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灵修之旅-第178天

经文: 犹太人因为耶稣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就私下议论他,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耶稣吗?他的父母我们岂不认得吗?他如今怎么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呢?”耶稣回答说:“你们不要大家议论。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到我这里来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在先知书上写着说:‘他们都要蒙 神的教训。’凡听见父之教训又学习的,就到我这里来。这不是说有人看见过父,惟独从 神来的,他看见过父。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信的人有永生。我就是生命的粮。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叫人吃了就不死。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因此,犹太人彼此争论说:“这个人怎能把他的肉给我们吃呢?”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不像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这些话是耶稣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说的。 约翰福音 6:41-59 犹太人凭外表去认识耶稣,他们就没有接受到心灵裏的光照,因此他们没有办法明白「永生」和「复活」的事,更不能明白耶稣就是父神所差到地上来的神的儿子。他们「私下议论他,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耶稣吗?他的父母我们岂不认得吗?他如今怎麽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呢?」(42节) 这是他们问的第四个问题,他们不能明白一个出身於贫苦家庭的木匠怎能够做神特别的使者?这是非常自然的事,在同样情况下,你我都很可能说同样的话。犹太人的问题是出於他们的无知,但问题是, 他们也安於这种无知,而不想去追究祂所说的话。他们看见了神蹟,但他们没有看见神蹟後面的「记号」,未曾领会其意义。为了把他们的心思引向属灵的境地,耶稣对他们详细解说,但他们仍无所看见。 耶稣的回答指出他们所以不能明白祂的原因:「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裏来的」(44节上) .耶稣在这裏以不同的话,向著那些百姓说出祂头一年对尼哥底母所说完全一样意思的话(参约翰福音3:1-14)。尼哥底母曾说,我”知道”你是从神那裏来作师傅的,而耶稣实际上却对他说:「除非你重生,你不能”知道”任何关於神的事。你不能看见,也不能进入神所管理的範围,就是神的国。」同样的,耶稣对这些群众说:你们之所以不能明白,是由於你们不是我父所吸引的人,你们若只看出身外表,就不能认识我是谁。虽然如此,但神还是给机会让你们去遇见祂。 神给了什麽机会呢?耶稣接著说:「在先知书上写著说:『他们都要蒙神的教训。』」(45节上) 耶稣的意思是说,犹太人不能用”父没有吸引我们”作藉口,因为神正在吸引你们,这已写在600多年前的以赛亚书54:13上了:「他们都要蒙神的教训。」但耶稣又说:「凡听见父之教训又学习的,就到我这裏来。」(45节下) 请注意这两件事:「神的吸引」,以及「人的学习」。意思就是说,光听见了还不够,必须照所听见的去学习,这样才能遇见主。他们瞎眼的真正原因,乃是由於他们并没有在「学习」,他们对於神的吸引没有反应;并且除非他们这样作,他们不会明白甚麽,因为「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翰福音3:3)。 接下来,耶稣用一个很强烈的比喻来解释「我是生命的粮」的意义:「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51节) 这话更让犹太人摸不著头脑了。所以他们问了第五个问题:「这个人怎能把他的肉给我们吃呢?」(52节) 因为旧约律法把动物分成洁净与不洁净的,也严禁以人去献祭,因此把人的肉拿来作食物是绝对不能行的;血也是不能吃的 (参申命记12:23),血只为献祭赎罪用,不管是甚麽理由,都不能吃血。犹太人拘泥在律法的「字句」,不领会律法的「精意」,所以在吃主的肉和喝主的血这些话上转不过来。这段经文本来是要按”灵意”(属灵意义)来解释的,犹太人现在要按”字义”来解释,结果反而成为他们接受基督的拦阻,也證实了耶稣对他们没有好好学习圣经的责备。 耶稣的比喻是基於旧约律法裏面「献祭」的定规:献祭的人承认自己在神面前是有罪该死的,藉著献祭牲去代替他的死,而使献祭的人得以继续活。献祭的条例是神向人启示的「救赎」真理,也是一个「预表」,这个预表就应验在神的儿子身上,因为祂是「神的羔羊」。神的定意是要祂的儿子如祭牲一样,流血捨命去为人赎罪,所以主耶稣必须给钉死在十字架上,成就神给人的救赎。在十字架的救赎裏,人在神面前一切的罪恶都被赦免,神不再追讨人的罪,也不再定人为有罪,人就可以永远的活著。主所说的吃喝祂原是根据「律法的精意」来说的,要叫人领会「十字架」的救赎。我们必须吃祂的肉、喝祂的血 (意即相信祂死在十字架上,身体是为你而牺牲的),才能得永生,不然就会死 (灵魂的永远沉沦)。 我们地上的人在这个星球流浪,就好像古时候以色列人在沙漠旷野裏流浪一样。当年神从天上赐下吗哪餵养以色列民,但「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49节)。今天,神赐下耶稣,「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著,不像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58节)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78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177天

经文: 众人问他说:“我们当行什么才算做 神的工呢?”耶稣回答说:“信 神所差来的,这就是做 神的工。”他们又说:“你行什么神迹,叫我们看见就信你;你到底做什么事呢?我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如经上写着说:‘他从天上赐下粮来给他们吃。’”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从天上来的粮不是摩西赐给你们的,乃是我父将天上来的真粮赐给你们。因为 神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给世界的。”他们说:“主啊,常将这粮赐给我们!”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只是我对你们说过,你们已经看见我,还是不信。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因为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约翰福音 6:28-40 当耶稣说到「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27节) 时,从生活的经验,群众知道应当是作工的得工价,因此,他们立即想到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也应当得作工,於是提出他们该要付出何等劳力的问题 (28节)。这是他们问耶稣的第二个问题。主耶稣的回答是:「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做神的工」(29节) 因为这「永生的食物」不是属物质的,也就不是劳力作工所能换得来的:那是主耶稣自己,要得到祂的方法惟有「相信」。这是全然不同的观念,全然不同的道路——神要人做的唯一工作就是「信心」! 耶稣的回答引起犹太人群众们第叁个问题:「你行甚麽神蹟,叫我们看见就信你;你到底做甚麽事呢?我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如经上写著说:『他从天上赐下粮来给他们吃。』」 (30-31节),他们的思想仍然在”吃饱”这件事上,因此无可避免地又联想到旷野的「吗哪」(参出埃及记16章),并且想到赐吗哪的摩西 (犹太人的观念中,赐吗哪的是摩西)。这个问题的意思是:「很好,你说的这句话实在是弥赛亚的宣称,你就加以證明吧!」因为犹太人称吗哪为神的粮 (出埃及记16:15;诗篇78:24),他们认为要每天早上有吗哪吃,那才算是神蹟;犹太的拉比们强烈地相信,当弥赛亚到来时会再带来吗哪;他们又认为赐下吗哪是摩西一生工作的最高成就,弥赛亚应当超越他的工作。换言之,犹太人是向耶稣挑战要祂拿出神的粮来支持祂的宣告。他们不把五千人吃饱的粮当作神的粮,因那看起来不过是一般的麵包。他们认为吗哪是不同的,是真的考验。 耶稣对这问题的回答是双重的:首先,祂提醒他们吗哪不是摩西赐下的,是神赐下的 (32节)。第二,祂告诉他们吗哪不是神的粮,只是神的粮的象徵,因为吃吗哪虽可以使肉体得饱,却不能永远活著;神的粮却是那从天上来的,不止给人肉体的饥饿得以饱足,而且赐给人生命 (33节)。犹太人并不知道耶稣说的真粮就是指祂自己,故问祂要这粮 (34节),因他们的心仍想著普通的粮。这个回应使耶稣作了一个伟大的宣告:「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裏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35节) 这是在约翰福音中主耶稣的第一个自我宣示。这宣告在原文是莊严而加重的语气,表明祂自己就是『我是自有永有 (I Am that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77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176天

约翰福音 6:22-27 第二日,站在海那边的众人知道那里没有别的船,只有一只小船,又知道耶稣没有同他的门徒上船,乃是门徒自己去的。然而,有几只小船从提比哩亚来,靠近主祝谢后分饼给人吃的地方。众人见耶稣和门徒都不在那里,就上了船,往迦百农去找耶稣。既在海那边找着了,就对他说:“拉比,是几时到这里来的?”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因为人子是父 神所印证的。” 约翰福音 6:22-27 接下来叁天,我们将看到经历了「五饼二鱼」神蹟的群众,千方百计追寻耶稣,然後与耶稣之间的「五问五答」(25, 28, 30, 42, 52节)。「五饼二鱼」神蹟後的第二天,那些在夜晚散开的人再次聚集寻找耶稣。他们知道前一晚耶稣并没有和门徒同去,但有些人上船过海到了迦百农时,却发现耶稣也在那裏。很自然的他们就问:「拉比,是几时到这裏来的?」 (25节)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问题。主耶稣并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直截了当的点出他们寻找祂的动机不对:「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蹟,乃是因吃饼得饱。」(26节) 如果不健忘的话,你应该还记得:「神蹟」的含意不是单指著神奇的事,而是有「记号」的意思。也就是说,神蹟就是「神儿子的记号」——「人子是父神所印證的」(27节) ,看到这记号就该知道这是神的儿子。众人不是因著认识神的儿子而跟随祂,因此耶稣很不客气的说了这麽重的一些话,说:你们来此不过是吃了饼,饱足了,这是你们来此的动机。他们是看过了神蹟,不,事实上他们一点也没有看到,因为他们没有真的领会这神蹟的意义。 群众是为了今生的满足去寻找耶稣,从海这边找到海的那一边,劳苦是够劳苦了,只是动机不正确。於是耶稣接著用底下这段奇妙的话语劝导他们:「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因为人子是父神所印證的。」(27节) 主耶稣这话的意思,不是禁止我们为著肉身的生存而劳力 (参帖撒罗尼迦後书3:10),而是说不要以它为我们劳力的重心,更不可以它为我们劳力的全部。祂要我们把眼光转到『永生的食物』 上面,那是指属灵的、供灵命生长所需的食物。『劳力』在此并不单指肉身方面的劳苦,也包括心志上的努力(参腓立比书1:27),特别是指『信心』(参明日经文29节)。 「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这话暗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实际上并不是人凭己力所能赢取的一种东西,而是耶稣基督的一种赏赐。 耶稣的话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人犯罪离开神之後,眼光就很难离开属地的事物而专注在属天的生命。「生命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76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175天

经文: 耶稣又离了推罗的境界,经过西顿,就从低加波利境内来到加利利海。有人带着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求他按手在他身上。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望天叹息,对他说:“以法大!”就是说:“开了吧!”他的耳朵就开了,舌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但他越发嘱咐,他们越发传扬开了。众人分外希奇,说:“他所做的事都好,他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巴也叫他们说话。” 马可福音 7:31-37 耶稣医治耳聋舌结的人,是马可福音独记的神蹟之一,马可独记的神蹟只有二个,另外一个是耶稣在伯赛大医治一个瞎子 (马可福音8:22-26)。马太福音也对耶稣这段行程有所记载,但却是笼统的记载:「有许多人到祂那里,带著瘸子、瞎子、哑吧、有残疾的,和好些别的病人,都放在祂脚前,祂就治好了他们。」(马太福音15:30) 既然耶稣医好了这麽多的病人,为甚麽马可福音只单独记载这一个耳聋舌结的人得医治呢?首先我们当注意到,耶稣这次去加利利,本可离开推罗境界後,往南走即可抵达。但祂的行程相当迂迴曲:先北绕西顿、再转往南边经低加波利,然後再往北折到加利利 (参右图)。在福音书中不时可以看见主耶稣要到一个地方的时候,故意绕道而行,多经过一些别的地方才到达目的地,这无非都是因为主的心常常顾念人的灵魂,总是想多到一些地方,使多些人得蒙祂的恩泽,得听祂的恩言。祂总是不怕为罪人多受些劳苦、多走些路,使他们多有机会认识祂。祂虽然常常忙碌得没有时间吃饭或休息 (马可福音3:20-21),却总有时间为罪人奔劳,向罪人讲道的。 「有人带著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32节) 将这聋哑之人带到耶稣这裏来的又是朋友的信心,就像瘫子的故事一样 (马可福音2:1-12,参4/7灵修)。耶稣似乎也期望这个人本身至少能有某种回应,所以祂好像独自一人演默剧似的,先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使他能不受众人的搅扰,不看人,只看主;接著用指头探这人的耳朵,又吐唾沫抹他的舌头,然後望天叹息,再用一句话就医好了他 (33-34节)。这些动作有何象徵意义吗?『探耳』表示封闭的耳朵开了;『吐唾沫』象徵把舌头说话的障碍除去;『望天』表明父神是医治权能的来源;『歎息』表明祂心灵深处的同情和怜悯。耶稣的这种肢体接触,表示对聋哑人的细心与体贴,甚至连聋哑之人自己也能明白耶稣的意思。 我们要留意接下来群众所说的话:「他所做的事都好」 (37节上) 这句话极似神最初创造宇宙时,对自己的创造所说的话:「神看著是好的 」一样 (参创世纪1:4,10,12,18,21,25,31)。最初,神的一切创造都是美好的,但是人犯了罪而破坏了这种美好。耶稣现在到来,祂所做的,就是重新再创造这个世界,祂权能的彰显就是为此。不仅神看祂的工作是好的,在这个故事中,甚至连人也是这麽认为的。原先说话的这些人可能没有注意到他们自己说了些什麽,但这句话却被跟著耶稣的门徒敏锐地捕捉到,圣灵又感动福音书的作者马可记录下来,叫人特别注意:主耶稣一切所作的都是为人的好,人应当有感恩的心!对比数天前的经文,犹太人中的法利赛人和文士对耶稣怀有敌意的批评论断,这又是何等讽刺的一个例證!

365天灵修之旅-第174天

经文: 耶稣从那里起身,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当下,有一个妇人,她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他脚前。这妇人是希腊人,属叙利腓尼基族。她求耶稣赶出那鬼离开她的女儿。耶稣对她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妇人回答说:“主啊,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耶稣对她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她就回家去,见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经出去了。 马可福音 7:24-30 一一一一一一 在今天的经文中,圣灵启示作者马可记下一个外邦妇人为她的女儿,求耶稣赶出附在她身上的鬼。如果我们不留心注意,就无法看到圣灵在这裏的心意,也没有办法看到这件事情与前两天的经文中,主耶稣说「要注意心裏面,不要注意外面」的信息有什麽关连。首先我们要留意,那外邦妇人俯伏在耶稣脚前,求主赶出附在她女儿身上的鬼,主耶稣却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25-27节) 如果只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话,那真是很污辱人,明明是人,怎麽可以说是狗呢?不知多少人用这句话来非议基督教,说耶稣出言不慎,侮辱一个妇人。不错,犹太人的确是视外邦人如狗,认为这些异教徒就如同狗一样得不到神的祝福,认为他们与神没有关係,神是不会悦纳他们的。耶稣是站在「犹太人」的立场上说这句话。但是请注意耶稣话中的玄机:祂说的这句话绝无侮辱之意。耶稣说的是”小狗”,是家中视为宠物的小狗,不是一般犹太人用的、带有轻蔑意味的”野狗”。耶稣的意思是:福音是先传给犹太人,後给外邦人,现在还不是将救恩给这个妇人的时候(参马太福音10:5)。耶稣更暗示妇人之小女儿也为主人所爱,只不过主人之儿女有优先权而已。 这妇人非常留心主耶稣所讲的话,她留意到主耶稣并没有一口拒绝,而且相反的,耶稣还话中有话,似乎留下一线生机给她。她明白了,她知道自己所站的地位,而且相信接受,故继续祈求:「主啊,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28节) 她甘愿成为主耶稣所宝贝的家中的”小狗”,可以在主人家裏享受桌子掉下来的碎渣。耶稣一听到这话,立刻就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29节) 这整件事的关键就在妇人所回答的这句话。不管是犹太人或外邦人,主耶稣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带著真正需要来求祂的人。但主耶稣每次对於前来求祂的人,都给予不同的测试与回应,为的是帮助对方的信心。主耶稣清楚知道这妇人的信心不小,所以祂看似故意留难,实际上却是要叫祂的门徒(犹太人)清楚看见这妇人的信心是何等的大,好叫他们有所反省。这妇人的信心有多大呢?她没有跟耶稣争辩,情愿被视为神家中的”小狗”,而不是”儿女”;她也不求整块饼,而是心甘情愿在桌子下等待儿女们掉下来的碎渣。这是令主耶稣多麽心甜的一件事!妇人的意思是:只要是主人分给儿女所吃的饼的碎渣,就是儿女吃时掉下落在地上不要的碎渣,给我,我就足够了。换句话说:她相信耶稣的能力大到这个地步,她信耶稣的恩典,纵然是碎渣那麽少也足够享用!对比前两天的经文中,犹太人中的菁英法利赛人,以为只有自己才能得著神的祝福,他们靠著人的遗传而选择拒绝耶稣,却不知道反而失去了神的救恩和赐福;但许多外邦人—如这妇人—却因相信耶稣而得著救恩,这真是何等的讽刺! 耶稣要我们看这妇人的信心榜样,愿这妇人的榜样能激励我们,在耶稣的话上「留心」,并且时时存著一颗感恩的心,来感谢我们的主,因著祂的流血救赎,使我们不再吃桌上丢下来的碎渣儿,而是主亲自为我们摆设的救恩盛宴。

365天灵修之旅-第173天

经文: ​ 耶稣又叫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也要明白。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耶稣离开众人,进了屋子,门徒就问他这比喻的意思。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吗?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 马可福音 7:14-23 虽然我们现在读来,并不觉得这段经文有甚麽惊人之处,但在昔日的犹太人看来,这是新约当中最富有革命性的一个思想。耶稣和法利赛人所争辩的是对口传律法的不同观点。耶稣指出洗净俗手之礼并不重要,当人盲目去守古人的遗传时,便会导致不能遵守神的诫命。耶稣更进一步作出惊人之说:祂宣告举凡一切食物进入人的体内,不会使人污秽,因为食物入了身体,经过自然的循环,使成为渣滓排泄出来 (19节)。请注意,没有一个正统的犹太人会同意耶稣的说法!因为在利未记第十一章有很详细的记载,清楚罗列甚麽是不洁的动物,是犹太人不准当作食物的。对虔诚的犹太人来说,为守食物的律例,甚至牺牲生命而在所不惜。『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18节) 耶稣轻描淡写,一笔勾消了他们肯付出生命代价而坚持的『食物禁忌』,无怪乎连门徒也为之惊愕,追问祂究竟这是什麽意思 (17节)。 其实耶稣所讲的就是一切东西,在宗教的意识上并没所谓「清洁」与「不清洁的」之分,只有人才会导致自己污秽,一切表之於外的污秽行为,都是人从内心的思想败坏所引起的。 神在旧约设立洁净之礼的真正目的,是要以色列人成圣,使圣洁的神可以住在他们当中。「洁」只是「圣」的第一步,「圣」是目的,「洁」是手段。然而现在的犹太人却本末倒置,他们看重外在的「洁」,远胜过内在的「圣」。法利赛人看重古人的遗传,更是变本加厉的把人引到错误的方向。耶稣说:「因为从裏面,就是从人心裏,发出恶念、苟合、 偷盗、凶杀、姦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这一切的恶都是从裏面出来,且能污秽人。」(21-22节) 福音书作者马可大概是从师傅彼得在约帕所经历的异象(使徒行传10:15),明白耶稣在这段经文裏的教导。神要求他的子民不要本末倒置,将外表的洁净看得比什麽都来得重要,因为食物不能污秽人的心,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洁净真诚,才能讨神的喜悦。对法利赛人和文士,他们视自己的遗传比神的道理还来得重要,只有外表的虔诚而没有内心的真诚,耶稣的这一番话就好像一把利剑直插入他们的心扉。但他们就是顽梗,不肯悔改,还有什麽比这更可悲的? 神特别关心我们内心的情况,而不是只在乎外表的遵守。当我们的心不正时,在神眼中看来一切都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的心不正,再怎麽敬拜都没用。而当我们的心正确时,神会饶恕我们的不完全。今天的信息提醒我们,如果我们只注重「外表」的出席聚会,却对神的话无心留意,对所听的教训也无动於衷,生活没有从世界里分别为圣的话,那麽我们只是个「外表上的基督徒」而已。圣经说:「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 不是真割礼。」(罗马书2:28) 这话说得一针见血!一个人可能在肉体上是亚伯拉罕的後裔,受了割礼,遵守各种节期,经常在圣殿中崇拜 ,然而在神眼中他并不是真犹太人。同样地,一个人可以凭外表被认为是基督徒,然而在神眼中,他根本不是基督徒。文士和法利赛人就是最好的提醒.

365天灵修之旅-第172天

经文: 有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聚集。他们曾看见他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原来法利赛人和犹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遗传,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从市上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还有好些别的规矩,他们历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铜器等物。)法利赛人和文士问他说:“你的门徒为什么不照古人的遗传,用俗手吃饭呢?”耶稣说:“以赛亚指着你们假冒为善之人所说的预言是不错的。如经上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你们是离弃 神的诫命,拘守人的遗传”;又说:“你们诚然是废弃 神的诫命,要守自己的遗传。摩西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你们倒说:‘人若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献的意思),以后你们就不容他再奉养父母。这就是你们承接遗传,废了 神的道。你们还做许多这样的事。” 马可福音 7:1-13 今天的经文记录传统犹太教与耶稣之间发生了更深的衝突。这裏的法利赛人和文士,是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所派来的代表,要详细调查耶稣的教导与工作。当时耶稣的工作已经大有名声,类似的代表以前也来过,他们曾恶意指称耶稣是靠著鬼王别西卜的能力赶鬼 (参5/21灵修)。他们可说是从一开始就存有偏见与怀疑。这一次,他们逮到了门徒们的小辫子:「不照古人的遗传,用俗手吃饭」(5节) 而公开向耶稣兴师问罪。「俗手」就是没有洗手吃饭。除非你是犹太人,你很难明白不洗手吃饭究竟是犯了什麽滔天大罪。这裏说的不是手的清洁卫生,而是指礼仪上的不洁净(ceremonial defilement)。这是法利赛人和文士根据旧约利未记的礼仪律发展出来的一套繁複的洗涤规条。譬如,餐前洗手,至少需要一圆形木筒四分之一的水,首先把水倒在手指正面掌心向上的双手上,必须流到手背,直至腕关节﹔从腕关节滴下来的水,不能流回手指,因为这水已经接触过不洁的手。一位严谨的犹太人不但在餐前如此洗手,甚至吃每一道菜前都要洗一遍。如果他们不这样做,在礼仪上就是不洁净,也就不能敬拜神。至於「古人的遗传」则是除了记载在圣经裏的成文的律法,历代的文士所增添的口传的律法,如洗手之类的规条。这些口传的律法就是古人的遗传,跟圣经的律法有同等的约束力。 针对法利赛人和文士的责难,耶稣说他们是「假冒为善 hypocrites」(6节)。「假冒为善」的原意是「演戏的」,也就是说,他们所谓的敬虔,不过就是「演戏给人看」罢了!祂又引用先知以赛亚的预言:「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以赛亚书29:13) 来指责他们只有形式上的敬虔,以为只要礼仪和仪表做得足够,崇拜神就一定没有问题。好比说,圣经并没有提过这样的洗手规矩,但这些人却认为这个规条是取悦神所必需的。其实没有人会质疑法利赛人在遵守这些传统规条上的热心,也没有人会否认它们原初的目的是要尊崇神。但耶稣指出,他们自称是倚靠圣经的,其实却是以自己的遗传来取代它 (7节上)。外在的敬虔本当是内在实际形诸於外的记号,但是他们表裏不一致,所以再怎样敬拜也是枉然 (7节下)。 接著耶稣用一个「各耳板」的例子来说明他们所遵行的遗传如何违背神的诫命。「各耳板」是一种特别的奉献,指人向神起誓要奉献给圣殿的财物。犹太人如果已起此誓,父母便没有权利去要回。但事实上这一笔钱既不需要真的放入圣殿,当事人仍可经营使用,但却逃避了法律上供养父母的责任。这是当时犹太人的拉比所容许的。 所以耶稣说,这正是他们以人的遗传『废了』神的诫命的代表作。耶稣还说「你们还作许多这样的事」(13节),言下之意,法利赛人过度看重洁净之礼,也是「这样的事」之一,也就是说犹太人完全偏废了这洁净之礼背後真正的意义。 耶稣经常对最坏的罪人发慈祥的恩言,为他们大开恩门,却用极严厉的话语揭穿那些虚有其表的假敬虔人。圣经清楚教导我们不单要避免罪,也必须避免徒有「基督徒外貌」的危险。借古喻今,我们实在应该好好反省,不要让外在的活动及事奉,取代了内心的敬虔。神不看重你的”表”,祂看重的是你的”心”如何,如箴言23:26所说:「我儿,要将你的心归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悦我的道路。」耶稣对我们的要求跟对法利赛人的要求没有不一样。

365天灵修之旅-第171天

经文: 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到了晚上,他的门徒下海边去,上了船,要过海往迦百农去。天已经黑了,耶稣还没有来到他们那里。忽然狂风大作,海就翻腾起来。门徒摇橹,约行了十里多路,看见耶稣在海面上走,渐渐近了船,他们就害怕。耶稣对他们说:“是我,不要怕!”门徒就喜欢接他上船,船立时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 约翰福音 6:15-21 这是第四福音书中最奇妙的故事之一。因这故事所描写的,不是什麽非凡的奇蹟,而是一种简单的事实,从这事实中,约翰体会到他所认识的耶稣使他终身难忘。欲了解故事全貌,必须同时参照叁本福音书 (参约翰福音6:17-21; 马太福音14:22-33; 马可福音6:45-52,只有路加未记载此事),并留意它们之间不同记载的蛛丝马迹。当时,门徒才过了漫长的一天,耶稣叫他们把船划到湖对面去,稍候祂再跟他们在那裏碰面,然後耶稣就到山上去祷告。门徒把船开出去,但加利利海忽然狂风大作,海就翻腾起来。加利利海是个四面环山的内陆湖,地中海的冷空气从群山的峡口流入,与湖上的潮热空气相遇,因此常常无预警地形成大风暴。 这不是第一次门徒在加利利湖上遇到风暴,上一次门徒坐船到格拉森 (还记得耶稣去医治格拉森被鬼附的人吗?) 的时候也曾遇到风暴,船满了水险些翻了。只是耶稣那次跟他们同在,只凭一句话便平静了风和海 (参马可福音4:35-41; 路加福音8:22-25)。这一次则不同,耶稣不在船上。门徒辛苦摇橹,从天黑到四更天 (四更天约为凌晨叁时至六时),大约过了七、八个小时,只在海面上行了十里多路 (19节)。忽然,他们看到一个影子在海面上走,海在翻腾,威胁著要吞没他们;但是这个神祕的影子走向他们,好像是走在极坚固的地面上,并不沉下去。他们第一个直觉的反应是—「是个鬼怪!」便害怕,喊叫起来 (马太福音14:26)。但是接著他们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马太福音14:27) 於是他们便接祂上船,而这船就安全的到达了对岸。 对比前一次用一句话就平静风和海,耶稣这一次却不这麽作,而是跨海踏浪而来。这件奇事只有门徒看见,所以是耶稣特地让门徒看见的。这整件事的意义究竟是什麽?耶稣为什麽要让门徒看到祂在海面行走?祂为什麽不说一句话让风浪平息就好了?是祂吩咐门徒上船渡海的,为什麽竟然把他们送到风暴当中?更甚者,为什麽耶稣让他们「因风不顺,摇橹甚苦」(马可福音6:48) 七、八个小时之久才出现帮助他们 (第一世纪当时,在波涛汹湧的加利利海中划小船,就等於今天在飞行中遇到强烈的乱流)?所有的事件乍看之下好像纯是巧合,但又处处透著蹊跷,好像刻意安排似地,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事件背後所有可能的意义和耶稣作为后面的动机.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71天

刺与樑木

有一位已婚男人,与上帝谈话,他向上帝提出埋藏心中已久的问题。 「神啊,为甚麽我的妻子这麽美丽? 」 「孩子,这样,你便会爱她了。」 「神啊,为甚麽我的妻子这麽温柔? 」 「孩子,这样,你便会更爱她了。」 「神啊,为甚麽我的妻子这麽勤劳? 」 「孩子,这样,你便会深爱她了。」 「神啊,我不是漠视你的恩典,不过,我不明白的是,为什麽我的妻子这麽笨呢?」 「孩子,你真的想知道吗?我告诉你,就是因为她笨,所以她才会爱你呀!」

365天灵修之旅-第170天

经文: 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到了晚上,他的门徒下海边去,上了船,要过海往迦百农去。天已经黑了,耶稣还没有来到他们那里。 约翰福音 6:15-17 众人亲眼见过耶稣的「五饼二鱼」神迹,又吃过了饼之後,他们认定了主耶稣就是那位摩西应许他们的「先知」 (14节):「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他」(申命记18:15)。他们的心思大概是这样想:若是这先知来作王,凭著祂的能力,脱离罗马人的手就不是难事,而且天天可以从祂那里得饱食,那真是好得无比 (之后的经文我们会看到耶稣指出他们心里的这种意念)。于是「众人要来强逼祂作王」(15节)。但是主耶稣的路并不是这样走的,祂在神的旨意中是要作王,但并不是照人的方式,而是根据天父的旨意来行事。所以祂作了一件常人难以理解的事:「催门徒上船…叫众人散开…上山去祷告」(马太福音14:22-23;马可福音6:45-46) 「催」原意「强迫 force」,语气很重,表示门徒们也很有可能产生与群众同样错误的认识。群众的狂热情绪正要开始蔓延,形势紧迫,耶稣必须马上制止这种疯狂和危险的拥戴他为王的行动,叫他们的热情冷却下来。所以他「催 to force)」门徒上船,自己留下来安抚众人散开。 被群众拥戴,甚至被强迫作王,这是多麽有吸引力的诱惑!对一般人来说,那真是求之不得的事,然而耶稣却丝毫不为所动。耶稣知道祂将得的荣耀不是在这地上,要荣耀祂的是神。但是此时的耶稣,和我们一样带著肉体,和我们一样会受到肉体眼目的情慾和今生骄傲的诱惑。面对这样的试探,耶稣的作法是离开人群,独自退到山上去祷告。这是耶稣常常有的举动,藉著「离开人群」、「上山祷告」,留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与神相处,并向神祈求能力。 静静地思想耶稣在这件事上的作为,不能不对我们自己有所警惕:越是有才华、有能力的基督徒,越容易在「事奉的果效」中迷失,成为出风头的人,享受被人簇拥的甜蜜感觉,却往往不自觉地窃夺了神的荣耀,而忘了事奉的真正目的——把人完完全全的带到主的面前。认真思想耶稣的榜样,看祂如何在极大的成功中自处,这是给普天下所有主耶稣的门徒们最好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