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灵修之旅-第98天

经文: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马太福音 9: 9-13 这事以后,耶稣出去,看见一个税吏,名叫利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撇下所有的,起来,跟从了耶稣。利未在自己家里为耶稣大摆筵席,有许多税吏和别人与他们一同坐席。法利赛人和文士就向耶稣的门徒发怨言说:“你们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稣对他们说:“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路5:27-32 耶稣又出到海边去,众人都就了他来,他便教训他们。耶稣经过的时候,看见亚勒腓的儿子利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耶稣在利未家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与耶稣并门徒一同坐席;因为这样的人多,他们也跟随耶稣。法利赛人中的文士看见耶稣和罪人并税吏一同吃饭,就对他门徒说:“他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吗?”耶稣听见,就对他们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可2:13-17 这是耶稣呼召另一个门徒——马太(利未),及其所带出的真理。 马太是个「税吏」,而税吏可说是当时犹太人最憎恶的一种人。因为那时候,犹太人被罗马人统治,罗马人采用一种「以犹治犹」的方法:就是用犹太人去管理犹太人。他们用包税制,以一个地区为範围,作税吏的有权利去收税,税额多少由税吏决定,收到的税额只要交出固定金额给罗马人即可,剩下的全归税吏自己。比如说,假设罗马政府规定要缴交一百万的税款,那麽如果税吏能征收到叁百万,他只需缴一百万给罗马政府,二百万则归他自己。所以税吏尽量榨取税金,把规定所收的馀额,全部放进私囊。这工作是个大肥缺,但却是犹太人最痛恨的,因为他们认为税吏是帮著罗马人欺负自己的同胞,因此把他们视为犹奸、卖国贼。  耶稣为什麽会呼召一个众人鄙视的税吏马太做祂的门徒?从祂对法利赛人所说的话可以略窥一二:「康健的人用不著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12-13节)。主耶稣到世上来的目的,就是要把迷失的神的儿女寻回,祂服事人,为要使人与神恢复交通。耶稣呼召税吏马太,也和税吏罪人一同吃喝,主这样的接近罪人,乃是为了帮助他们恢复与神的关係。 这里有个词「看见」,看见乃是定晴的看、仔细的看,是带著透视的眼睛看。所以这里圣经说看见一个税吏,乃是主耶稣看到一个税吏的心坎里去。“看见”令马太完全地转变过来。那一看,就把整个世界改变了。那一看,就叫他撇下所有的来跟随我们的主。 当主耶稣用锐利的眼光定睛看马太的时候,大概是马太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个罪人。在十二个门徒里面,只有马太一开始就披著罪人的标誌。 马太写马太福音的时候,他已经是使徒;讲到使徒怎样蒙呼召的时候,他多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自己,是马可、路加都没有用的。只有马太自己说:税吏马太。马太永远不会忘记,他是一个罪人,然而蒙了主的恩典。 而回应耶稣的呼召,马太的悔改归正是立即可见的,路加记载他「撇下所有的,『起来,跟从了耶稣』」(路加福音5:28),在所有门徒当中,马太是牺牲最大的,因为做税吏是一份非常优厚的职业,并且别的门徒可以重操旧业,他却绝无机会复职。这样的悔改之心是神所看重的。 但是那些法利赛人和文士却不这麽认为,他们以为活在宗教的仪文和传统中十分了不起,只知道用律法的消极意义去定人的罪,却不瞭解律法的积极意义是使人归向神。因此耶稣对这些熟悉圣经的人,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13节)。耶稣的回答对历世历代的自以为义的人是当头一棒!

365天灵修之旅-第97天

经文: 有一天,耶稣教训人,有法利赛人和教法师在旁边坐着;他们是从加利利各乡村和犹太并耶路撒冷来的。主的能力与耶稣同在,使他能医治病人。有人用褥子抬着一个瘫子,要抬进去放在耶稣面前,却因人多,寻不出法子抬进去,就上了房顶,从瓦间把他连褥子缒到当中,正在耶稣面前。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文士和法利赛人就议论说:“这说僭妄话的是谁?除了 神以外,谁能赦罪呢?”耶稣知道他们所议论的,就说:“你们心里议论的是什么呢?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哪一样容易呢?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我吩咐你,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当众人面前立刻起来,拿着他所躺卧的褥子回家去,归荣耀与 神。众人都惊奇,也归荣耀与 神,并且满心惧怕,说:“我们今日看见非常的事了。” 路加福音 5:17-26 路加福音从5:17起到6:11止,连续用五个故事,描写耶稣和犹太人宗教领袖发生很大的衝突。从那时起,宗教领袖们敌对的态度和行动就开始显露出来了。这是第一件这样的事,仍发生在迦百农。 由於耶稣的名声已四处传扬,所以各地(包括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宗教领袖也上门来查个究竟。当天,有人拆了众人聚会的房顶,把一个瘫子缒下来到耶稣面前。看见他们不计任何艰辛,把瘫子带来求医治的信心,耶稣就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20节)。这句话引起了宗教领袖们的反感, 他们不愿承认耶稣是神,就只好指称耶稣说僭妄的话 (21节)。 主耶稣进而證明给他们看,祂已真正赦免了那人的罪。祂问他们:「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哪一样容易呢?(23节)」这句话的妙处是:若用嘴巴说说「你的罪赦了」很容易,因为没有方法可證明罪真的蒙赦免了;但如果说「你起来行走」,则是需要权柄能力的,必须真的叫病人起来行走,让人看得见。 其实,无论是「叫瘫子起来行走」或是「赦免人的罪」,都只有神才能做得到。法利赛人「看不见」那人的罪已蒙赦免,因此他们不会相信;但耶稣施行一个他们能够「看得见」的神蹟,證明祂有权柄能力做那「看不见」的——赦免那人的罪,也叫宗教领袖们哑口无言。 请注意,主耶稣做事的次序是:(1)「看见他们的信心」(20节)。(2)「你的罪赦了」(20节)。(3)「拿你的褥子回家(治病)」(24节)。 这个次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主耶稣所行的其他神蹟里也可以看到。这与一般人向主耶稣所要求的次序刚好相反。藉著这个神蹟,耶稣让我们看见「赦免」及「医治」的关係:赦免在先、医治在後,医治之前先有赦免,赦免重於医治也先於医治。 肉体得医治固然值得欣喜,但若灵魂得不著赦免,则仍然没有解决问题。治病赶鬼是医治肉体,但不如人的罪得赦免重要。耶稣一再用不同的方式叫人知道,祂不是单为解除人肉体的痛苦,而是为恢复人与神的交通到地上来的。「罪」是人类患难痛苦的主因,若不解决罪的问题,人的痛苦不会停止。当日的人不瞭解这个真理,今天的许多人也还是不瞭解。

365天灵修之旅-第96天

经文: 有一个长大麻风的来求耶稣,向他跪下,说:“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动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麻风即时离开他,他就洁净了。耶稣严严地嘱咐他,就打发他走,对他说:“你要谨慎,什么话都不可告诉人,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又因为你洁净了,献上摩西所吩咐的礼物,对众人作证据。”那人出去,倒说许多的话,把这件事传扬开了,叫耶稣以后不得再明明地进城,只好在外边旷野地方。人从各处都就了他来。 马可福音 1:40-45 耶稣下了山,有许多人跟着他。有一个长大麻风的来拜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他的大麻风立刻就洁净了。耶稣对他说:“你切不可告诉人,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献上摩西所吩咐的礼物,对众人作证据。” 太8:1-4 有一回,耶稣在一个城里,有人满身长了大麻风,看见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麻风立刻就离了他的身。耶稣嘱咐他:“你切不可告诉人,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又要为你得了洁净,照摩西所吩咐的献上礼物,对众人作证据。”但耶稣的名声越发传扬出去。有极多的人聚集来听道,也指望医治他们的病。耶稣却退到旷野去祷告。 路5:12-16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这是耶稣医治一个麻疯病人的故事。旧约圣经用了整整两章 (利未记第十叁和十四章,共116节) 讲述关於传染性麻疯病的条例。麻疯病在当时是不治之症,以犹太人的律法而言,是属於不洁凈的。长了痲疯的人,会丧失皮肤的感觉。若未经及时而适当的治疗,往往造成面容残缺、手足畸型、甚至残障,故易引起大众的恐惧与排斥。病人往往受到不人道对待,被遗弃在荒野中任其自生自灭。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痲疯病传染性并不算很高,但因为人们对其认识不深,心裏存著畏惧的阴影,所以对痲疯病十分害怕。今天经文中,我们看到这个麻疯病人,他深知自己的光景,热切盼望得著洁净,而且相信耶稣有能力医治他,因此极其谦卑地,跪下恳求耶稣洁净他(40节)。 让我们特别注意主耶稣的反应:「耶稣动了慈心,就『伸手摸他』」(41节)。长了大痲疯的人并未要求主与他有任何身体的接触。他只知道主有医治的权柄。但主耶稣却『伸手摸他』!一个敬虔的犹太人看到这幕景象,他们的诧异甚至会变为惊吓过度:怎麽有人敢摸麻疯病人!?但事实正如他们眼中所见,耶稣甘心遭受玷污,以致那个污秽的大痲疯病人可以得著洁净。 这是非常感人的画面,全是因著主耶稣对我们的爱,「祂动了慈心」,因而一个全然洁净的人伸出手来去摸一个不洁净的人。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带来了重大的意义,就是主耶稣愿意降卑,来到罪人当中,以祂温柔的手,与他们接触,使不洁凈的人成为洁凈。要留意的是:主耶稣伸手摸这长了大痲疯的人,是祂主动的行为,不是病人的要求。从来没有人像主耶稣一样主动伸手摸痲疯病人。这样的接触,不单在肉身上有医治的作用,在心灵上也有医治的疗效。长了痲疯的人是被违弃的一群,与人隔绝。也与爱隔绝。不论长大痲疯的人是否知道耶稣是基督,耶稣的行动让他感受到被爱和被接纳。一个与他素不相识的人,竟然愿意主动伸出手来触摸他! 一一一一 耶稣不但医治人的肉体,更医治人心灵的创伤。祂以「爱」与「接纳」,令失丧的人重新振作,重拾自信,叫黑暗裏的人见阳光,为伤心绝望之人带来信心与盼望。

365天灵修之旅-第95天

经文: 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西门和同伴追了他去,遇见了就对他说:“众人都找你。”耶稣对他们说:“我们可以往别处去,到邻近的乡村,我也好在那里传道,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于是在加利利全地,进了会堂,传道,赶鬼。 马可福音 1:35-39 天亮的时候,耶稣出来,走到旷野地方。众人去找他,到了他那里,要留住他,不要他离开他们。但耶稣对他们说:“我也必须在别城传 神国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为此。”于是耶稣在加利利的各会堂传道。 路4:42-44 安息日可能是别人寻求安息与松弛的时间,但耶稣却是忙碌地服事。经过了忙碌的一天之後,隔日早晨天尚未亮,耶稣就来到旷野,在一个没有群众的地方,为要安静祷告,与神单独会面。无可否认的是,在一片喧嚣繁忙的传道医病赶鬼声中,耶稣也需要安静,以寻求神的旨意重新得力,走前面的道路。耶稣以这个方式来开始祂的一天,时间是那麽早,这给门徒们留下了持久的印象。耶稣清楚知道,在未出外应付人的问题之前,先要和神交谈。 耶稣在大受欢迎後,居然退到旷野,这是令人无法想像的举动。西门与其他人似乎对祂这种作法大惑不解(37节)。耶稣的医病工作正在当地引起极大的兴趣,众人都要留住祂时(路加福音4:41),祂却认为这正是离开,去到别的村莊传道的时候(38节)。过去几天我们所读的,耶稣在迦百农事工的这段经文中,即便有很大一段篇幅是描述耶稣所行的神蹟,而非耶稣的传道,但福音书的焦点却实在是神国的宣扬。耶稣行神蹟是出於他对世人的怜悯,而不是他服事的重心。 马可特别记这些事,藉以说明主耶稣作僕人的身分。祂不愿受人拥护作领袖,不愿满足人的好奇和爱热闹的心理,因为祂在地上有一个专一的目的,就是『传道』,祂原『是为这事出来的』。主耶稣不是为了满足人肉身的需要而作工,而是根据神的心意来服事人,要把人带回神永远的计划中。众人要留住耶稣,要以祂的权柄和能力去解决并供应他们肉身的需要。但是耶稣所留意的,不是他们肉身的需要,而是神差遣祂的目的,祂仍然是以神的心意为大前题。在祂的心中,人归向神比甚麽事情都重要!

365天灵修之旅-第94天

经文: 可1:32-34: 天晚日落的时候,有人带着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来到耶稣跟前。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门前。耶稣治好了许多害各样病的人,又赶出许多鬼,不许鬼说话,因为鬼认识他。 马可福音 1:32-34 到了晚上,有人带着许多被鬼附的来到耶稣跟前,他只用一句话就把鬼都赶出去,并且治好了一切有病的人。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他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 太8:16-17 日落的时候,凡有病人的,不论害什么病,都带到耶稣那里。耶稣按手在他们各人身上,医好他们。又有鬼从好些人身上出来,喊着说:“你是 神的儿子。”耶稣斥责他们,不许他们说话,因为他们知道他是基督。 路4:40-41 安息日的晚上,马可记载了耶稣当天行程的第四件事,「天晚日落的时候,有人带著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来到耶稣跟前。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门前」(32-33节)。为什麽是天晚日落的时候?因为安息日结束了, 七日的第一日开始,犹太人可以正常走路作事了,所以那些人都来找耶稣寻求医治。我们看见耶稣「来者不拒」,对众人没有提出任何条件,祂只看到他们的需要,凡是来寻求祂的,祂都医治。 在耶稣那时代,病痛以及污鬼的附身,都常被认为是与撒但的工作,以及「罪」所带来的刑罚有直接的关係(参路加福音13:10-17; 约翰福音9:1-2),因此,耶稣施行医病赶鬼的神蹟,可以说是对撒但以及罪恶权势的一种直接和有效的挑战。马太说祂「只用一句话」就把鬼都赶出去(马太福音8:16);路加说祂「斥责他们(鬼)」(路加福音4:41),「斥责」这字眼,我们已在过去两天多次看见,在在表明耶稣话语的「权柄」,超乎一切自然非自然物之上。 马太又为耶稣的这一天加上了一段註解:「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祂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马太福音8:17) 这是引自以赛亚书53:4:「祂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 「忧患」在希伯来文的原意便是「疾病」。 这段註解明白的告诉我们:主耶稣医病赶鬼的事蹟,是应验先知的预言,就像一个记号,引领人认识神的儿子耶稣基督。 到目前为止,犹太人还没有认出耶稣的真正身分,但鬼魔都知道,也都喊著说耶稣是「神的儿子」、「神的圣者」。然而,耶稣却叫牠们不要作声,不许牠们说话,原因是: 第一、现在还不是显露祂的身份的时候。耶稣的一生,完全遵照神的旨意而行 (参约翰福音12:49;14:10),祂要等候神亲自所作的启示,神定规的时候到了,祂才要张显自己的身份。 第二、耶稣拒绝接受鬼魔为祂所作的见證,因所有这类的见證皆非出於自愿,不是真信仰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94天

从耶稣拣选使徒看基督信仰

太十1-4;可叁13-19;路六12-16 导论: 在圣经中有两张最受人注目的名单,一是旧约的十二支派名单(创四十九),一是新约的十二使徒名单。对我们基督徒来说,十二使徒名单无疑比十二支派名单重要得多。从叁个符类福音书(马太、马可、路加)及使徒行传都记载了这一名单来看,这一名单在整个新约中真有重大的意义。 这名单是耶稣亲自拟具的;不是随意拟具的,而是在深思熟虑之後编定的。路加福音告诉我们,这是耶稣在经过「整夜祷告」之後所作的决定(路六12)。请注意,在整本圣经中,只有这一次提到耶稣整夜祷告。为甚麽耶稣要如此慎重其事地挑选门徒呢?为甚麽这张名单是如此难以决定呢?为甚麽这十二个名字是如此重要呢?我们在圣经中找不到明确的答案。但我们不妨根据合理的想像提出叁个原因。 第一 这张名单裏的十二个人负有极其重大的使命。当时已有不少的人相信耶稣,跟随耶稣,但耶稣只拣选了其中十二个,赋予他们特别的广传福音的使命。祂称他们为使徒,意思是受差遣的人。这项使命是史无前例的,是极其重大的,因此祂不能不慎重选择,看谁最能胜任,谁最能负起使命。 第二 这张名单必须完全符合上帝的旨意。这十二个人中有耶稣特别喜爱的人,例如彼得、雅各、约翰;但也有祂完全不愿接受的人,例如犹大。然而,由於耶稣知道这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整个救恩的一部分,祂不能不接受,因此,祂需要长时间祷告。最後祂顺服了,祂终於能像在客西马尼园那夜一样对上帝说:「只要成就你的意思,不要成就我的意思。」(路二十二39-42) 第三 这张名单必须能反映基督教的精神,能表现基督教的特性,因为就历史的观点来说,这十二个人可算是基督教会的创始人。正如有人说,十二使徒的设立就是基督教会的开幕礼。因此,如何选择这十二个人,确是一件煞费心思的事。 正论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了解这份名单包含的属灵意义,但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从其中找出基督教的一些特点出来。 一. 基督教是一个平民的宗教 由於圣经的记载非常简略,我们无法清楚知道这十二个人的背景。除了四个是渔夫,一个是税吏,和一个是搞政治活动的所谓活动分子外,对其他几个的社会背景可谓一无所知。但有一件事我们知道:这十二人中没有一个可称为学者名流,更没有一个是大官贵人。他们只是一群小市民,一群草根阶层的人。 为甚麽主不特别拣选那些有学问、地位、钱财和权势的人?是主对那些人有偏见麽?是那些人中没有善良的人麽?是主不喜爱那些人麽?都不是,而是要叫世界知道,没有人能凭著学问、地位、金钱或权势来作祂的门徒,因为基督教是一个平民的宗教。 这种平民的特性在耶稣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表现无遗。祂虽贵为上帝的儿子,却没有降生在帝王的宫殿裹,而是在马棚中;祂没有在富贵人家中成长,而是在木匠家禀;祂很少周旋在有钱有势的人裏面,却经常与税吏及罪人往来。 基督教是为全人类设立的,不是为少数特殊阶层的人设立的。圣经告诉我们,那最先听见福音信息的是一群牧羊人,一些一无所有的平民;那最先被拣选作使徒的也是一群平民,十二个一无所长的小市民。基督教是一个平民的宗教,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 二. 基督教是一个家庭的宗教

Continue reading从耶稣拣选使徒看基督信仰

365天灵修之旅-第93天

经文: 他们一出会堂,就同着雅各、约翰,进了西门和安得烈的家。西门的岳母正害热病躺着,就有人告诉耶稣。耶稣进前拉着她的手,扶她起来,热就退了,她就服侍他们. 马可福音 1:29-31 一一一一一 太8:14-15: 耶稣到了彼得家里,见彼得的岳母害热病躺着。耶稣把她的手一摸,热就退了;她就起来服侍耶稣. 路4:38-39: 耶稣出了会堂,进了西门的家。西门的岳母害热病甚重,有人为她求耶稣。耶稣站在她旁边,斥责那热病,热就退了。 一一一一一 马可记载耶稣到了迦百农的第一个安息日所作的第叁件事,是进到西门(彼得)和安得烈的家,西门的岳母正害热病,有人为她求耶稣,耶稣就进前拉著她的手,扶她起来,热就退了。这是在门徒的家中,不是公开场合,耶稣不需要有观众,才肯施展祂的能力。祂可以在会堂,也可以在一间小屋子裏,随时準备替人医治;对接受祂的帮助的人来说,祂从来不会感觉厌倦的。祂总是先替人的需要著想,然後才想及自己的需要和休息。 一一一一 路加福音对这件事的观察较其他福音书细微,因路加是个医生。他说西门的岳母「害热病甚重」(路加福音4:38),可见她患的热病不是一般的热病,可能有生命危险;路加说有人为她『求』耶稣;他又特别提到耶稣作了一件其他医生所无法作的事:「『斥责』那热病」(路加福音4:39),神的话就是能力,这又是一个耶稣话语「权柄」的表明. 。「斥责」原文有责备、禁止的意思,早上祂责备污鬼(参昨日灵修),现在祂斥责热病。此外,耶稣的医治总是完全的,一般人高烧退了之後,不可能马上恢复正常;但西门的岳母得了完全的医治 ,并且能够「『立刻』起来服事他们」(路加福音4:39)。 一一一一一一一 这件事平平无奇,对比其他神蹟,并不见有何奇特之处,为什麽圣灵却感动叁本福音书的作者不约而同都记下这件事呢?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属灵原则」,当福音书记载主耶稣行神蹟医病赶鬼时,著眼处往往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事情背後的教导或含意。就以医治彼得的岳母和被鬼附者这一段为例,是强调主的工作「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他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马太福音8:17)。 耶稣行神蹟是出於他对世人的怜悯,而不是祂服事的重心。耶稣服事的目的是在福音的宣扬,是要让神的救恩成就於世上,而不仅仅在於医病、赶鬼。因为耶稣所医治的,不仅是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

365天灵修之旅-第92天

经文: 可1:21-28 到了迦百农,耶稣就在安息日进了会堂教训人。众人很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文士。在会堂里,有一个人被污鬼附着。他喊叫说:“拿撒勒人耶稣,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你来灭我们吗?我知道你是谁,乃是 神的圣者。”耶稣责备他说:“不要作声!从这人身上出来吧。”污鬼叫那人抽了一阵风,大声喊叫,就出来了。众人都惊讶,以致彼此对问说:“这是什么事?是个新道理啊!他用权柄吩咐污鬼,连污鬼也听从了他。”耶稣的名声就传遍了加利利的四方。 耶稣下到迦百农,就是加利利的一座城,在安息日教训众人。他们很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的话里有权柄。在会堂里有一个人,被污鬼的精气附着,大声喊叫说:“唉!拿撒勒的耶稣,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你来灭我们吗?我知道你是谁,乃是 神的圣者。”耶稣责备他说:“不要作声,从这人身上出来吧!”鬼把那人摔倒在众人中间,就出来了,却也没有害他。众人都惊讶,彼此对问说:“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他用权柄能力吩咐污鬼,污鬼就出来。”于是耶稣的名声传遍了周围地方。 路4:31 一37 一一一一一一一 迦百农是耶稣在加利利地方(巴勒斯坦地北部)事工的根据地,耶稣且住在那裏(马太福音4:13)。迦百农位於加利利海西北,通往今大马士革的商路上,该市繁荣富庶,却也堕落充满罪恶,因为迦百农也是罗马军队重地,许多罗马军队在这裏驻扎,来自罗马各地的异教风俗随处可见。因此,此地正是耶稣传道,以神国的福音挑战犹太人和外族人的好地方。 耶稣在前往迦百农城的路上,经过加利利海边,呼召了四个门徒(西门、安得烈、约翰和雅各)来跟随自己。主呼召了门徒以後,立刻马不停蹄地工作。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要看马可福音记载的关於耶稣在迦百农的第一个安息日,从早晨、中午,晚上直到隔日早晨所作的事(马可福音1:21-35)。 头一个记载,就是耶稣於安息日的早晨到会堂去,用话语来教导人,祂的教导是带著「权柄」的 (22节)。犹太文士在教导中,经常引用拉比的话,使自己的话更具权威,然而耶稣不必这样做,因为祂自己是神,是最高的权威。因此凡听见的人都「希奇他的教训」(22节),他们觉得在祂的话语中遇见了神。   接著,他们的崇拜突然受到了一个被污鬼所附的人的搅扰。一个被鬼附之人竟然能够在会堂裏崇拜,却没有任何不协调的感觉,直到他遇见了耶稣,而且他最初显然根本不愿意从他的痛苦中得著释放 (26节),这实在是对迦百农的属灵情境一个特异的诠释。在犹太人尚未了解耶稣的身分时,从污鬼的口中,已把祂的真实身份「神的圣者」(24节) 宣示了出来。耶稣的话大有能力,只用一句话,便将污鬼赶出 (25节)。这又是另一个「权柄」(27节) 的显明。这是今天第二件记录下来的事。 耶稣所采用的赶鬼方式和犹太人以往所见的完全不同,因耶稣的传道方式来自圣灵充满。犹太人不明白为何耶稣有权柄和能力赶鬼,但他们却知道这绝不是向某位有名的犹太教师模仿而来的,所以感到很惊讶(27节)。耶稣所显出的大能,只有更加證实祂的听众内心中所留下来的印象:这裏有一个带著「权柄」的人(27节)。 这里看到主耶稣的权柄不只是教训人,更是带著释放人从魔鬼的捆绑裏出来的能力。《以赛亚书》说,当弥赛亚来的时候,祂要使被掳的得释放,受压制的得自由。衆人非常稀奇,彼此问说这是什麽道理呢?马可福音记载说这是甚麽新的道理?要注意在耶稣的时代,不是只有耶稣才赶鬼,当时的宗教领袖,法利赛人的门徒,甚至有些行邪术的人也会替人赶鬼。那麽,他们惊讶什麽呢?耶稣只要吩咐污鬼出来,污鬼就出来了。耶稣基督用权柄和能力吩咐汙鬼出来,这是基督信仰和其他信仰一个很大的区别。每一个信仰都有它的道理,都强调要学一个道理。而基督信仰强调的不只是道理,更讲到得释放,从罪裏面、从魔鬼的权势裏、从心中的各种重担裏得释放。圣经说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加6:13)。

第20课: 祷告和医治 - 1

在耶稣基督里,我们已成为新造的人,我们的身份 所属 权柄全都改变了,但人生来就有根深蒂固的属灵问题仍然在我们的体质里,如胆怯 害怕,担心,忧虑,嫉妒,小心眼,虚荣,争竞……这些不但不能使我们享受神儿女自由,释放,尊贵的生命,还使我们在每天的信仰生活中遇到矛盾,挣扎。我们必须借着信心的祷告,听见神的声音,查验神的带领,顺服并跟从神,使我们的生命能享受圣洁,得医治并活出满有能力的生活。 约10-10 ⋯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得医治、承受丰盛生命,必须借着信心的祷告.信是基于神的所是和应许. 圣经说的『信心』是指对神自己和祂的话有正确的认识和回应,信心是基於人对神的认识多少,对神的话回应多少而来的。信心不是建立在神蹟上,而是要对準耶稣和神的话。 一. 认识自己 可2:17 耶稣听见,就对他们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路4:18-19 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 神悦纳人的禧年。 属灵背景、环境:不信的体质,我们不仅是罪人,更是病人:瞎眼的(忙,茫,盲),瘸腿的,被掳的,贫穷的,受压抑的⋯⋯   “在他们身上正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著;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迴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见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 太13:14-17 二. 需要神的医治:身体的+灵魂的 1)例:路5:17-25有一天,耶稣教训人,有法利赛人和教法师在旁边坐着;他们是从加利利各乡村和犹太并耶路撒冷来的。主的能力与耶稣同在,使他能医治病人。有人用褥子抬着一个瘫子,要抬进去放在耶稣面前,却因人多,寻不出法子抬进去,就上了房顶,从瓦间把他连褥子缒到当中,正在耶稣面前。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文士和法利赛人就议论说:“这说僭妄话的是谁?除了 神以外,谁能赦罪呢?”耶稣知道他们所议论的,就说:“你们心里议论的是什么呢?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哪一样容易呢?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我吩咐你,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当众人面前立刻起来,拿着他所躺卧的褥子回家去,归荣耀与 神。

Continue reading第20课: 祷告和医治 - 1

365天灵修之旅-第91天

经文: 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惊讶这一网所打的鱼。他的伙伴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也是这样。耶稣对西门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他们把两只船拢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 路加福音 5: 8-11 这个「捕鱼」的神蹟对彼得和他的同伴有什麽意义呢?耶稣在整件事中对西门只讲了两句话,一句是第四节:「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另一句在第十节:「不要怕,从今以後你要得人了」。看见一个神蹟就在眼前发生,西门彼得顿时对主耶稣产生极大的敬畏,甚至要主离开他这个罪人。彼得承认自己是个罪人,是为自己过去的不信和疑惑而忏悔。这从他对耶稣的称呼改变便可得知(5,8节),他称耶稣为「夫子」时,只承认耶稣是一个好的老师,但当他称耶稣为「主」时,他已经将生命的主权交给耶稣了。 耶稣的外在神蹟,在彼得的内心产生了另一个神蹟——生命的改变!这改变大到那满船的鱼获 (满到船都快沉了) 都不再能打动他的心,他把两只船拢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11节)。这是一个真正与神相遇的生命——物质的丰富不能拦阻我们跟随主的心志!  为什麽彼得只因看了这麽一个神蹟,竟产生这样大的改变? 因为人在未认识主耶稣之前,都是活在黑暗中,不知道自己的本相。但是一认识了主耶稣,在祂的生命光中,立刻看见自己的醜恶,看见自己及不上神的要求。「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翰福音1:9)。这是很实际的经历,用不著别人责备自己,自己就会责备自己。 耶稣并没有给彼得讲甚麽道理,也没有责备他,但彼得一看遇见祂的作为,心里马上就给照明了。他立刻认识了自己在神的面前的无知、骄傲,简直是一无是处,甚至不敢见主的面,所以他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8节)。心灵里面真遇见主的人,一定看见自己的醜陋黑暗,像彼得一样。但主耶稣给他的回答却是「不要怕,从今以後你要得人了」(10节)。一面是赦免,一面是要大大使用他;这完全是主的恩典! 耶稣行「捕鱼」神蹟的主要目的,不在鱼获的本身,而是要藉此在彼得身上显明一个更大的神蹟——那就是向他发出神圣的呼召,从今以後,他要由一个普通的渔夫转变为一个「得人」的渔夫。而这正呼应第一节所描绘的「莊稼可以收割了」的景况 。在认识耶稣约一年之後的今天,彼得及他的同伴安得烈、约翰和雅各这群专业的渔夫终於撇下一切跟随耶稣。接下来的两年时间,耶稣要带著他们,训练并装备他们,成为得人如得鱼的门徒。 在彼得身上发生的属灵原则,也正发生在历世历代神的儿女身上。我们喜欢「主的『神蹟』」、「主的『祝福』」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是有多少时候我们真的喜欢那位「赐神蹟、祝福的『主』」呢?我们多少时候能像彼得这样,在主的神蹟与祝福中看见了自己的本相,知道自己根本不配得到,而彻底悔改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