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灵修之旅-第161天

经文: 你们无论进哪一城,哪一村,要打听那里谁是好人,就住在他家,直住到走的时候。进他家里去,要请他的安。那家若配得平安,你们所求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若不配得,你们所求的平安仍归你们。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话的人,你们离开那家,或是那城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我实在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 马太福音:10:11-15 之前我们看到,耶稣叫使徒们不必顾虑生活所需和衣食装备 (9-10节),既然受差遣,主就一定会为他们準备。今天的经文告诉我们,主怎麽为他们预备。这个教导是两方面的,耶稣一方面教导使徒们,受差遣去作工时,如何接受人的接待;另一方面则教导神的子民们如何接待神的僕人。祂说:「要打听那里谁是好人,就住在他的家,直住到走的时候」(11节)。「好人」是指「敬畏神的人」,敬畏神的人就会敬重神所差遣的人。 耶稣这样的吩咐有两个用意:祂要使徒们不可自高,因没有一样不是神所供应的;但也不许自卑,因他们是祂的代言人,是天国之王的使者,理当接受人的接待与供应。因此,「进他家里去,要请他的安。那家若配得平安,你们所求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若不配得,你们所求的平安仍归你们」(12-13节)。凡接待神的使者的,乃是接待神所赐的平安,这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的。在圣经裏,请安并非虚假的客套,祝福的话一旦出口便产生效用 (参考以撒的祝福,创世纪27:33-38)。但那家并不一定得到平安,如果态度不对,平安就仍归於求平安的人,就像一张未兑的支票一样。 使徒们所传的信息,若有任何地方被拒绝接受,他们就在那裏跺去脚上的尘土 (14节),继续他们的行程。犹太人认为外邦人居住的土地之尘土也是不洁净的,所以他们在外邦地方旅行後,回到巴勒斯坦他的国土时,要跺去脚上所沾染的外邦之路的尘土,表示「将最後的这一点污秽甩掉」之意。特别是从外地回到耶路撒冷城朝圣的侨民,这样的举动更是必要的。因为耶路撒冷是「圣城」,表示神圣的神之城,不可有不洁净的东西在里面。如果不做这些举动,会被认为是污秽了神圣的神一样的严重。 耶稣引用这个传统的习俗动作来提醒祂的门徒,主要是告诉他们,实在没有时间和人争论,或是閒聊攀关係,因为时间有限,相当紧迫。如果传道者出去传福音被拒绝时,就用「跺下脚上的尘土」来回应,意思就是表明在审判的日子来到,他和拒绝福音的人没有关係。 耶稣并不是说,这些拒绝的人要被永远撇在天国之外。这与昨天我们看到的,耶稣要使徒们不要上外邦人的地方去相似,它是针对当时的情境而发的,完全是有时间的因素。使徒们这次工作的时间是短暂的,为要尽量使人听见天国的宣告,已没有时间争辩反驳,这些只有留待以後去做。在这个时刻,门徒要尽快的走遍他们的本国,因此当他们所传的信息不受欢迎的时候,他们就要离开,继续他们未完的行程。 人生中最遗憾的事情之一,就是机会一去不再回。对当时的以色列百姓而言,他们本有接受福音的机会,如果他们不接受,这机会可能就一去不返。若非出於神的怜悯,谁能保證他们还有第二次的机会呢?所多玛和蛾摩拉这两个城,根据创世记第十九章23-29节的记载,是被神从天上降下硫磺烧毁,「所有人口,以及长在地上的一切植物」都被消灭。在当时,神还因为亚伯拉罕的缘故,留下罗得一家人的性命得免灭亡。这样,比较起来就明白了:一个拒绝接受福音的人,将来审判的日子来临时,其将遭遇到审判後果之严重性,要比这两个城市被毁灭的情况还要严重 (15节),那就可想像得到有多令人可畏了。

365天灵修之旅-第160天

经文: 耶稣差这十二个人去,吩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随走随传,说‘天国近了!’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叫长大麻风的洁净,把鬼赶出去。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腰袋里不要带金银铜钱;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 马太福音:10:5-10  昨天我们看到耶稣预备差遣使徒出去,并赐给他们权柄。马太福音第十章接下来的所有内容,就是在使徒出发之前,耶稣给他们的行前教育。耶稣的这段谈话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针对使徒们第一次受差工作的範围和方式 (5-23节);後一部分则指出,跟随主的门徒普遍地会遭遇到的这世界的对待,以及门徒因应的原则 (24-42节)。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 这段经文一开始,就有一个令人觉得十分困难的教训:「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马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5-6节)。耶稣稍後也在一个外邦迦南妇人前作了类似的声明:「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马太福音15:24)。为什麽耶稣要这麽说呢?难道天国只是为以色列家的麽?难道外邦人和撒玛利亚人都不是神所顾念的麽?要理解这句话,必须留意这两句话所反映的是当时的历史事实,即在耶稣复活之前,祂和祂的门徒事实上只局限在以色列人中间作工,当时作工的人不多,因此除了寥寥可数的几个例外 (马太福音8:5-13, 15:21-28),向外邦人传道的时间要留待祂复活升天,教会开始建立以後。 主耶稣的话不是不允许扩大工作範围,而是说工作的首要对象应是以色列人,因为以色列人在神的计划中,有一个特殊的地位,他们是神的「选民」。按神的计划,他们必须先得福音,然後将福音传给外邦人。虽然他们後来拒绝了福音,但是神的心意,本来是要首先给予他们接受的机会 (罗马书11:11-15)。耶稣的这一个吩咐,只适用在当时的第一次差遣,和今日的我们无关。然而,耶稣所有的吩咐,每一部分背後都有它的原则,这些原则适用於任何时代。 第一次的差遣是短时间的传道事工,旨在宣告「天国近了!」(7节)。使徒们的任务是「传道」和「治病赶鬼」同时进行 (7-8节),这任务和耶稣本人的工作是那样的一致——他们要传的是「天国近了」(7节),和马太福音4:17那里耶稣说的话一样;这裏所列的治病赶鬼 (8节),就是耶稣所行的各种治病赶鬼神蹟的缩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使徒们的任务是耶稣使命的扩大,祂已将行使这使命的「权柄」授予了他们,这权柄是神赐予的,而不是他们自己买来或挣来的,所以「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捨去」(8节)。他们怎样得来,也被要求以怎样的精神付出。 但是,对著实际的环境时,他们需不需要为自己作一些预备呢?耶稣的教导很奇特,祂不但不嘱咐他们上路之前要準备好路上之所需,反而叫他们不必顾虑去筹画什麽资金,也不需要準备特别的装备 (9-10节)。他们应该起身就走,而把所有生活所需交託给神,因为任务极为紧迫,不容他们花时间为自己準备吃住事宜。「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 (10节下)。既然受差遣,主就一定会为他们準备 ,他们不须去为自己準备。 这意思是连贯上文的「属天权柄」(昨日经文) 和下文的「生活供应」(明日经文)。这是跟随耶稣的人必须学习的信心功课。人的本性是只为自己打算,生活上的供应必须自己好好的积蓄。但耶稣明明地说不是这样,因为祂的道路是不为自己打算的,是白白得来的,就该白白的捨去。越是捨去,就越是多得;没有捨去,就不能得著。跟从主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捨己的道路,却也是经历主的丰富供应的信心之路。

365天灵修之旅-第159天

经文:  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能赶逐污鬼,并医治各样的病症。这十二使徒的名:头一个叫西门(又称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腓力和巴多罗买,多马和税吏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奋锐党的西门,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马太福音10:1-4  之前,耶稣已带著祂的门徒走过不少地方,领他们思想过祂所宣讲的天国道理,也让他们看过祂医病赶鬼的大能。然後在马太福音第九章的末了,耶稣对祂的门徒发出一个宣告:「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於是对门徒说:『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莊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马太福音9:36-38)。 现在,由第十章一开始,就记载耶稣差遣门徒的行动 (1节),这两者之间有极明显而密切的关联——耶稣差遣十二门徒出去,以实现上述的宣告。祂设立这十二位门徒作「使徒」(2节),使他们有新的身分,不再只是门徒而已。这是头一次将「使徒」这个名词应用在他们身上。马太福音裏,这个词只用过一次。「使徒」是个代表,是「使者」,所代表的是「天国的王」。使徒奉王差遣,经王授权,是王的大使。使徒的工作就是作王的代表,代表王发言,并以王的权柄说话。 这是耶稣第一次差遣门徒代表祂出去,这一次的差遣只是短时间的传道事工 。门徒是两个两个地出去 (马可福音6:7),耶稣并没有与他们同行,因为祂要门徒学习独立的工作,叫他们经历即使主耶稣不在眼前时,也能靠著祂所赐的能力与权柄,完成祂所托付的工作。但耶稣仍与他们同工,因为马太福音11:1 告诉我们,祂交待完了对门徒的託付之後,也往各城去传道教训人。 要注意的是,主总是先供应人,然後才差遣人,「耶稣叫齐了十二个门徒,给他们能力权柄,制伏一切的鬼,医治各样的病。又差遣他们去宣传神国的道,医治病人」(路加福音9:1-2)。主耶稣先赐给他们所需的权柄与能力,藉此说明一切的圣工都当本於祂、且倚靠祂。神一定先把权柄恩赐给人,然後才使用人,这是祂的工作法则。

患难时随时的帮助

【恐惧时】【忧虑时】 【冷淡时】【悲伤时】 【苦恼时】【失意时】【患难时】【灰心时】 【怀疑时】【面临危机时】 【信心失落时】【朋友背弃时】 【离家时】【孤独时】 【需要神的保护时】【需要平安时】【需要生活的规律时】 【祈祷时】【病痛时】 【哀恸时】  【神爱你】 恐惧时 提摩太後书1:7 因为神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 希伯来书13:5-6 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麽样呢? 诗篇34:4 我曾寻求耶和华,他就应允我,救我脱离了一切的恐惧。 马太福音 10:28

Continue reading患难时随时的帮助

365天灵修之旅-第158天

经文: 可6:4-6 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耶稣就在那里不得行什么异能,不过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治好他们。他也诧异他们不信,就往周围乡村教训人去了。 马可福音 6:4-6  面对乡亲们的厌弃,耶稣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4节) 这一句话深刻地把他们心中醜陋的一面揭露出来。耶稣的话显示了他们不信的理由是出於”嫉妒”——他们很难於承认这一个与他们没有分别的人,竟能比他们更优越。这点不必多加解释我们都瞭解得太清楚了。这是人性遗传下来醜陋的一面,历世历代都没有改变。古时这罪性如何在拿撒勒人心中动工,今天仍然在人们心中强烈的动工。这是人性的互相轻视,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总不能相信我们同辈中的一个人能当我们的教师,我们总是自认为太瞭解他了,因此不愿相信他。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的下场,就是神蹟不再於他们当中显现:「耶稣就在那裏不得行甚麽异能」(5节)。「不得」行异能? 马可在这里的用词很大胆,他写到耶稣「不得」行什麽异能,但从同一节我们看到耶稣还是能够按手治好了几个病人。所以马可其实是说耶稣的异能受到了限制。耶稣不是神吗?祂怎麽能受到限制呢?其实,神不能作工在一些人身上,不是神真的不能作,乃是人不愿意接受神所作,神就不勉强在他身上作。比如说,人若不信,而不带病人到耶稣跟前,耶稣就不会行神蹟。神的恩典是向所有的人打开的,你愿意接受,你就接受。你不愿意接受,神也不勉强你,但你不接受,你就要承担那不接受的结果。这是神的法则,我们必须明白。 经文接著提到,耶稣也「诧异」他们不信 (6节),这又是一句令人费解的话。耶稣既然早已知道先知在本乡不被尊敬的道理,为什麽还会感到「诧异」呢?我们要知道,耶稣虽然知道人心一切所想的,祂知道一定会被乡亲弃绝,但祂的爱使祂对人仍有所期盼,因此祂绝不愿意放弃。一般人如果知道自己会被厌弃,他们就会立刻放弃不管,既然你一定会弃绝我,我幹嘛还要管你?但我们的主不是这样,祂对人满了爱与怜悯,这种爱与怜悯使祂一心期望著他们会相信并接受祂。 有一句俗话说:「又期待,又怕受伤害」我们的主却是知道一定会受伤害,但祂还是要期待!明知不可为,祂也一定要去做做看,因为祂爱他们,不愿放弃他们。从这裏可以看到耶稣心裏面对的矛盾与挣扎.如果你是不受管教又叛逆的孩子的父母,你大概就可略微体会耶稣的心情於万一了。正因为耶稣一心地期望著他们会相信接受祂,所以当他们拒绝祂的时候,祂会「诧异」。耶稣的诧异,说明祂绝不放弃这些乡里亲族,祂会等待他们悔改回转。 拿撒勒人是先入为主,不对耶稣有期待,即使耶稣行神蹟,即使祂的道理再好,他们的心早已封闭;耶稣却相反,明知会被厌弃,仍对他们抱著极高的期望,即使这只是亿万分之一的希望。耶稣的心总是打开的,总是準备好去接纳人的。

羊入狼群——进攻蛮荒的勇士

艾略特 Jim Eliot 孙德 Nathanial Saint费来明 Pete Flemming 马克利 Ed MaCulley尤得润 Roger Youderian全文载于”宇宙光—真实故事集之叁《灵魂的悸动》”本故事并拍成电影”end of the spear” 一九五六年一月八日,五位年轻的美国人,在厄瓜多尔的丛林中,被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的奥卡族(Auca)印地安人杀害了。 这段消息,成了一九五六年一月十日西方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 血腥的奥卡人 在南美的许多印地安部族中,与外界隔阂最深的,就是住在厄瓜多尔东部,居拉烈河与奴西诺河流域上游附近,以蛮残著称的奥卡人。 许久以来为了和这天性嗜杀的奥卡族接触,已经牺牲了太多的人;厄瓜多尔政府早已失望,只有把他们当作境内的化外之民,任凭自生自灭了。至於邻近的各部旅,包括以剥裂人头闻名的褐髮倮人,都对他们畏避叁舍。 这血腥的奥卡族对所有外人均强烈的仇视,侵犯他们地界的一律格杀勿论。那用硬木削尖而製成的长矛,他们抛掷起来是百发百中。他们的行动飘忽又拒人千里,所以他们的居住地区和生活方式一直好像一团谜。对这样一个充满危险而又行踪飘忽的原始部族,谁也不会再关心他们的。

Continue reading羊入狼群——进攻蛮荒的勇士

365天灵修之旅-第157天

经文: 耶稣离开那里,来到自己的家乡;门徒也跟从他。到了安息日,他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听见,就甚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些事呢?所赐给他的是什么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异能呢?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他们就厌弃他。 马可福音 6:1-3  耶稣出来传道之後,曾两次回到家乡拿撒勒。祂第一次回去时还没有门徒跟随,为的是在家乡父老面前宣告祂弥赛亚的任务 (路加福音4:14-21。参3/27灵修)。现在耶稣再次返回拿撒勒城,这趟回来,祂不止探望亲友,还带著一班门徒 (1节),以夫子的身分回来的。祂首先到会堂去教训人 (2节),但是这些从小便认识祂的人,给耶稣的批评却是羞辱性的。 祂得到的反应就是嘲笑的鄙视。他们说:「这不是那木匠麽?」这句话含有奚落意味,意思是说:『祂岂不是一个普通用手劳力的工人,像我们一样吗?』他们又称耶稣为「马利亚的儿子」 (3节),这个称呼更含有轻视的意味,因为犹太人总是说父亲 的儿子,而不说母亲的儿子 (比较第一次回来时,他们对祂的称呼:路加福音4:22)。 他们讥讽耶稣的出身背景,不但不希奇祂的智慧与所行的异能 (2节),反倒轻看藐视祂:「他们就厌弃他。」(3节) 因他们以为祂太平凡了,有什麽了不起的呢?眼前这位耶稣是他们从小就认识的,祂不过是一个木匠的儿子,祂的弟弟妹妹在他们的村子裏长大。像这样的一个平凡人,能作出甚麽伟大的事呢?他们从小认识祂,觉得没有理由相信祂与他们不同,更不相信祂是神所特别膏立的。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完全决定了他们对耶稣的看法,即使有种种事实 (耶稣的智慧与异能,2节) 摆在面前,也因为与他们的印象不吻合,而完全被抹杀。 在拿撒勒的这些人,他们因著成见与偏见,只看见一个卑微的木匠,却没有看见在卑微木匠的身份裏,隐藏著祂是神的儿子的事实。我们感谢主,耶稣有君王的身份,却没有出生在皇宫大内,祂甘愿卑微,卑微到一个地步,竟然被祂的家乡人厌弃!祂隐藏君王的荣耀,甘愿作一个卑微的木匠,只因为祂可以藉此进到更多的人当中,可以在许多人中间随时来往,去服事拯救这些人。我们的主是这麽的愿意牺牲自己,为的是爱我们这些卑微渺小的人.

365天灵修之旅-第156天

经文: 太9:32-38 他们出去的时候,有人将鬼所附的一个哑巴带到耶稣跟前来。鬼被赶出去,哑巴就说出话来。众人都希奇,说:“在以色列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法利赛人却说:“他是靠着鬼王赶鬼。”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马太福音 9:32-38 瞎子可以看见,哑吧可以说话,这叫「众人都希奇说,在以色列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33节)。天国的扩展,却引动了黑暗权势的抵挡,法利赛人说:「他是靠著鬼王赶鬼」 (34节)。这就是耶稣所提到的不可赦免的罪 。把圣灵所行的神蹟,歪曲说是藉撒但而行,就是亵渎圣灵。虽然其他的人藉著耶稣得医治祝福,法利赛人在灵裏却是死的,他们眼瞎不见,而且愚拙不可挽救。 在法利赛人反对的声浪中,「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 (35节)。耶稣孜孜不倦地为在地上建立天国而努力。祂走遍各城各乡,到人群裏,祂到人文萃荟之地,也到穷乡僻野。「祂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36节),这是描述耶稣的经文中,最打动人心的话语之一。主耶稣当时所看见的人都是以色列民,他们的困苦流离不是因为亡了国,被罗马人统治;也不是生活上的欠缺和凄凉;而是因为他们远离了神。 犹太人虽没有停止在圣殿里的活动,也常在节期中上耶路撒冷去守节,但是他们心里没有神的地位,也不肯来跟随神子耶稣。他们只有外表的敬虔,却没有内心的敬畏。因此他们心灵枯乾,里面没有平安。他们的领袖 (文士、法利赛人、祭司、撒都该人等) 不但不按正道牧养他们,反而用律法的枷锁重重捆绑他们,使他们在律法的重担下无法释放。他们就像没有牧人的羊群,面对狼群的肆虐,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关口。 这种灵里的荒凉,深深打动了耶稣的心。祂是满有慈爱怜悯的神,一见到受苦的人,就想要除去他的痛苦,因为祂亲身感受过我们所受的苦。祂十分盼望揩去每一个人眼中的泪。祂对这些属於祂名下的莊稼充满了感情,祂不甘心这些莊稼朽坏,祂要收割这些莊稼,把他们藏在天国的府库里:「於是对门徒说,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莊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 (37-38节)。 这裏有一个伟大的真理,就是耶稣需要收割莊稼的人!没有收割莊稼的人,收成的工作便永远无法完成。祂在世上的时候,从未离开过巴勒斯坦地,却有一整个世界等待著祂。祂一直盼望人能够听见福音的好消息,但是,若不是有人肯宣传这信息,其他的人永远也听不到。这也是对所有基督徒发出的挑战,耶稣的愿望是要每一个人都成为宣教士与收割者,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且应该把某些人带到神面前。

365天灵修之旅-第155天

经文: ​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有两个瞎子跟着他,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耶稣进了房子,瞎子就来到他跟前。耶稣说:“你们信我能做这事吗?”他们说:“主啊,我们信。”耶稣就摸他们的眼睛,说:“照着你们的信给你们成全了吧。” 他们的眼睛就开了。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说:“你们要小心,不可叫人知道。”他们出去,竟把他的名声传遍了那地方。 马太福音 9:27-31 今天经文记载的事,只见於马太福音。有两个瞎子高声呼求耶稣:「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 (27节) 『大卫的子孙』这称呼是流行在犹太人中的弥赛亚观念。世世代代的犹太人都在等候著神应许大卫後裔中的拯救者 (参撒母耳记下7:8-16),他们期待这位领袖与元帅,不但使他们脱离异族统治,并要引领他们恢复如大卫王朝般的光荣强盛。这就是瞎眼的人对於耶稣的想法。我们知道,这不是对耶稣的恰当观念。但即使如此,他们来到耶稣的面前呼求,祂仍旧医治了他们。耶稣对待他们的方式,颇为发人深省,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 从过去两天的医病神蹟中,我们看到耶稣是随时预备好的。当睚鲁带著心中难以负荷的忧伤,虔敬卑微地来到耶稣的面前,为著他女儿的需要向主恳求,「耶稣便起来,跟著他去」(马太福音9:19。参6/2灵修)。当血漏妇人悄悄地挤过拥塞的人群,靠近耶稣的身边,排除万难,只为能摸到耶稣的衣裳繸子。结果她甚至还没有开口,就得了医治。但在今天的经文中,尽管这两个瞎子一路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耶稣却没有理他们,一直到他们进了房子,耶稣才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们信我能做这事吗?』 (28节)。为什麽耶稣要这样作呢? 求神蹟最需要的就是信心,其中丝毫也没有其麽神秘或神学的理论。耶稣并没有立刻答应这两个瞎子的请求,因为祂要看看他们是否有信心。并非每个向神发出请求的人都真正相信神可以帮助他,有些人可能只是抱著试试看的心态。神知道我们的信心如何,但我们自己却往往以为知道,其实是不知道。耶稣等候并查问这两个瞎子,为要加强他们的信心。 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也难免有时要面对神的沉默:「主啊!我该走何路?祢的旨意是什麽?」没有任何回答,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神啊!祢在那裏?为什麽不做些事呢?」一阵沉默。尽管我们恳切祈求,甚至泪流,可是好像都没有反应,耶稣你在哪儿?这两个瞎子坚持不懈,直走进耶稣所在的房子里。他们知道耶稣可以医治自己,就不让任何东西阻碍他们找耶稣——这就是真信心:如果你真相信耶稣可以满足你每一个需要,就不要让任何人或事拦阻你到祂那裏去! 主是从不误事的神,祂永远知道在甚麽时候、用甚麽方法来帮助那些向祂心存盼望的人。耶稣的沉默,也是一种声音,愿我们都能听见,听懂.

第29课: 传福音

…..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这声音一响,众人都聚集,个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和,就甚纳闷;都惊讶稀奇说;[看哪,这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吗? 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生来所用的乡谈呢?….. 徒2;1-13     一颗有生命的种子,在适合的环境,它就必长大,结实.   同样,重生的圣徒只要继续渴慕神的话和圣灵的引导,传福音就不是基督徒该做的机械性作为,或重担. 而是认识神,经历神的人,生命自然的流露,也是圣灵奇妙的作为. 一. 传福音是神的托付 罗10:14-15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如经上所记:“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 耶稣需要收割莊稼的人!没有收割莊稼的人,收成的工作便无法完成。祂在世上的时候,从未离开过巴勒斯坦地,却有一整个世界等待著祂。祂一直盼望人能够听见福音的好消息,但是,若不是有人肯宣传这信息,其他的人就听不到。这也是对所有基督徒发出的挑战,耶稣的愿望是要每一个人都成为宣教士与收割者,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且应该把某些人带到神面前。 提后4:2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 二. 正确的传福音动机,得着神所赐的权柄 生命方向,目标,所属,有(天国)确据 彼前2;9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 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Continue reading第29课: 传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