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灵修之旅-第145天

经文: “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 马太福音 13:18:22 在马太福音13章的七个比喻中,耶稣亲自为头两个比喻作了解释。今天我们要看耶稣亲自对「撒种比喻」的说明。天国的实际内容,起源於「神的道」,故这撒种的比喻,对帮助人瞭解天国的奥秘,非常重要,因为它很明确的突出了「属天的生命」是建立天国的根本条件,没有神的生命,就不能建立天国。比喻中 的”种子”代表「神的道」,”田地”代表「听道者的心田」,”结实”代表属天生命的成长茁壮,”撒种的人”是主耶稣自己。神的道种在不同的心田裏会有不同的生长情况,比喻中的四种土壤代表人对神信息的不同反应: 第一种是”撒在路旁的种子”(4,19节),乃指心灵闭塞的听道者,对天国的事漠不关心,神的道无法进入,魔鬼就从这人心里把天国的道拿去。没有了生命的子粒,自然长不出生命来。有许多东西可以闭塞人的心灵,比如偏见、骄傲、惧怕(改变)等等,使人刻意忽视或故意拒绝神的道。 第二种是”撒在土浅石头地上的种子”(5,20节),虽是长出来了,但却长不起来。耶稣说这些听道者是「心裏没有根」的(21节),也就是指人虽听了道,却没有完全实行主的道。他们只追求外表行为的义,比如说固定上教会、固定奉献,所有形式上的礼仪条例他们都遵守,但却没有个人灵修生活。他们和主耶稣并没有发生生命的联繫,他们也不能从主耶稣和祂的话中吸取力量、亮光和滋养,所以他们「心裏没有根」。 今日𠕇一种「听道文化」,人们有一种错觉,以为听道就是尽了责任,却不知道听了道才是责任的开始。如果听了一篇好道,「觉得」很有「道理」,一时感动,但却没有把道「行」出来的实际行动,那样的听道只会停留在感觉和知识的层面,不会带来生命的改变。对这样的人,耶稣说:「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21节) 第三种是”撒在荆棘里的种子”(7,22节),长是长起来了,但却不能结实,不能结实就是白占地土。对於这一种情形,主耶稣说他们是被「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22节)。这叁样东西用耶稣的归纳,就是所谓的「吃甚麽、喝甚麽、穿甚麽」(马太福音6:31)。他们有个人的灵修,也有与主耶稣的生命关係,但却可惜地错置了生命的优先次序,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等所捆绑,经常忙得身心不宁,连祷告读经的灵修生活也都流於形式,以致不再能从主和主的话中得到营养,他们的属灵生命也就日趋枯萎,结不出果实来。这种人通常不会知道自己的光景已到这种地步,还认为自己可以鱼与熊掌兼得,属地、属世的事都能兼顾,而不知灵性正在渐渐枯萎死亡。 在撒种的比喻里,很著重人用甚麽「心思」去对待属天的生命。主耶稣所撒出的都是属天生命的种子,发生问题的绝不种子,而是在听见天国道理的人身上。人若是用对的心思来接受天国的道,属天的生命就在他里面成长。生命的成长和成熟并非在於听了多少篇好道,或看了多少遍圣经便可达到,乃在於『行』出多少篇真道。让我们不要再自己欺哄自己,从一点一滴开始,努力『行』出神的道来。

365天灵修之旅-第144天

经文: 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在他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 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 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 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 马太福音 13:10-17  耶稣是说故事的大师,他用了许多比喻教导人有关天国的道理。特别的是,他只对外人说比喻,没有外人的时候,就把道理直接向门徒说得清楚。他的行径使门徒大惑不解,门徒就问耶稣箇中原因。 耶稣回答:「神国的奥祕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 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可4:11-12) 照字句的意思,耶稣似乎有意令外人没回转的机会,才刻意用比喻,为要把真理隐藏起来。耶稣真的有这用意吗?这看来是违背了父神的旨意,因为耶稣要传讲天国的道理,天父又愿万人得救,他不可能禁止某种人不能得救。 耶稣用比喻是因为那些人太盲目癡聋了,用任何其他的方式都不能使他们看见真理(13节)。还记得不久前他们怎麽说耶稣的吗?他们睁著眼说瞎话,说耶稣靠著鬼王赶鬼 ,无论耶稣做什麽,他们已铁了心不接受。耶稣如果明显说出天国的信息,势必要引起他们疯狂的反对,甚至更加闭耳不听这些真理了(参使徒行传7:57)。耶稣引用先知以赛亚的预言:「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著,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裏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14-15节)。这是当年神对其子民的哀叹,藉此,耶稣也对当时的人发出同样的哀叹:人心怎竟如此悖逆愚蒙?这些人虽然看了(真理),却无所见;虽然听了(神的话),却无所闻。 是甚麽缘故,使他们落到这般境地?原来是因他们自己闭上了眼睛,恐怕看见;自己塞住了耳朵,恐怕听见。他们既将耶稣弃绝,就失去了开启天国奥祕之钥。就是因著他们心中顽梗迟钝,祂才改用比喻对他们说话。对那些不爱慕真理,甚至仇视真理的人来说,耶稣透过比喻说出这些真理,既可触动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的思索,又可不给他们留下把柄。因此,耶稣的比喻还带著「审判」的信息:之所以他们不能明白,责任在於他们自己,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不在於比喻本身。 耶稣的真正心意是什麽呢?「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9节)。这才是真正耶稣说比喻的用意!祂用比喻来吸引所有人,让每个人都有接受真理的机会。耶稣是个伟大的教师,祂以比喻来教训人,目的不是要他们看不见,听不明白,感觉不到;相反的,祂的目的正是要促使他们愿意看见,愿意明白,愿意去体会。对於那些诚心追求、且有心明白真理的人,就一定会来问耶稣,而耶稣也必为他们讲明,使他们在已知道的之外,还要更多的得著;而那些无心了解、或拒绝真理的人,不仅无法明白天国的奥祕,连他们原有的一点对旧约律法的认识,因为缺少主耶稣的启示,也会逐渐失去 (12节,亦参马太福音25:29)。「比喻」是那位无限慈爱的神所用的方法,这方法是出於祂的恩典,因为惟有这样,才能应付短视的人之需要。而最後祂会以更多直接的教导,来解释并且扩大比喻中所向我们暗示的一切教训。 耶稣的比喻好比一个丰富有趣的世界,里面佈满了线索,你用心去寻找的话,真理最後必会给你寻见。

365天灵修之旅-第143天

经文: 当那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马太福音 13: 1-9 马太福音第十叁章记载了七个耶稣称为「天国的奥秘」(马太福音13:13)的比喻。主耶稣喜欢用比喻讲道,是因为通过比喻能够将一些重要、宝贵的道理生动而深刻地印在人的心裏,并使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这些比喻的事物时,又会时常提醒人想到这些道理。再者,比喻中常能包含著极丰富的真理教训,是一些简短的话语所难以表明的。比喻中所包含的教训也常是深入浅出的,一方面连小孩子也能从其中吸取简明的教训;而另一方面,连博学之士也能从比喻中不断思索、领悟出更深奥、丰富的属灵含意。主耶稣所以要用比喻,是为了祂门徒的益处,为了让他们能牢记这些比喻,并不断从中思考、体会出更多的真理亮光。 今天我们要看有名的「撒种的比喻」。此时正是耶稣事工中的转捩点。在此之前,祂在会堂裏教训人,但犹太人的宗教领袖却公开与祂挑衅作对;会堂的门正在向祂关上,所以耶稣直接走入群众,继续传扬天国的福音。当时耶稣很可能以湖边的船为讲台,面对著海岸附近的田地,有农夫正在撒种,於是耶稣就藉著大家都看得见的撒种人作为题材,来说明天国的普遍真理。这是一幅任何在巴勒斯坦的人都会瞭解的图画。 当时农夫有两种撒种方式:(1) 农夫把一大袋的种子背在肩上,在田间边走边用手撒种,所以农夫不能控制种子一定落在好土上,当风吹时种子有时会落到路旁;(2) 农夫也可以在驴的臀部上放两个装著种子的大布袋,布袋下方开著口,当驴子走动的时候,穀子也就跟著撒在田地里。驴子走动时因臀部摇摆,就会将一些种子撒到道路旁,并在道路上生长,这样的种子会因农夫或驴子走过而踩死。(Barclay, William, 马太福音註释,网路版)。路加福音8:5特别提到:「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就是描述这种情景。 再者,在巴勒斯坦因为是旱田,农夫用石块来区隔彼此的田地,撒在石头间的种子若发了芽,也会因为没有土或是土壤太浅,无法扎根下去,很容易因为太阳一曬就夭折了。第叁种是撒在荆棘里的种子。所谓荆棘,就是没有除掉的草丛。在巴勒斯坦的农夫只有在第七年休耕的时期才整理田地。因此,田里长出草丛是很正常的事。如果种子落在草丛中,会受到草丛捆住生长不出来。 这比喻中的”种子”代表神的道,”田地”代表听道者的心田。主耶稣为什麽会以种子来比喻神的道呢?因为在小小的一颗种子里面,充满了「生命力」。一旦落在好土裏,它便要开始强劲生长。神的道可能像种子般微不足道,看来毫不起眼,裏面却充满能力。随时都要破茧而出,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当神的道进入我们的心灵之後,人的生命就充满能力,足以面对人生所遭遇之一切挑战!这是神的能力,而不是人的知识所能习得的。

365天灵修之旅-第142天

经文: ​ 当下,耶稣的母亲和弟兄来,站在外边,打发人去叫他。有许多人在耶稣周围坐着,他们就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在外边找你。”耶稣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就四面观看那周围坐着的人,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 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马可福音 3:31-35 这是耶稣忙碌的一日裏所发生的一个小插曲。耶稣爱他的母亲和弟兄,这是不容置疑的。母亲和弟兄关心他,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看见他忙得连饭也顾不得吃 (21节。参昨日经文);另一种可能是担心耶稣与犹太人宗教领袖起衝突,而那些宗教领袖很有势力,所以他们要来劝耶稣回去,不要得罪宗教领袖们。 耶稣的回答:「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33节),乍听之下,让人觉得似乎极不敬重,且不礼貌,尤其是对自己的母亲。为什麽耶稣要这样回答呢?我们必须要注意耶稣说话的目的,因为祂的话并没有停在这裏,底下还有更重要的话。祂说:「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35节)。这个话非常重要!不是主耶稣不接待祂生身的母亲和肉身的兄弟,而是因为祂到地上来,固然有地上的亲属,但更重要的,是祂在父神面前受差遣的目的。祂不能让属地的关係,来阻挡祂在神面前所接受的差遣。 如果我们深入一点去思想耶稣的话,会发现耶稣再度坚定地表达祂的决心:祂要把所有的人,都带到「遵行神旨意」这一个光景裏。这是祂服事的内容 ,也是祂教导门徒祷告时所说:「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愿祢的国降临,愿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马太福音6:10) 的实践,因为祂的服事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整本圣经为我们描绘一幅神如何建立一个天上永世家庭的计划,神要这个家爱祂、荣耀祂、与祂永远掌权。当我们信靠耶稣基督,神便成为我们的天父,我们也成了他的儿女,其他的信徒就成为我们的弟兄姊妹,教会就成为我们属灵的家。神的家包括所有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信徒。成为神家庭的一员的邀请是普世性的,但是有一个条件:相信耶稣。你藉著第一次的出生,成为人的家庭的一员,却藉著第二次的出生(重生得救)成为神家中的一份子。 你属灵的家比你肉身的家更重要,因为那是永远的家。地上的家再好,却是短暂脆弱的,会因无可避免的死亡而破碎。但是我们属灵的家——和其他信徒的关係,却可存留到永恒,是比血缘关係更为坚固的契合。让我们铭记这奇妙的真理:你因著耶稣,成为神家裏的一个成员。神以你为荣!耶稣的话绝对不错:『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成为神家裏的一份子是至高无上的荣耀,非任何事物能够相比。每当你感到自己不被重视、不被爱,或缺乏安全感时,记得你属於神。(取材自『标竿人生』)

365天灵修之旅-第141天

经文: 耶稣进了一个屋子,众人又聚集,甚至他连饭也顾不得吃。耶稣的亲属听见,就出来要拉住他,因为他们说他癫狂了。从耶路撒冷下来的文士说:“他是被别西卜附着”;又说:“他是靠着鬼王赶鬼。”耶稣叫他们来,用比喻对他们说:“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若一国自相纷争,那国就站立不住;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若撒但自相攻打纷争,他就站立不住,必要灭亡。没有人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壮士,才可以抢夺他的家。我实在告诉你们,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凡亵渎圣灵的,却永不得赦免,乃要担当永远的罪。”这话是因为他们说:“他是被污鬼附着的。” 马可福音 3:20-30 马可福音这段经文是紧跟在耶稣选召十二个门徒之後发生的。在马可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不管耶稣在那裏,群众都带著病痛苦难聚集到祂的面前来。而耶稣也愿意牺牲自己,尽力帮助他们,甚至连饭也顾不得吃 (20节)。但耶稣的工作遭到了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的反对来自祂的亲属,他们觉得祂对工作投入得太过分了,虽然出自善意,但还是一种反对;另一方面的反对则来自祂的仇敌,而且充满了恶意。 马太和路加福音记载,在那屋子里,耶稣医治了一个被鬼附的人(马可未记录此事)之後,引起从耶路撒冷来的文士对祂的攻击,说祂是靠鬼王别西卜赶鬼的(22节)。别西卜是犹太人对撒但的别称。对这种诬蔑,耶稣首先作出反驳:若祂靠这别西卜赶鬼,就是撒但对抗撒但,把自己的目的挫败了。撒但的目的是藉污鬼支配人,并非要赶出污鬼叫人得自由。「没有人能进壮士家裏,抢夺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壮士,纔可以抢夺他的家」(27节)。这比喻中的壮士就是撒但,他的家就是这世界,他的家具是在撒但支配下的人。耶稣则是那捆绑撒但,抢夺他家的人。 耶稣接著宣告他们犯了「亵渎圣灵」的罪,因他们明明见證了神的大能,看见耶稣把鬼赶出,却说耶稣是靠鬼王赶鬼;耶稣也宣告了这种人将面对的结局:「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惟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惟独说话干犯圣灵的,今世来世总不得赦免。」(马太福音12:31-32;马可福音3:28-29) 这是我们从今天经文中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功课。首先,不要因为耶稣说干犯人子,还可得赦免;亵渎圣灵,就不得赦免,我们就以为圣灵的位格高过圣子耶稣的位格。这裏告诉我们的是,圣灵和耶稣在神救赎计划中有不同的工作。在救赎恩典中,圣父预备救恩,圣子成全救恩,圣灵实行救恩。圣灵是直接与罪人发生交通的位格,信与悔改都是神的恩典,如果不是圣灵感动,没有人能称耶稣基督为主(参哥林多前书12:3)。罪人还没有到基督面前的时候,是先受圣灵的感动。人若拒绝了圣灵,就没有办法到圣子耶稣的面前,没有透过圣子耶稣,也就不能到圣父的面前 (参约翰福音14:6)。所以一个亵渎圣灵的人就是一个拒绝圣灵施行赦罪之恩的人。如果他到死还抗拒、抵挡圣灵施行救恩,他的罪就不可能得赦免,他就保存了罪,并带到永恒裏去,这就是耶稣说的「今世来世总不得赦免」的意思。 换个角度来看,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28节)。对信主的人又是何等的宝贵,这真是一句美妙动听的话,是福音的一个大宣告!「一切的罪」包括了大罪、小罪、人觉得不能赦免的罪;「一切亵渎的话」,就是对不起神的话,是我们在还作罪人的时候说的。这些都可以赦免,没有一样罪是不能赦免的,没有一句亵渎神的话是不能赦免的。我们要为这样的恩典感谢讚美神,只要我们肯信耶稣,就没有一样罪能拦阻我们得救,因为这是主耶稣亲口说的。这是我们的安慰,也是我们得救恩的确据!

第27课: 蒙召为基督的门徒

所有神的儿女,都是被邀请为基督的门徒。基督在地上的日子,呼召了十二个门徒,塑造了他们的生命,给他们神圣的使命。原来是一群无名小卒也是无能的他们,从蒙主呼召的那时刻开始,成为改变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人物。今日,基督仍然呼召我们,使我们成为他手中有用的器皿。我们主耶稣基督,祂呼召门徒,设立使徒,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这是祂来到地上的目的. 一. 什么是使徒、门徒、圣徒、信徒和基督徒? 使徒:隘义:圣经上提到的使徒就是耶稣所选召的十二个人,加上保罗和马提亚,使徒是见过耶稣复活,为耶稣复活做见证的人。广义:担负起大使命的有使命感的基督徒;或指接受差遣的人. 门徒:福音书中常用的称呼,就是跟从耶稣的人。门徒就是学生、跟随者、学徒的意思。是常与主耶稣亲近,在思想,言语,行为上学习并效仿主的榜样,遵守主的吩咐,完成主的托付的人。 基督徒:到了使徒行传,门徒的生活见证在社会中产生极大的震撼,人就叫门徒作「小基督」或「像基督」,这就是基督徒的意思,基督徒就是小基督或像基督的意思。 使11:25 ⋯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 圣徒:保罗在书信中称信徒或门徒为圣徒。圣徒即成圣之徒。但保罗所指的不是生活的成圣,而是地位的成圣。在我们得救的那一霎那,我们的地位是在基督里,我们就是圣徒。 信徒:就是信的人,信其他宗教的人也是信徒,对我们来说,信耶稣的人就是信徒。 二. 神所托付的大使命 太28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三. 拥有普世胸怀的门徒 使1:8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要将基督复活之后所留下的大使命当作“终身的异象” 拥有普世胸怀,超越地域、民族,文化,种族⋯(a景教唐朝时期已从叙利亚传至伊朗和也门,然后传到,蒙古,西藏,中国⋯ b

Continue reading第27课: 蒙召为基督的门徒

第28课:成为为基督的门徒

大使命: 太28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主耶稣基督将最完美“门徒训练”的典范留给了教会 <马太福音> 拣选 <4:19> (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 福音 <5-7章> (天国宪章) 现场 <8-9章>。(医病,赶鬼⋯) 实习和训练 <10-13章> (差遣使徒) 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趕逐污鬼,並醫治各樣的病症。 這十二使徒的名:頭一個叫西門、又稱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多馬和稅吏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奮銳黨的西門,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隨走隨傳,說天國近了!醫治病人,叫死人復活,叫長大痲瘋的潔淨,把鬼趕出去。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 确认 <14-17章,16:13-24>。 耶穌說: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權柄:原文是門),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Continue reading第28课:成为为基督的门徒

365天灵修之旅-第140天

经文: 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和他吃饭;耶稣就到法利赛人家里去坐席。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就拿着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耶稣对他说:“西门!我有句话要对你说。”西门说:“夫子,请说。”耶稣说:“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西门回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稣说:“你断的不错。”于是转过来向着那女人,便对西门说:“你看见这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你没有与我亲嘴;但这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地用嘴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但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脚。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于是对那女人说:“你的罪赦免了。”同席的人心里说:“这是什么人,竟赦免人的罪呢?”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回去吧!” 路加福音 7:36-50 今天的经文裏,一个法利赛人西门请耶稣到家裏吃饭,这个邀请并不是诚心诚意,而是另有诡诈的。因为不久後耶稣就指出,祂进入西门家时,西门忽略了一个作为犹太主人应有的礼貌。在犹太人的家庭,当客人到达时,第一件当作的事就是拿出水来给客人洗脚,并且互吻脸颊以示欢迎和尊敬,然後拿出油来抹在客人头上。这叁件事是当时犹太主人最基本的待客之道,但是西门却一件也没有做到 (44-46节)。因此这是一个没有诚意的邀请。那麽他为何要请耶稣去他家呢?只有一个答案:这个邀请是出於敌意,他想要观察耶稣,看看能不能抓到一些把柄。 他的确找到了把柄——是一个有罪的女人送上来的。这女人来了,因为她「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裏坐席」(37节)。 她清楚知道那裏的人会以怎样鄙视的眼光看她,但她不顾一切,对众人的眼光都视若无睹。她就是要到耶稣的面前。她到耶稣脚前哭泣,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她就用自己的头髮擦乾,又用嘴连连亲祂的脚,然後她打破盛香膏的玉瓶,把香膏抹上 (38节)。作为犹太妇女,披散头髮是极度失礼的举止。结婚的日子,女孩子会束上髮,自此以後,她不会再以散髮示人。现在这妇人在众人面前弄散长髮,正表示她心中除了耶稣以外,再没有别人。 正如今日许多人的光景一样,西门首先定罪那个女人。西门认为在当时那个屋子当中,只有那女人是罪人,他自己不是。这正是一个典型『自以为义』的心态。耶稣当然明白西门的心意,因此讲了一个债主和两个债户的故事 (41-42节),一个欠五十两,一个欠五两。因两个人都无力偿还,债主便免了他们的债。耶稣问西门,那一个欠债者会爱债主更多?西门的答案是正确的:「是那多得恩免的人」(43节)。西门这句话就定了自己的罪,因为他自觉一无所缺,故此心中毫无对主的爱,亦因此得不著赦免。反倒是他眼中的罪人,却对主有如此的渴慕,因此她得蒙赦免。 这有罪的女人并没有说甚麽话,只在主的脚前作了叁件事,但是主却称讚她的「爱多」,这让我们知道,爱主的实际行动,比说千万句爱主的话,更能摸著主的心。 要小心解读下面这句话:「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47节)。不要以为爱多的就多得赦罪,爱少的就少得赦罪。主的意思是说,因为她的爱多,所以就證明她得的赦罪多;至於那爱少的,就證明他得的赦罪少。爱的多寡,不是我们蒙赦罪多寡的「原因」,而是我们蒙赦罪多寡的「结果」表现。「你的罪赦免了…你的信救了你…」(48,50节),主耶稣的意思是说『你的罪已经赦免了』(『赦免了』的原文是过去完成式)。这有罪的女人,因著她对主的信心,从她挨著主的脚哭的时候,就已经蒙主赦免了。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人愈是感到罪多,他反而会愈发良善 (参提摩太前书1:15);自觉无罪反而是自定己罪。只要我们有那麽一丝丝的自觉不足,便可以打开神的恕宥之门,因为神就是爱。

365天灵修之旅-第139天

经文: 众百姓和税吏既受过约翰的洗,听见这话,就以 神为义;但法利赛人和律法师没有受过约翰的洗,竟为自己废弃了 神 的旨意。主又说:“这样,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的人呢?他们好像什么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施洗的约翰来,不吃饼,不喝酒,你们说他是被鬼附着的。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 路加福音 7:29-35 在今天的经文中,主耶稣要指出那世代的无知与乖谬。这番话虽然是对门徒讲,不过明显地耶稣是在责备当时的犹太人及宗教领袖对祂及施洗约翰的态度。法利赛人和律法师们「为自己废弃了神的旨意」(30节),意即拒绝了神为人所豫备的救赎方法;他们拒绝接受约翰的洗礼,即表示他们拒绝神对施洗约翰的託付 (参路加福音3:2-6),所以是弃绝了神的旨意。 耶稣用比喻来说明当时的世代,好似一群孩童聚在街上玩。当时孩子在市集玩是很普遍的,耶稣孩童时代也很可能在街市与其他孩子玩过类似的遊戏。有孩子叫其他人一起玩结婚遊戏,因为吹笛跳舞都是犹太人结婚时普遍会做的事,但没人理他;既然不喜欢结婚遊戏,於是他再建议不如玩死人出殡遊戏,因为举哀时捶胸痛哭也是普遍的事,不过同样无人理会 (32节)。耶稣举这两个遊戏来比喻这是一个麻木不仁、没有反应的世代——人们没有敬畏神的心,不揣摩神的心意,只是凭外表去观察事物,自以为是,结果是对属灵的事一窍不通。 耶稣用这比喻为例,一方面这是当时的孩子常玩的遊戏,另一方面祂也确实有感而发:「施洗的约翰来,不吃饼,不喝酒,你们说他是被鬼附著的。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33-34节)。施洗约翰过著极度刻苦的生活 (参马太福音3:4;路加福音1:13-15),他严厉指斥人的罪恶,故耶稣以出殡遊戏来比喻他的信息;而耶稣满有怜悯温柔,引导人明白天国的真理,所以用结婚遊戏来比喻祂的工作。但问题是,这两个宣告天国信息的方式,当代的人都不愿接受。他们只看到一个不吃不喝,一个又吃又喝的外在表象,却看不见其中蕴含的属灵意义。这些人只看见表面,没有看到里面,停留在眼见里,却没有在信心中看到属灵的事物,因此他们所能作的只是批评和挑剔。 今天面对福音的真理,不少人像这小孩般难缠,一下这不合胃口,一下那又看不惯。像当日的法利赛人一样,这样的人结果自绝於神的恩典,终日在生命的重担下挣扎,却永无法靠著自己突破困局,因为他们不愿接受主耶稣的拯救。 耶稣对批评祂的人作出这样的总结:「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35节)。意思是说:你们儘管刚硬偏执,但有智慧的人能明辨抉择,选那明智之路。面对基督的真理,若站在一边冷眼旁观,抽离批判,不会为你带来什麽改变,你的人生依然乏味。来就真光,打开心门,接受耶稣基督作你的个人救主,摆脱罪中的生活,必能发现你可以活得不再一样!愿你也作个智者,有聪明的选择。

365天灵修之旅-第138天

经文: 约翰的门徒把这些事都告诉约翰。他便叫了两个门徒来,打发他们到主那里去,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那两个人来到耶稣那里,说:“施洗的约翰打发我们来问你:‘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正当那时候,耶稣治好了许多有疾病的,受灾患的,被恶鬼附着的,又开恩叫好些瞎子能看见。耶稣回答说:“你们去,把所看见所听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风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约翰所差来的人既走了,耶稣就对众人讲论约翰说:“你们从前出去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那穿华丽衣服、宴乐度日的人是在王宫里。你们出去,究竟是要看什么?要看先知吗?我告诉你们,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经上记着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我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然而 神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路加福音 7:18-28 耶稣在北方加利利行的神蹟 (使拿因寡妇儿子复活),盛名远播,传遍了南方犹太地和周围地方 (17节)。施洗约翰正在狱中,他也听见了关於耶稣的事蹟。记得在前些日子的灵修中,我们看到那位作耶稣开路先锋的施洗约翰,不单看出耶稣是除去世人罪孽的「神的羔羊」,他还见證耶稣是「神的儿子」(约翰福音1:29-34)。他为耶稣作完见證之後,自己就退下,「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翰福音3:30),正是他的写照。不久,希律王安提帕借著到罗马去探视他兄弟的机会,勾引他兄弟之妻希罗底。回家後他就与妻子离异,和希罗底结为夫妇。约翰为此公开严厉的责备希律。希律恼羞成怒,就把约翰给下在监裏 (参马太福音14:3-5; 马可福音6:17-18; 路加福音3:19-20)。约翰被收在监牢大概是几个月至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因著耶稣所做的神蹟奇事和祂带有权柄的教导,祂的名声已经传遍巴勒斯坦全地。 此时,施洗约翰在狱中信心软弱了,他开始怀疑了——是什麽原因?是因为他被关在监狱受苦,以致如此吗?圣经没有明说,可能他原本以为耶稣要立刻施行拯救和审判 (路加福音3:16),可是耶稣既没有用圣灵与火施洗,也没有施行审判,只在不断教训和行神蹟。他也许在想,若耶稣真是弥赛亚,为甚麽还允许他长久留在监狱里呢?因此他开始怀疑:也许耶稣只是另一位先知而已,於是就派了两个门徒去向耶稣求證 (18-20节)。 耶稣的回答很简短:「你们去把所看见所听见的事告诉约翰……」(22节)。主耶稣用「神的权柄彰显」的事实去答覆施洗约翰的疑惑,重新恢复他对主的认识。「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23节),这是警戒施洗约翰和周围的人说的。耶稣所作的可能不是我们期望的,但不要因此而对耶稣失去信心。只要我们信祂是神的羔羊,是神的儿子,对祂坚信不疑,我们就有福了。耶稣的话不但对当日的人说,也是对我们说的:我们是不是也像施洗约翰一样,要耶稣给我们无可置疑的證据呢? 施洗约翰的门徒离开後,主耶稣就对门徒称讚约翰。耶稣没有因为约翰的一时软弱而轻看他,还是一样的重视他。神对一切接受祂权柄的人,都是一样地重视的。为什麽耶稣不直接对约翰所差来的门徒称讚约翰,好让那时信心软弱的约翰可以立即得安慰呢?因为耶稣要约翰在苦难中单单看著祂,并思想祂的作为(22节),称讚也许可以带来短暂的安慰,但真正能帮助人的,惟有耶稣自己和祂的话语。这也是给那些仍在苦难中人的指引。 耶稣怎麽称讚约翰呢?祂说:「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28节上)。这是耶稣在施洗约翰的成绩册上所下的评语。这裏所谓的大小,并不是指地位或职事的大小高低,而是以人和耶稣基督的关係远近为根据。凡妇人所生的,如亚伯拉罕、摩西、以利亚等旧约时代伟人,他们不过是『从远处望见』基督 (希伯来书11:13),而施洗约翰则是「亲眼」看见基督,故他比他们都大。   “凡从妇人生的”是按肉身而论,在“天国裏的”是按从神生的而论。妇人生与天国裏显然是两种生命的比较。按肉身的犹太人来说,最大的福分是能亲自看见基督,但那只是肉身的犹太人的看法,许多曾亲眼看见基督的人还是灭亡了。但若按从神生而在天国裏来说,从神生的任何一个最小的,都比在肉身中的任何人以为大的福分更大了。因从神生而在天国裏的,将必永远与神同在.我们虽小,却有耶稣基督住在我们裏面 (约翰福音14:20),而施洗约翰只在身外认识基督;再者,新约裏面再小的信徒,也是教会的一份子,也就是基督新妇的一部分 (参以弗所书5:25-27,32),而施洗约翰不过是新郎的朋友而已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3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