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灵修之旅-第154天

经文: ​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繸子;因为她心里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耶稣转过来,看见她,就说:“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从那时候,女人就痊愈了。 马太福音 9:20-22 一一一一一一 今天读的经文,是所谓「故事中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耶稣前去医治管会堂睚鲁的女儿 ,而在途中发生了第二个故事:祂医治了一个患有十二年血漏的女人。两个故事都与「信心」有关,而这血漏女人更是鲜明的把「信心」表达的淋漓尽致。 按照犹太人的礼仪律,一个患血漏病的妇人是不洁净的 (利未记15:25-33)。她所摸到的每 一件东西和每一个人,都要成为不洁净,所以她绝对不可以敬拜神,更要远避公众场所,不许与其他人有来往。这女人甚至不该站在围绕耶稣的群众之中,因为他们会受到她的不洁净所感染。这女人极其迫切的想要用一切方法,去摆脱那隔绝与羞辱的生活,是不足为奇的。 在摩西年间,神曾吩咐以色列人,在他们的外衣上作「繸子」,为要叫他们看见,便谨记遵行耶和华一切的命令 (参民数记15:37-41)。(当时的法利赛人将这些繸子作长了,是要彰显自己的虔诚)。这外衣大概是一块长方布,批搭在肩膀上,「繸子」在外衣的四角上。这妇人所摸的,就是这繸子。 若说睚鲁为女儿的悲伤是深沉的,那麽,这个女人的伤痛更深,因为她是当事人,且花了一切养生的,却不得医治,病势反倒更重(马可福音5:26)。她之所以杂在众人之间,从後头来摸耶稣的衣裳缒子,是因为她不敢抛头露面。对她来说,她的绝望与无助已经到了一个地步,只要有一线生机,她什麽都敢做。 这段经文中提到那个摸耶稣的女人时,出现了好几次的「摸」字,是整个故事的关键字眼。 原文字典指出,这个「摸」字的字源是出自「系紧」。换句话说,别看这个女人只是轻轻地摸了耶稣一下,实际上她已经和主「系紧」在一起了。 反过来,拥挤耶稣的人一大堆,拥拥挤挤紧靠著主 (路加福音8:45),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与耶稣「系紧」。这当中的关键就是「信心」。 「你们用甚麽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麽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马可福音4:24)。这女人带著信心的量器到耶稣面前,耶稣就用她带来的量器量给她,而且还多给她 (马可福音5:29—血漏的源头立刻乾了)!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54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153天

经文: 耶稣说这话的时候,有一个管会堂的来拜他,说:“我女儿刚才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耶稣便起来跟着他去;门徒也跟了去。 马太福音9:18-19 耶稣到了管会堂的家里,看见有吹手,又有许多人乱嚷,就说:“退去吧!这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就嗤笑他。众人既被撵出,耶稣就进去,拉着闺女的手,闺女便起来了。于是这风声传遍了那地方。 马太福音9:23-26 昨天说过在格拉森地区,耶稣医治那被群鬼所附之人,可是由於当地人的自私与害怕,他们要求耶稣离开那地。於是耶稣就和门徒渡海回到对岸去,在那裏,又有一大群人围著祂聚集 (马可福音5:21; 路加福音8:40)。此时,有一个管会堂的(名叫睚鲁)来见耶稣,求祂医治他病危的女儿,耶稣答允了。 仔细观察睚鲁对主耶稣的态度,可帮助我们瞭解他心中的伤心与绝望。马可福音5:22和路加福音8:41都告诉我们,睚鲁「俯伏」在主耶稣的脚前—他不是「跪」(膝盖著地),而是「俯伏」,是双手双脚和头部都贴在地面,这般的敬虔卑微!在圣经里,有很多人向主耶稣求助,但是很少人像睚鲁那样,「俯伏」在主的脚前。你能体会他这样做的心情吗?睚鲁是个「管会堂的人」,管会堂的人是从犹太人的长老之中选举出来的,负责崇拜中一切的程序,并监督与会堂有关的一般事务。像这样身分地位的人,若非伤心绝望到一个地步,只把所有的希望与信心放在耶稣身上的话,他是不会这样做的。 眶鲁从心中发出的诚挚呼求,打动了耶稣的心。然而,在路上前进时,耶稣受到了一位患血漏的妇人耽搁。因著这耽搁,睚鲁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有人来报噩耗:「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马可福音5:35)。让我们尝试将自己放在当时的环境,如果你是睚鲁,会有什麽感受呢?你千辛万苦地、这麽卑微地俯伏在地上去求耶稣,祂答应了。那时,你心里突然有了盼望,心想女儿有救了。谁知在途中却遇上这个妇人,耽误了主耶稣的时间,结果女儿死了!这是多麽大的打击,希望转眼间成了泡影,这个打击之大,若非身历其境,不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何必还劳动先生呢?」这是一般人的反应—人死不能复生,一切再也无法挽回。 但是事情并不是那麽表面,在最绝望的时候,耶稣捎来一句最安慰的话:「不要怕,只要信!」(马可福音5:36) 祂告诉我们,不要看发生的事,只要相信神到底,就可以看见神的荣耀!果然,因著睚鲁的信心,主耶稣真的叫他女儿从死裏复活! 请留意经文的记载,叫死人复活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按常人的观念来说,当然越多人看见越好,但是为什麽主耶稣在作这事以前,把那些嗤笑祂的人都撵走呢?因为他们不信 (『复活』显然是反乎理性常情的),对这样的人,主就没有甚麽意思让他们看复活的大能。

365天灵修之旅-第152天

经文: 放猪的看见这事就逃跑了,去告诉城里和乡下的人。众人出来要看是什么事;到了耶稣那里,看见鬼所离开的那人,坐在耶稣脚前,穿着衣服,心里明白过来,他们就害怕。看见这事的便将被鬼附着的人怎么得救告诉他们。格拉森四围的人,因为害怕得很,都求耶稣离开他们;耶稣就上船回去了。鬼所离开的那人恳求和耶稣同在;耶稣却打发他回去,说:“你回家去,传说 神为你做了何等大的事。”他就去,满城里传扬耶稣为他做了何等大的事。 路加福音 8:34-39 放猪的人对於耶稣超然能力之明显彰显的直接反应是害怕,所以逃跑回城里报告所发生的事情 (34节),城里的人知道一切後,也感到害怕 (35,37节)。他们不但没有为这人被捆绑中被释放而感到高兴,反而央求主耶稣立时离开他们的境界。为甚麽呢?因为一个人的康复对他们没有太大实质的助益,但他们的猪只 (财产) 尽毁却是切肤之痛。这样的事是不可忍受的,必须立刻制止。这是人性极度自私无情的表现,他们毫不关心这人恢复理智,只关心他们所拥有的猪只。他们看这人的价值还不如他们的猪。 但主耶稣怎样看这人的价值呢?主宝贵他,胜过二千只猪;主宝贵他,因他原是按著神形像而被造的。主特来寻找他,拯救他,不理别人的反对和排斥。主耶稣甚至不要这被医治的人来跟随,却给他指出一条服事的路:你若要跟随主,就去作主的见證人 (39节)。这人的回应是去忠心地完成主的托付,而且极为成功 (马可福音5:20)。 从耶稣去格拉森医治被鬼附的人,我们可以体会两个重要的真理: 第一、 世上无一处地方是主耶稣不愿意到的。耶稣专程到格拉森,一个犹太人视为不洁的地方 (猪只是犹太人视为不洁的动物),去拯救那被鬼附的可怜人。今天,祂还要这样拯救一切在各样捆绑下而不能自拔的人。 第二、世上无一个破碎的生命是主耶稣不愿意医治的。主不惜长途跋涉和冒著大海风浪到格拉森,只是为了拯救一个被鬼附的破碎生命。今天,主让我们继续存留在地上,是要我们做祂的代表,去寻找、去爱、去帮助那些在各样患难中的人。求主开我们的眼睛,能看见富贵荣华之人背後的寂寞而破碎的生命,向他们宣讲福音;也能看见骄傲之人背後的孤单而破碎的生命,向他们宣讲福音;又能在平凡的群众中看见被漠视的破碎生命,向他们宣讲福音!

365天灵修之旅-第151天

经文: 他们到了格拉森人的地方,就是加利利的对面。耶稣上了岸,就有城里一个被鬼附着的人迎面而来。这个人许久不穿衣服,不住房子,只住在坟茔里。他见了耶稣,就俯伏在他面前,大声喊叫,说:“至高 神的儿子耶稣,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求你不要叫我受苦!”是因耶稣曾吩咐污鬼从那人身上出来。原来这鬼屡次抓住他;他常被人看守,又被铁链和脚镣捆锁,他竟把锁链挣断,被鬼赶到旷野去。耶稣问他说:“你名叫什么?”他说:“我名叫‘群’”;这是因为附着他的鬼多。鬼就央求耶稣,不要吩咐他们到无底坑里去。 那里有一大群猪在山上吃食。鬼央求耶稣,准他们进入猪里去。耶稣准了他们,鬼就从那人出来,进入猪里去。于是那群猪闯下山崖,投在湖里淹死了。 路加福音 8:26-33 在耶稣用比喻教训人之後,紧接著祂行了一些医病的神蹟,头一个就是医治那在格拉森被鬼附的人。在此之前,耶稣已有不少赶鬼的神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行的,并使得法利赛人甚至亵渎说祂是靠著鬼王赶鬼 (马可福音3:20-22,参5/21灵修)。现在我们要看的是耶稣在一个不受人瞩目的情况下所行的赶鬼神蹟,并要思想其中的意义。 这裏提到,耶稣渡海到了格拉森,立刻就碰到一个被污鬼附著的人来迎著祂。这个鬼附的人是个被他的同胞拒绝的人,他应该已造成当地居民相当严重的困扰,所以被放逐在坟茔裏 (27节),他们甚至还尝试用铁鍊脚镣来限制他的行动 (29节)。当多数世人还不了解耶稣的身份和权柄时,这群鬼却清楚的知道,并在祂的权柄之下,不得不跑过去俯伏拜祂,并且感到畏惧而央求 (路加福音8:28-32; 马可福音5:1-13)。 耶稣医治了这个人,但代价却是二千头猪 (马可福音5:13)。也许我们会问,耶稣为甚麽容许这群鬼将牠们毁灭性的力量发洩在那一大群猪身上呢?在其他赶鬼神蹟中,好像没有这麽戏剧性的情节。我们对於这个领域所知甚少,所以最好是采取谦卑谨慎的态度。这一次之所以需要这种外在的记号,可能是要使旁观之人确信鬼真的被赶了出去。这一大群猪的数目使所有人明白,此人曾经遭受邪灵的折磨是多麽的严重,严重到连二千头猪都无法承受而投海! 耶稣这个神蹟的意义是什麽?要了解这点,必须回头思考:耶稣为何要到格拉森去?是刻意还是巧合?圣经没有明说耶稣的动机,但在上文路加福音8:22节,耶稣亲口吩咐门徒:「我们可以渡到湖那边去」可见耶稣是定意到那裏去的。耶稣已不是第一次如此做了 .如果这个被鬼附之人是活在现代的话,大概和当时的格拉森居民没有两样。因为这种人只会对社会造成麻烦和困扰,更别提他们能对社会有什麽贡献。其实这也反映出社会是如何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个鬼附的人在社会普遍的标準下是个没有价值的人,其下场大概不是隔离,就是让其自生自灭了。 可是耶稣宝贵他,胜过二千头猪,所以特来寻找拯救他。 在今天的经文当中,我们看见耶稣在意的是人真正的需要,甚至值得专程去格拉森一趟,就是为了他这个被鬼附之人。这个人真正需要的不仅是恢复正常而已,同时回复他身为「人」的地位与价值,不是按著这个社会所界定,乃是按著神的心意——要见證耶稣基督在他身上的奇妙作为。 在神的心目中,我们是无价的珍宝!如果你要知道自己的价值,请看一下十字架。神用了祂的独生子来交换我们。主耶稣伸出钉痕的双手,好像在證明你我的价值,是无可取代的。这不在乎你的「感觉」如何,乃在乎「事实」!

365天灵修之旅-第150天

经文: 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耶稣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我们明白了。”他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马太福音 13:47-52 撒网的比喻 (47-50节) 是耶稣的天国比喻的第七个。它和前天我们看过的「麦子和稗子」 (马太福音13:24-30,37-43) 的比喻联为一对,有同样的意思。这种比喻称为「双重比喻」,即两个比喻讲解同一个意思。但麦子稗子的比喻是对群众们说的,而撒网的比喻则是在屋内对著祂的门徒们说的。 撒网的比喻讲到一个渔夫撒网捕鱼,「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48节)。刚打上来的鱼虾都是新鲜的,怎麽叫「好的」和「不好的」,原来,按照犹太人的规矩,有些海鲜是不能吃的,例如:鳝鱼、螃蟹、龙虾等等,视为不洁净,故此是「不好的」,要被分拣出来丢弃。人若被神分出来丢弃了,就要「哀哭切齿了」(50节;亦参42节)。 耶稣的比喻很传神,试想像一下一条鱼给丢在地上那副张口喘气的狼狈相,就是哀哭切齿了。这个比喻论述天国善恶族类分受赏罚。天国的福音不是可有可无的玩具,而是有断定生死的审判。当世界末日来到之时,义人和恶人将要被分开。「好的」要被收取,「不好的」要被丢弃;这也就是稗子与麦子的分开,稗子和荆棘都要被火焚烧,麦子则要收在仓裏 (5/28灵修)。 不错,现今教会充塞著真假的基督徒,无法分开,好像网撒在海裏,将有生命的水族,和无生命的石头与垃圾都一同圈住一样,但是及至拉上来之後 (善人恶人都要复活—使徒行传24:15),天使就要将他们分开了 (参约翰福音5:29:「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耶稣的比喻警告我们,不要以为自己身在教会中,便一定得永生,当早日觉醒,以免到了末日时哀哭切齿已太迟了。 主耶稣说了这些比喻後,就问门徒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麽?他们说,我们明白了」 (51节)。耶稣要祂的门徒明白祂说的比喻,因为这事关係到门徒对祂的跟随。不明白祂的话的人作了门徒,这样的人是糊塗人。只有明白了祂的话的人作门徒,才能真正的跟随祂。所以耶稣接著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52节)。若不接上文来看,我们很不容易明白耶稣在说甚麽。文士不只是抄写圣经的人,也是犹太人的律法专家和教师。他们对律法是十分谨守的,不轻易对律法有一点点的偏离。在这样的基础上,若文士接受了天国的道,他一定是脱离了律法条文表面字句上的限制与捆绑,而从律法的意义中真正看见了基督,因为律法和先知都是指向基督的 (路加福音24:25-27)。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50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149天

经文: ​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 马太福音 13:44:46 接下来的四个比喻,是耶稣离开了喧哗的众人,进入安静的房子,与祂的门徒在房子内说的 (36节)。此时祂比喻的重点与前四个对群众说的比喻有著明显的不同。前四个比喻的主题,是耶稣暗示在祂再来之前,天国在这地上世代的光景 (参前几天经文)。这些群众并不在天国之内,他们是从天国之外观看,是好奇的旁观者。因此耶稣对他们所论到的都是天国的外在方面,比如:在不同土壤的种子产生不同的收成 (撒种的比喻);仇敌的搅扰 (麦子稗子的比喻);天国的发展茁壮 (芥菜种与麵酵的比喻)。但是後四个比喻,耶稣不是对凭眼见的人说的。从这时起,祂专对有信心的人讲论,就是那些不单凭眼见,更凭看不见的信心而跟随祂的人。这些比喻,将教导我们从神的观点,来看天国在这世代中独特的内在价值。 今天的第五和第六个天国的比喻:「隐藏珍宝」 (44节)、「无价珍珠」 (45-46节) 的比喻。「隐藏珍宝」比喻的背景,对於耶稣时代巴勒斯坦的人们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因一般的老百姓每每把土地当作最安全,用来保存他们最宝贵的东西的地方。何况巴勒斯坦是战争频繁的地方,每当战争一发生,一般人民通常在逃难以前把他们的财宝埋藏在地下,盼望他们将来有一天回来的时候,可以再把它们取回来。 根据当时的律法,任何埋藏在地裏的财宝是归业主所有。所以这个比喻提到两个要点,就是一个人「无意」找到一块藏宝地,特地将它「藏起来」(表示他极看重这珍宝,唯恐失去,所以要藏起来);以及这人「欢欢喜喜变卖一切所有」来买这块地,使这笔财宝确实地归他所有。耶稣要说的是:进入天国值得我们付上任何代价。天国是那样的宝贵,但要得到它,可能要我们放下自己十分喜爱的事物,放弃某种十分难以放弃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接受一种不容易做到的锻鍊和捨己;总而言之,就是背起我们的十字架来跟从耶稣。可是,对识货的人,或说有信心的人,的确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啊! 相对「隐藏珍宝」的比喻,寻找「无价珍珠」的比喻则是指人「有意」地寻找天国的福音,当找著了,愿意付极大代价去获得它,而这价钱又是重到这样的地步,值得付上那人一切所有的。这两个比喻指向同一件事:主耶稣要我们明白,祂就是那隐藏的珍宝、无价的珍珠,是值得我们付出全部所有的去追求的。我们若能深知确认主耶稣和祂的福音是无价的宝藏,而又肯将自己所有的全部摆上,这就是真信心,是最能讨神喜悦的窍门。 天国是隐藏的宝贝,可惜识货的人不多。这比喻的深意是耶稣告诉祂的门徒们:不但不信主的人不识货,连有些信主的人也不识货 (注意当时耶稣说话的对象);若真识货,就会付上一切代价去得到。 天国是向那些真正爱慕祂,遵行祂旨意的人显现;而像那些无所谓、不在乎,可有可无的人,天国是隐藏的。

365天灵修之旅-第148天

经文: ​ 太13:24-43 耶稣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人撒好种在田里,及至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到长苗吐穗的时候,稗子也显出来。田主的仆人来告诉他说:‘主啊,你不是撒好种在田里吗?从哪里来的稗子呢?’主人说:‘这是仇敌做的。’仆人说:‘你要我们去薅出来吗?’主人说:‘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他又对他们讲个比喻说:“天国好像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 这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说的话;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 马太福音 13:24-43 比喻是一把钥匙,让我们可以开启天国的奥秘。对於那些骄傲顽梗的人,他们就算有了钥匙,对天国的财宝还是不屑一顾。这就是为什麽耶稣要用「比喻」对门徒传讲天国的奥秘 (34-35节)。数天前我们已看过耶稣的第一个关於天国的「撒种」比喻。今天我们一口气来看耶稣的第二、三、四个天国的比喻:「麦子与稗子」(24-30节)、「一粒芥菜种」 (31-32节)、以及「麵酵的比喻」(33节)。这叁个比喻,耶稣都用「天国好像…」这几个字起头(24,31,33 节),不住提醒我们在读这几个比喻时要把握住它们的真意,都是与天国的奥秘有关的。 在「麦子与稗子」比喻中,「稗子」是一种杂草,亦称作有鬚的毒麦。稗子可说是对农夫劳碌的咒诅,因为稗子与麦子的种子极其相似,不可能把它们分别出来,必须等它们发芽以後才能区别,可是那时候麦子跟稗子的根纠缠在一起,如果拔掉了稗子的根,麦子的根也会一齐被拔出来。耶稣亲自对这个比喻作出解释,他用的是寓意法 (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把比喻的每个小点都一一地说明 (参考37-43节)。 耶稣说这比喻的用意是什麽呢?天国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一场极猛烈的属灵争战,神在地上建立天国的同时,撒但也不甘示弱,牠也在著手进行破坏天国的建立。天国至终必会被建立,不会受稗子的出现而有所改变;但是稗子的出现却会影响天国建立的过程。我们往往不肯接受教会是一个良莠不齐、有麦子也有稗子的群集。但主耶稣的话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接受这事实:稗子和麦子一定是相混的。而历史也显明,在教会中的确一直都是麦子和稗子相杂的。现今仍然是麦子和稗子互相混杂共长的时候,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事实。 主允许这种情况的存在,并不是鼓励祂的儿女们与那些人同流合污,乃是要让我们能够活出分别为圣的见證;主不是教我们容忍稗子,而是教我们怎样等待天国,并坚定地持守。到天国显现的时候,持守的果效也显明出来:「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43节)。「义人」,「他们父」,和「像太阳」这叁件事串起来,我们就领会天国显现时的光景了。 对於「芥菜种」与「麵酵」的比喻,耶稣并未作出解释,因此我们在解读这两个比喻时必须要特别留意,不可随私意解说,也不要过度解读。耶稣说芥菜种是百种裏最小的,是一种惯用语,当然有种子比它更小的。「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31节) 又是甚麽意思?耶稣说,天国开始的时候是极小的,像一粒芥菜种,毫不起眼,但却包含著无限生命的大能,可以长成比其他的菜都大,且成为飞鸟荫庇之所!这种生命的成长是没有东西可以阻拦的。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48天

第28课: 成为基督的门徒

大使命: 太28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一. 主耶稣基督将最完美“门徒训练”的典范留给了教会 <马太福音> 拣选 <4:19> (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 福音 <5-7章> (天国宪章) 现场 <8-9章>。(医病,赶鬼⋯) 实习和训练 <10-13章> (差遣使徒) 太10:1-4 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趕逐污鬼,並醫治各樣的病症。這十二使徒的名:頭一個叫西門、又稱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多馬和稅吏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奮銳黨的西門,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太10:5-7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 隨走隨傳,說天國近了!

Continue reading第28课: 成为基督的门徒

365天灵修之旅-第147天

经文: 耶稣又对他们说:“人拿灯来,岂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灯台上吗?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又说:“你们所听的要留心。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 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 马可福音 4:21-25,33-34 今天的经文中,耶稣进一步针对门徒的问题:「对众人讲话,为甚麽用比喻呢?」(马太福音13:10) 的说明。数日前我们曾读过耶稣对这问题的初次回答:「神国的奥祕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 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马可福音4:11-12) 。照字面来看,耶稣似乎有意让人没有回转的机会,才刻意用比喻,为要把真理隐藏起来。真的是这样吗?耶稣真有这用意吗? 神愿意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彼得後书3:9),而耶稣一生都是照神的心意行事 (约翰福音4:34),因此祂不可能只允许某些人得救,却禁止某种人不能得救;更何况耶稣屡次强调:「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23节),可见祂多麽渴望外人也听见真理!所以耶稣用了另一个「比喻」来说明祂「使用比喻的目的」:「人拿灯来,岂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灯臺上吗?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21-22节)。真理的光岂是要放在斗底下吗?耶稣岂是故意叫人不能看见真理吗?耶稣的比喻的确隐藏了真理,但是,隐藏的真理一定要显露出来!这是神的心意,也是耶稣到世上的目的。可是问题是,该如何显露呢? 接下来的经文,耶稣对此作出了说明:「又说:『你们所听的要留心。你们用甚麽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麽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24-25节)。同一个比喻,不同心态的人听了,会有不同的结果,你怎样对待比喻,就得了什麽领受。耶稣的比喻隐藏著真理,但那些心里不在乎真理的人,听的时候,就摸不著头脑,两手空空的走了;反之,如果听者的心被吸引,他会追寻当中的意义,那麽隐藏的就会最终显露出来,「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 这就是真理显露的方式——只对有心人展开!有找寻真理的心,这人就能有所得著;没有寻求真理的心,就什麽也看不见。所以人带著什麽「量器」来到耶稣面前,耶稣也必用什麽量器量给他。「人的态度」决定了他在真理上的收获。人若不能得著什麽,不是因为耶稣用比喻来隐藏真理,而是因为「人的态度」! 耶稣的话是给你我的一个提醒,或者说是警告:如果我们不是那样渴慕真理,也不是那样想遇见耶稣,而是可有可无的话,那麽,真理为什麽要向你我显露呢?所以,不要问,为什麽读经没有亮光?为什麽神好像离我很远?要反省的是我自己的心态:我真爱耶稣吗?真渴慕祂的话吗?

365天灵修之旅-第146天

经文: 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马太福音 13:23 在撒种的比喻中,只有一种人领受这道后结实,就是所谓的「好土」或「好地」。「好土」是怎样的土呢? 路加福音8:15说:「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 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裏,并且忍耐著结实。」 好土象徵没有被世俗压挤硬化的心,没有罪隐藏在其间的心,也没有被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诱惑所缠绕的心,这样的心对神的道是如此的柔软,对神的道采取开放并乐於遵行的态度,神的道落入其间就好像种子落入肥沃的田中,会结出许多的子粒来。 就我们的天然本性而言,我们并非「好土」,那麽如何才能成为好土呢?把今日经文中各福音书关於「好土」的经文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成为好土」的几个步骤:听道、领受、明白、持守、忍耐、和结实,是让神的道在我们的心田裏从一粒种子结成许多粒的关键。特别注意「持守」与「忍耐」两词,表示若要成为能够结实的好土,不是白白得来,而是需要努力付代价的。 属灵生命的成长没有任何捷径,主耶稣要我们的生命不单是要长起来,并且还要结实;不单是要有生命,并且还要有丰盛的生命。光是有生命是不够的,有了丰盛的生命仍是不足的,必须要有更丰盛的生命 (参约翰福音10:10),那才是主耶稣的目的。「人听道明白了,後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叁十倍的」(23节)。我们要注意,叁十倍和六十倍都是结实的表现,但主耶稣要得著的却是一百倍。只有结实一百倍才是主的心意,因为神的心意,是要塑造我们成为祂儿子耶稣的模样。所以不能满足於一点点的丰盛,而是要追求得那满足的丰盛。 听起来很难,但按照神的应许,只要我们愿意成为一块好土,主会帮助我们!我们只要常常与主耶稣同在,咀嚼祂的话语,默想内中意义,跟随祂的脚踪,行出祂的榜样。「持守」、「忍耐」著去做,在不知不觉间,主的生命力会在我们身上迸发,主的馨香之气必在我们身上流露,那时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会惊讶於自己的改变!关键,只在於我们是否有一颗「愿作的心」(哥林多後书8:12)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