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灵修之旅-第188天

经文: 说这话的时候,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他们进入云彩里就惧怕。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你们要听他。”声音住了,只见耶稣一人在那里。当那些日子,门徒不提所看见的事,一样也不告诉人。 路加福音 9:34-36 彼得把主耶稣和犘西、以利亚并列一起,要为他们每人搭一座棚,神却把主耶稣分别出来,对他们说:『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你们要听他。』(35节)。神从云中说的话,前半段与耶稣受洗後对祂所说的话相同 (马太福音3:17),後面加上的「你们要听他」则是申命记18:15 摩西预言的重複。这是神为耶稣作的见證,祂證实了耶稣就是旧约预言的那位弥赛亚。 当彼得看摩西、以利亚可以和耶稣并列时,神却说,只有主耶稣是祂的爱子,是我们所当听从的。神不喜欢人把祂的儿子和甚麽人并列。神要我们尊崇高举的,只有祂的儿子耶稣。神不许我们把祂的儿子与人并列或与人同荣。所以当彼得把摩西、以利亚摆在与主耶稣同等的地位上时,神作了一件事,就是用「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34节)。结果,门徒再看不到摩西,也看不到以利亚,他们不见一人,只见耶稣 (36节)。对所看到的事,门徒叁缄其口,因为这回他们可谈论(甚至誇耀)的,已不仅是一个口头上的宣言了。这件事若讲出来,能叫听者瞠目结舌;摩西和以利亚的显现,更会使群众对弥赛亚的激情,处於更大的危险之中。 把主耶稣和人并列,是人常犯的一个通病。当耶稣问门徒说:「众人说我是谁?」时 ,我们看见许多人把主耶稣当作先知裏的一位。虽然在那裏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但在这裏,他也像许多人一样,把主耶稣和摩西、以利亚并列。不只彼得一人这样,许多信徒也这样。希伯来的信徒,把主耶稣和众先知并列;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把主耶稣和使徒并列。就是今天的信徒,不也这样麽?在许多信徒心目中,不也是以有名望或恩赐的传道人,夺取了基督的荣耀吗?但神却叫我们『只见耶稣一人』(36节)。 耶稣登山变像这起事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是否也像门徒一般,常常如入宝山空手而回呢?我们是否也会用什麽人取代了基督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呢?耶稣登山变像已经过了几千年,神今天还在说话:「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神要我们「不见一人,只见耶稣。」愿神帮助我们能够照祂的心意而行!

365天灵修之旅-第187天

经文: 二人正要和耶稣分离的时候,彼得对耶稣说:“夫子,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他却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 路加福音 9:33 摩西和以利亚的出现有什麽特殊的意义呢? 这是有关耶稣的使命。摩西是神的律法的颁布者,故他代表「律法」。摩西的出现乃象徵著在耶稣身上,律法所预表的都实现了。以利亚则是被神差派到腐败的以色列国,呼召国民回到对律法的忠诚。他代表预告弥赛亚来临的众「先知」。以利亚在山上出现,象徵著神在古时藉著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以色列要来的那一位,在耶稣身上终於得到应验了。 这两个人的出现和跟耶稣谈论去世的事,是耶稣赴死的前奏,表明他的死是极不寻常,是救赎世人的死。这幕景象确认了耶稣在地上的使命,并成全神的律法和先知的话。但对於跟耶稣一同登山的叁个门徒,他们目睹耶稣的变像,听见摩西和以利亚和祂的谈话,他们有什麽反应呢? 此时彼得说话了:「夫子,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叁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彼得这个看法跟犹太教的背景有关係。犹太教常常分派别,你们是摩西派,你们是耶利米派,我们是以利亚派,你们是但以理派。这也许是他一时衝动之下的建议,因而显得不合时宜,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所说的是甚麽 (33节)。彼得的这句话也是自曝其短,表示他对耶稣的使命完全没有感觉,「可以搭叁座棚,」表示彼得深盼能长久留在神的国度的异象和情境中,他大概忘了主耶稣不久前才说过『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路加福音9:22,),耶稣的使命不是待在山上,而是走向十字架;这也表示他对耶稣的身份认识得很肤浅,大概又忘了他才说过耶稣「是神所立的基督」(路加福音9:21),因此把祂与摩西、以利亚等先知列在同等的地位。 彼得的话道出了许多基督徒的心声:「我们在这裏真好!」(33节) 是的,在我们蒙恩得救的人身上,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与明亮如太阳,洁白如月光的耶稣同在;在灵裏深处,有主荣耀的显现。当祂向我们显现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真好」。我们还求什麽呢? 可是我们常常忘记了一件事,一件最重要的事:我们忘记了耶稣来到世上是为了神给祂的使命,要为我们罪人去死,好使我们得到永生。神给我们每个得救的人也有同样的使命: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去世上为主做盐做光,甚至为主受苦,与耶稣一同背十字架,而不是搭起棚子坐在高处享受!

365天灵修之旅-第186天

经文: 说了这话以后约有八天,耶稣带着彼得、约翰、雅各上山去祷告。正祷告的时候,他的面貌就改变了,衣服洁白放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亚两个人同耶稣说话;他们在荣光里显现,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见耶稣的荣光,并同他站着的那两个人。 路加福音 9:28-32​ 在三部符类福音书中,「耶稣登山改变形像」均和彼得的宣言:「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以及随後耶稣第一次宣布祂将受苦受死之事密切相联。这样的排列顺序很有启发性。门徒们得知耶稣就是基督後欢喜快乐,耶稣却告诉他们,作弥赛亚会给祂自己和跟从祂的人带来苦难,这个信息对门徒的衝击非同小可。因此耶稣应许他们:「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现在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那邻近黑门山脉上的某一荒凉山峰上,耶稣实现了祂的应许,一个超自然的景象出现在彼得、雅各和约翰这三位耶稣的核心门徒眼前,历历可见,表明那将要受难的耶稣真真实实是神的儿子,是神所拣选的弥赛亚,这在祂的圣洁荣耀中已充分显露出来。 在基督信仰中,「苦难」和「荣耀」是两个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概念。解经王子坎伯•摩根 (Campbell Morgan) 将耶稣的生平用七个关键时机间隔开来,就是降生、受浸、试探、变像、钉十字架、复活、升天。 这些时机之间并没有相隔同等的时间,但是它们是按次序排列,而且把它们合起来,就构成了神为人类完成的救赎的计划。每一个关键时机都在基督的工作中引进了新机,成为往日各样事情的冠冕,且为此後的事件创造了推展的动力。 「变了形像」(马太福音17:2) 英文译作:”transfigured”,就是”把裏面的形像表达出来”。不是祂突然间变得不一样,而是把祂原来有的表达出来。耶稣本身是荣耀的神,耶稣本身是真理。「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裏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约翰福音1:18) 耶稣也在约翰福音多次提到:「父在我裏面,我在父裏面」(约翰福音10:38, 14:10-11, 17:21) 所以耶稣基督在山上是把祂裏面的神性、神的形像和荣耀,显明出来。 再看 30-31节说:“忽然有摩西、以利亚两个人同耶稣说话﹔他们在荣光里显现,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 这里说的去世的事,指的是他从天上被差遣到地上,背负众人的罪,被钉十字架,救赎世人的使命。 登山变像又怎样印证摩西的律法在耶稣身上得到成全,印证了众先知的预言在他身上得到应验呢?摩西的出现代表了什么?他是上帝律法的颁布者,他代表律法及它公义的要求,和作为影儿的祭物。摩西的出现是象征著,律法公义的要求,在耶稣完美人性的身上成全了﹔赎罪的祭,耶稣一次过献上了。以利亚的出现代表了什么?以利亚是先知,他在山上代表预言,上帝在古时借著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以色列要来的那一位,在耶稣身上终于得到应验了。过去的先知是遥指耶稣,现在耶稣终于来了。这两个人的出现和跟耶稣谈论去世的事,是耶稣赴死的前奏,表明他的死是极不寻常,是救赎世人的死。登山变像确认了耶稣在地上的使命。代表律法的摩西和代表预言的以利亚正式把最后一棒联手交给耶稣,由他奔跑摆在前头最后的路程。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86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185天

经文: 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 马太福音16:27-28 耶稣定下跟从祂的条件,就是要「捨己」、「背十字架」之後 ,谈话的末了,祂给了一个预言和一个应许。首先祂指出,在末日的时候,祂将以审判者的姿态降临,世人也好,门徒也好,他们将要按著在「世界」和「生命」之间所作的抉择受到审判 (27节)。要作一个主的门徒,必须在任何景况中都敢承认自己的信仰。在福音被人欢迎的地方敢这样承认,在福音被人反对的地方也敢这样承认;在那些称扬基督的人中间敢这样承认,在那些譭谤基督的人面前也敢这样承认。如果我们所信的是假的,我们早就应当放弃;如果我们所信的是真的,我们为什麽不敢承认呢?因此,看看耶稣的警告是何等严重:「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裏,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马可福音8:38) 如果我们的主不以我们这些罪恶污秽的人为可耻,我们却以祂这样一位圣洁慈爱的救主为可耻,祂在父的荣耀裏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以我们为可耻的,岂不正是我们所当遭遇的麽? 但耶稣是慈爱的主,祂总是带给我们盼望,给我们一条出路。对於那些当时在场的门徒,祂莊严地向他们保證,有人在未死之前必能看到祂的降临,祂要以王的身分降临,显示祂有审判的权柄;他们有人即将见到弥赛亚的荣耀 (28节),门徒便会知道祂之前一切所言均不虚了,祂对门徒的要求是有权柄的 。这是预告祂不久後的「登山变像」一事. 读了这连续几天的经文,我们不得不思考耶稣对门徒说的话,那也是对我们所说的话。祂最後的呼籲,是要我们和祂一同前行,一同照神的心意而行。因为祂要进入父的荣耀中,这荣耀正是祂在道成肉身之日照神旨意而行——就是十字架的道路——的结果。祂对门徒的要求,也是对我们发出的挑战,我们用不著到远处去寻觅它的踪迹,它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我们会听见扎心的声音说:「我必须跟随祂,这是唯一的道路。」但同时也听见另一种声音说:「太辛苦了,我必须脱身。」我们要听从那一个声音?让我们在想像中奔向该撒利亚腓立比 (耶稣当日对门徒说这段话之所在),问我们自己,我们要让那一个「必须」掌管我们?我们是否愿意与祂一同行在神的旨意中,经过受苦进入荣耀?或者我们甘愿离开祂,虽短暂获得今生,结果却要失去永生?愿神帮助我们作正确的决定。(取材自《摩根解经丛书》)

365天灵修之旅-第184天

经文: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马太福音16:24-26 耶稣的这段话是紧接著祂宣告要上耶路撒冷去受难之後讲的,讲话的对象是跟随祂的门徒。祂为什麽要讲这番话呢?因为彼得劝他不要这样作 ,换句话说,彼得试著在「十字架」——神所定的受苦道路之外,劝耶稣试试别的更简易的办法来建造神的国度。鑑於彼得所犯的错误,我们的主重述了作祂门徒的条件,这段话在马马太福音10章38-39节也曾提过 ,再次重提,可见它的重要性。「若有人要跟从我」,门徒们都想跟随耶稣,他们都爱祂,对祂全都怀著一分挚爱。但是耶稣说,如果是这样, 「就当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24节)。「捨己」就是要求门徒放弃自己作决定的权利—他不能再作「自己喜欢作的事」,他必须作「耶稣基督所喜欢的事」——即「背十字架跟从主」。对主的门徒来说,他们必须甘愿『为主的缘故』忍受那加在他们身上的苦难、羞辱与牺牲。耶稣这番话的用意,是强调跟随祂的人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而後下定坚定不移的决心,顺从神的旨意,绝对不能随意改变。 这个决定的代价有多大?马太福音是主後60-70年之间写的,当时是基督徒遭遇痛苦逼迫的期间,许多门徒面对一个困难的抉择:究竟要不要公开承认「耶稣基督是主」?这是性命交关的决定,因历史向我们證明,当时的基督徒若不愿背弃对主的忠心,他们的下场不是被屠杀,就是成为野兽口中的食物。这样严厉的考验,使得主耶稣在叁十多年前早已发出的警语弥足珍贵:「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或译灵魂,下同)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25节),祂的意思是:『人为保全生命而放弃信仰的时刻将要来到;但是如此行,就生命的意义来说,并不是保存生命,而是丧失了生命。那对主忠心的人可能会死,但他的死就是活著;那放弃信仰的人可能保全了肉身,但是他活著却是死亡。』 耶稣又进一步说明:「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麽益处呢?人还能拿甚麽换生命呢?」(26节)。如果一个人祇贪图安全,放弃跟从耶稣到底的决心,他固然保全了肉身的性命,但即使得到了全世界,却发现他的生命已没有存在的价值,他能够拿出甚麽来换那「生命」呢?无论你能赢得多少财富(包括保全自己肉身的生命),却须付出灵魂(即真正的你),这代价不是太大了吗!所以,耶稣说出了一个真正的价值观念,并提醒门徒,他们必会面临抉择,即:真正的忠心是献给神呢,还是交给世界? 世界只有在人还活著的时候,才有用处;但人不能用世界来换取生命,因此生命比世界更宝贵。假如一个人在事业上名成利就,拥有全世界,但却为这疯狂的慾望耗尽他的时间和精力,使他错失了最宝贵的生命;那麽,即使得到这些又有何益处?死後连分毫都带不走,在永恒中却两袖清风。这是极其浅显的道理,但世人却好比落入网罗的雀鸟 (箴言1:16),无法自拔,这岂不是既可怜又可悲吗? 「十字架是条受苦的道路」这个真理,常常成了人的绊脚石,耶稣这番信息更是无法承担之重。然而我们必须了解,耶稣的话是真理,而真理是绝对至高的标準,唯有按「真理」的方式去做,人生的路才走得通。否则我们只会就短视的眼光来看,觉得用真理的方式做实在太辛苦,且毫无满足感——就像有人早知道他「应该让自己更健康」,但直到多年後他得了心脏病,鬼门关里走了一回,才真正身体力行。从那以後,健康对他不再是「应该」做的事,而是让自己活著的「唯一」方式。同理,至终你会发现——跟随耶稣,不再是「应该」做的事,而是「唯一」的生命之道。 耶稣爱我们到一个地步,甘心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祂怎会毫无来由地苦待跟随祂的人呢?神的心意是不甘心祂的儿女们受苦 (耶利米书29:11),但祂却要我们成长 (罗马书8:29),因此不得不让我们遇上艰苦,为要使我们得益处 (诗篇119:71)。并且主知道我们灵命的情况,祂绝不会将不能承受的重担加给我们,祂总会为我们开一条出路 (哥林多前书10:13)。如果神所量给我们的,是仲夏的娇阳和澄蓝的湖水,就让我们在其中欢愉的享受吧!不要因为缺少患难和痛苦而不安;但是,倘若祂命定我们的道路是十字架的幽径,是黯然无光的天空,求祂使我们专心倚靠祂而行在其上,因为这条道路是祂指定的。

365天灵修之旅-第183天

经文: 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 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马太福音16:21-25 昨天我们看到,彼得在圣灵的感动下说出了耶稣的真正身份——弥赛亚,永生神的儿子。但实际上,彼得对”弥赛亚”的了解跟一般犹太人是大同小异:他们认为弥赛亚是神所差派来的君王,要插手在犹太人的历史,把他们从外邦人的压迫底下释放,建立一个属於犹太人的弥赛亚国度。今天的经文裏,耶稣却说出一个令他们无法置信的弥赛亚的真相:「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叁日复活。」(21节) 彼得立刻在这句话上跌了交 (22节),受到了耶稣的责备 (23节),因为他不能理解耶稣使命的实质。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为什麽耶稣虽肯定彼得的对祂身份的回答 (参昨日经文),却又嘱附他们「不可对人说」(20节) 的原因了。连门徒对祂所负的使命都理解得如此片面浮浅,又何况那些群众呢? 大致来说,耶稣的传道生涯可分叁个阶段: 【1】第一年是一个安静年:耶稣走动在耶路撒冷与加利利之间,这是在祂受洗、在旷野受试探之後的期间。只有约翰福音的头四章记录耶稣安静的一年裏的事情; 【2】此後是两个忙碌年:祂的名声被大大地传开。祂的事工多半集中在加利利及北边外邦人地区。马太马可路加叁本福音将这两年的耶稣事蹟记载得非常详尽; 【3】最後六个月:祂仍然忙碌,并朝耶路撒冷而行,一路上笼罩著十字架的气氛。由此开始,耶稣的工作都是更多为著门徒们做的,为要预备他们接受祂的十字架。 现在时候已快到了,十字架的影子已经开始笼罩著他们。从这「受苦任务」宣告的开始,是耶稣传道生涯的一个「分水岭」。以前耶稣向人讲祂受害的事,都是用隐喻的方式,比如:叁天拆毁重建圣殿(约翰福音2:19)、人子被举起来(约翰福音3:14)、人子三日在地裏(马太福音12:40)、吃祂肉喝祂血(约翰福音6:54)等等。但现在「耶稣明明地说这话」(可八32),从此以後,耶稣不再隐喻,而是明讲祂如何受害;而在此之前,耶稣从未如此明白的告诉门徒这件事。 耶稣警告祂的门徒,若要跟随祂,要付的代价是高的。耶稣不强迫任何人去跟随祂,但条件是祂定的:「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24节) 作耶稣的门徒要经过深思熟虑,而後下定坚定不移的决心。「背起十字架」不只是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从此以後,它成了随时可能发生的痛苦现实。 耶稣的第一个要求是「捨己」:捨己即向自己的旧我说”不”。因为”老我”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也喜欢犯罪,而且凡事贪图安逸。主耶稣要求的捨己,就是要我们全心全意为祂而活,无论面对什麽苦难,都走「顺服神」的道路。耶稣的第二个要求是「背起他的十字架」:很多人误解十字架的真义,以为凡是不如意的事就是十字架。其实十字架是指为主的缘故,所遭遇到的痛苦、失败、患难、羞辱等等。简单的来说,就是为了持守见證信仰而愿意付出代价,被人讥笑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信念与态度。「十字架」在人眼中是难处,但在主耶稣来说,却是藉著难处来拆毁我们的老我,然後再把祂生命的成分加进来。人的老我被拆毁越多,主耶稣的成分在人身上就加增越多。 耶稣就是生命之主 (约翰福音1:3-4,1/3灵修),所以祂说:「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25节) 原来「捨己」、「背十字架」的目的,就是要在主耶稣基督裏得到真正的「生命」。故此,一个为主的缘故,甘愿放下生命的人,他必定在主裏得到真正的生命;但相反的,一个自以为能救自己的人,却终必失去他的生命。这并不是说跟随耶稣一定会有生命危险,而是一个「心志」的问题——我看重主耶稣比什麽都宝贵,甚至比我的生命更宝贵!『救则丧,丧则得;赚则赔,赔则得』,明白天国的得失赚赔之道,知所先後,才不致遗恨到永远。

365天灵修之旅-第182天

经文: 耶稣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儿子。”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当下,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 马太福音 16:13-20 从加利利,耶稣来到该撒利亚腓立比(Caesarea Philippi)的境内。这是外邦人低加波利的一个城市,离开推罗内陆三十里,刚好在美丽的黑门山麓之下,靠近约但河的源头。耶稣选择这个幽静的场所,来启示祂真正的身分。 马太福音对耶稣在加利利公开传道的记述始自太4:17 ,他在其福音书的前部 (马太福音1:1-4:16) 已深信不移地表示,耶稣就是成就神全部计画的那位。 透过马太清楚的记载,显明了「耶稣是谁」:天父的宣告: (太3:17);鬼也认识耶稣是谁 (太8::28 -29).但马太始终未记载耶稣明确宣告自己是弥赛亚,固然马太所记载的各项耶稣言语、事蹟已毫无疑问地导向这个结论。每当耶稣从话语和行动中显出祂的权柄时,众人是多麽惊喜叹服 ,他们的确不能不深思,祂是不是大卫的子孙 (马太福音12:23,9:27,15:22)。犹太首领们也反覆要求祂显个神蹟来證实祂的身分 。於是祂先单独向门徒显明祂的身份,而不让群众知道. 从门徒的回答中可以看出 (14节),犹太人一致视耶稣为先知裏的一位,但不是预言中的那位先知;祂很伟大,却并非最伟大的。他们对耶稣的认识含糊不清,他们对耶稣的称讚不过是徒然的,也预告他们日後会怎样对待耶稣。情况如此混乱,是该澄清问题的时候了。所以耶稣问了门徒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你们说我是谁?」(15节) 门徒同耶稣在一起已有一段时间了;每天听祂讲道,看祂医病,和祂同饮食,共起居,但他们对耶稣的认识有多深?在他们的心目中,耶稣究竟是谁呢?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82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181天

经文: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请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耶稣回答说:“晚上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晴。’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门徒渡到那边去,忘了带饼。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门徒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带饼吧。”耶稣看出来,就说:“你们这小信的人,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彼此议论呢?你们还不明白吗?不记得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篮子的零碎吗?也不记得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吗?我对你们说:‘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这话不是指着饼说的,你们怎么不明白呢?”门徒这才晓得他说的不是叫他们防备饼的酵,乃是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 马太福音 16: 1-12 「法利赛人」起初是一群虔诚爱神的人,他们力守律法和遗传,叫自己的道德高过普通的人们,但因过於注重律法,就渐渐趋於注重外表,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敬虔。「撒都该人」则是一群在经济及政治上很有地位的群体,他们反对法利赛党只讲热心而忽略道德的行为,因此又趋於一端,就是著重行为而忽略了信仰。他们只接受摩西五经而不重先知书,也不接受遗传,所以他们不信鬼魂、天使、复活等道,对弥赛亚国度也不关心。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都是犹太人的宗教领袖,他们平日彼此视如仇敌,但现在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联合起来对付耶稣。对他们来说,耶稣在神的律法上的许多不同教导,已对他们的权威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他们放下彼此间的歧见,合作来对付这个共同的敌人。 犹太宗教领袖们无视耶稣所行的许多神蹟,又故意要求耶稣从天上显个神蹟给他们看。如果耶稣已行的神蹟在他们眼中不算什麽的话,再行又有何用呢?不管怎样,他们不是诚心实意要看神蹟。而是来试探祂,做个圈套来羞辱祂。如果耶稣拒绝照他们的要求做(他们明知祂会拒绝),便将跌进他们的圈套。所以耶稣责备他们说,你们从天空的颜色就可预知气象,然而你们却不知道这时候的神蹟 (2-3节)!他们若是真的明白圣经,就应该知道这正是弥赛亚来临的时候。因为在旧约但以理书中,天使长加百列预告,从巴比伦王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城之後483年,弥赛亚救世主就会来临 (但以理书9:25)。他们不能分辨这个现象和时候,是因为他们已经将个人的好恶凌驾於神的话语之上了。 耶稣指出,一个邪恶淫乱世代的特徵,就是求看神蹟:「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蹟,除了约拿的神蹟以外,再没有神蹟给他看。」(4节) 为什麽耶稣这样说呢?我们要明白「神蹟」的意义。 圣经中用了几个不同的字眼说明神蹟包含的概念,包括:记号 (signs)、奇事 (wonders)和异能 (powers)。在最狭义上说,神蹟是「记号」一词的含义,因为神蹟指向一些比它本身更重要的事。神用神蹟證明祂的使者是有神的启示 (参希伯来书2:3-4)。换句话说,神蹟就像一个指路牌,指示人要去的地方﹔人到了目的地,路牌就不用了。所以当耶稣说再没有神蹟给他们看,祂的意思是,除非神蹟是一个指向耶稣是神差遣到世上来的独生子和救赎主的记号 (signs),不然所有神蹟都是毫无意义的。「约拿的神蹟」是预表主耶稣的受死与复活。人要脱离死亡,得永远的生命,不需要多看其他的神蹟,只要看到这一个神蹟就够了。神是按著自己的旨意来行神蹟的,耶稣不会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行神蹟。信道是从听道来的 (罗马书10:17),不是从看神蹟而来。圣经就是神的道,圣经已经对每一个真心寻求的人说话。耶稣复活是可考的史实,许多基督徒已经经历到基督复活的大能。因此,再多的要求,就成为虚伪及试探的要求了。 耶稣警告门徒们要防备的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6节)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81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180天

经文: 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西门·彼得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 神的圣者。”耶稣说:“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吗?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耶稣这话是指着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说的;他本是十二个门徒里的一个,后来要卖耶稣的。 约翰福音 6:67-71 这一段经文为悲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曾经有一个时候许多人都湧到耶稣那裏去。早期当祂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许多人看见他的神蹟而相信他的名 (约翰福音2:23);因此来到门徒面前接受洗礼的人甚多(约翰福音4:1-2);在撒玛利亚许多人信祂(约翰福音4:39-42);前一天在加利利群众都湧到他那裏去 (约翰福音6:2)。但从现在起事情开始转变,人们对祂的憎恨逐渐增长,以至最後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约翰使我们看到了这悲剧的簾幕已开启。这个时候,耶稣藉著群众因「五饼二鱼」来寻找祂时,将天上的真理启示给他们,深入一点来说,其实祂的话更是针对当时跟随祂的一众门徒。因为十字架的道路即将公开,不再隐藏,这是跟随祂的门徒们该下个决定的时候了。这也是过去几天我们所研读的经文信息。 耶稣的话刺透每一个听众的心,但是,从一个人怎样解释神的话语,就能将真假门徒辨别出来。是这样的环境才能真正显明人心和他们的真面目。我们观察到,门徒们对耶稣有叁种不同的态度。昨天我们已看过第一种:「这话甚难,谁能听呢?」(60节) 他们难以接受耶稣的话,又发现耶稣并不是能满足他们心中期待的人,就一个个离开,不再和他同行。今天我们要看另外两种门徒。 许多门徒已经离开,不再与耶稣同行。面对这留下的十二个门徒,耶稣不但不加以挽留,还好像怂恿他们也走似的:「你们也要去吗?」(67节) 原文更强烈:「乾脆你们也走好了。」为什麽耶稣要这样说呢?值得我们深思。耶稣的动机是要求他们考虑清楚再来追随祂,不要到了最後才後悔而退缩。彼得的回答很难能可贵:「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68节) 这是门徒们第一次公开地表态,他们是站在耶稣这边,要继续跟随耶稣。这并不等於说,他们已经清楚明白耶稣的使命,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让我们注意耶稣接下来的话:「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吗?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70节) 耶稣的话很明显特别针对犹大。犹大是个「潜伏」的叛徒,尽管耶稣的话难听刺耳,他却不动声色,继续隐藏在使徒群体中。他为什麽「赖著不走」,他是个聪明人,比其他离开的门徒聪明多了。主耶稣的话固然刺耳,但祂行神蹟的能力,祂话语中的权柄,无人能及。他能体会耶稣的「价值」,眼下虽然耶稣好像在下「逐客令」,令人费解,但是跟著祂仍是「事有可为」的。 主耶稣盼望我们跟随祂的心意是什麽呢?祂是创造宇宙万物的大主宰,我们跟从祂与否,并不会减损祂一丝一毫的荣耀,祂要我们跟从祂,是因为祂愿意把爱倾倒在我们的身上。假如我们不明白这个真理,祂一样对我们发出一个挑战:「你们也要去吗?」我们必须多思想主耶稣的话:我跟随主的动机是什麽?期待是什麽?彼得的效忠 (68节) 是基於与耶稣基督的个人关係。仍然有许多东西是彼得不了解的,正如其他的人一样困惑,但有些关於耶稣的事情却是彼得愿意为它而死的。说到底,基督的真理并不是一种哲学让我们接受,也不是一种理论让我们效忠,而是个人对耶稣基督这真理本身的回应;那是一个人所能呈献的效忠和爱,因为他的心灵不容许他再有别的选择。总有一天,我们也会遇上这位不再向我们应许这样、应许那样,而指向一个彻底要求「顺服」的耶稣基督,希望我们从现在起就开始预备我们的心。

365天灵修之旅-第179天

经文: 他的门徒中有好些人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耶稣心里知道门徒为这话议论,就对他们说:“这话是叫你们厌弃吗?倘或你们看见人子升到他原来所在之处,怎么样呢?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只是你们中间有不信的人。”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他,谁要卖他。耶稣又说:“所以我对你们说过,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 约翰福音 6:60-66 耶稣对犹太人群众所说的话,後代的人看了可能不觉得有何「难听」之处,但对当时代的犹太人而言,可是刺耳得很。门徒中有好些人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60节) 『难』字含有『令人反感』、『难以接受』的意思。为什麽会这样?耶稣的话到底有多「难听」呢? 第一、耶稣说得太超然,太不实际了。比如「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27节) 与大家的期望全然不同。 第二、耶稣的话说得太绝、太尽了,毫无转圜馀地。祂用许多「必定」、「永远」等字眼,例如「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裏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35节) 当话说得太尽了,肯定会惹人反感,像魔鬼说甚麽「不一定死」(创世纪3:4),讲得模拟两可,反而会让人选择相信。 第三、耶稣说得太不给人留情面,很叫人不好受。例如「只是我对你们说过,你们已经看见我,还是不信」(35节),这种责备的话语和态度,使人听了非常不舒服。 第四、耶稣把自己成为与神平等,触犯了犹太人的大忌。例如「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裏来的;到我这裏来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44节),既暗示祂与父的关係非比寻常,又暗示祂自己与神一样,有判人生死的大权。祂不过是个木匠的儿子罢了,凭什麽这麽托大? 第五、耶稣说得太玄了,过於一位先知或宗教领袖的本分,亦超过人们的理智所能了解。例如「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叫人吃了就不死。」(49-50节) 祂把自己当什麽呢?我们怎能吃祂的肉呢?祂究竟在说什麽呢? 耶稣讲到了这裏,己引发听众的议论纷纷,叫人对祂的身分万分生疑——这人真是值得我们拥戴的「那个先知」(申命记18:18)吗?但没想到的是,跟据下文52至58节 ,耶稣不但一点没有要澄清误会的意思,反而越讲越难懂:「吃我肉、喝我血… 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的人…在我裏面…」(54-58节) 实在让人摸不著头脑,祂到底要说什麽?连许多门徒都心里作难,正犹疑著走与不走时,主耶稣不但没有挽留,还再推他们一把:「这话是叫你们厌弃(原文是跌倒)吗?倘或你们看见人子升到他原来所在之处,怎麽样呢?…只是你们中间有不信的人…」(61-64节) 这句话简直不给人留半点馀地,我们不是跟著你吗?怎麽还被指责「不信」呢?太冒犯人吧!不料耶稣又火上加油加了一句:「所以我对你们说过,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裏来」(65节) 这时,包括许多门徒在内的人,实在按奈不住了,拂袖转身而去:「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66节)。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7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