,由以色列人输送捐项,作圣殿的费用(代下二十四6、 9;出叁十13;王下十二4)。以色列人从巴比伦回来以後,尼希米和跟随他的人,为自己定例,每年各人捐银叁分之一舍客勒,作圣殿的费用(尼十32)。这税是在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要交的,後来改成每年一次。这半块钱的税银相当於两天的工资。这不是向罗马纳的税,乃是修殿税,不分贫富都得缴,作为赎生命的礼物。在神的制度裏,它原有适当的地位与意义:提醒以色列的百姓,是主耶和华把他们从埃及的捆绑裏解救出来的。但因人的遗传,它逐渐变成了当权者向人们徵收的年税。 当税吏问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麽?」这种责问的口气,摆明了是一种要找毛病的质问,问话的人以为抓到了耶稣的把柄。彼得连忙答说,纳,然後才去见耶稣想办法。耶稣却『先』问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徵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这一次彼得答对了,「是向外人。」於是耶稣说,「既是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请注意,为什麽耶稣要这样问彼得呢?祂向彼得指出,这半块钱,是百姓向君王所纳的税。既然彼得已说过,耶稣是永生神的儿子,而现在却又说,祂也纳这半块钱的丁税,可见彼得在承认耶稣是神儿子的时候,并不真瞭解这个事实的尊贵和荣耀。倘若真瞭解,并且又明白耶稣登山变像的启示的话,彼得就得承认,无人能要求耶稣纳丁税。当纳税的是门徒们,因为他们是外人,是王统辖的臣民,而耶稣则是儿子。但由於这些人不明白,为了避免与他们衝突,耶稣就甘愿主动放下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和彼得站在相同的地位上。祂再次隐藏,再次降卑,不坚持祂的权利。这就是十字架的工作。对耶稣来说,十字架不是只对付大事,也在更小的事上张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