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灵修之旅-第83天

经文: 这其间,门徒对耶稣说:“拉比,请吃。”耶稣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门徒就彼此对问说:“莫非有人拿什么给他吃吗?”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 约翰福音 4:31-38 今天经文承袭了约翰福音一贯的叙事法:耶稣说些双关语,听的人首先作字面上的了解,产生误解,接著耶稣再阐述祂话语中内在的属灵意义,使听者明白其中真义。耶稣就是这样和尼哥底母谈重生,和撒玛利亚妇人谈那使人心永远不渴的活水。耶稣再次用这方法将门徒的注意力由「物质」转移到「属灵」的事上。当门徒请祂吃东西时,祂却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 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32,34节),耶稣的意思是,引领敬拜者朝向父神,使祂得到了「食物」和支持,与此喜乐相比,体力的补充是微不足道的。 以色列人在出埃及的时候,摩西曾在旷野当中教导以色列民要遵守上帝诫命对他们说:「他苦炼你,任你饥饿,将你和你列祖所不认识的吗哪赐给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在以色列人的传统他们把上帝的话看成比食物重要,认识上帝的旨意,比吃什麽、有什麽更重要。 对耶稣来说,上帝的「旨意」,也就是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作成他的工」在此表达了耶稣对自己的使命与承诺。若不能完全上帝所交付的工,吃了再多再好的东西,耶稣的心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工作的目的不在於能够得到食物,满足肉体的需要,更重要的在於能够完成呼召。对每一个忠心的受呼召者而言,无论得到多少物质享受都不能使他的内心得到满足,真正能够满足他的,是他自觉能够完全了呼召,回应了那拣选者的呼召使命。一个忠心的受召者,若没有完成使命,不论他拥有多少人眼中看为美善的事物,他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耶稣话语一转从食物谈到了收割的时刻,他引用当时的一句俗语「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因为当时,从撒种开始到收割莊稼的时间差不多有四个月,如果刚撒完种子,到收割的日子还有四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期间内大可以不必心急,反正来日方长,可以慢慢的等。但是耶稣却提醒门徒,收割的时间已经来到。他说:「举目向田观看,莊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这句话表达了工作的急迫性,就在此时,就在此刻,马上有人要出去做工,不能再等候。 耶稣这样说话很明显的不是指著要去收割真正的农作物,而是在这个地方要提醒他的门徒「时候到了,上帝的国临近了」这是一个国度的时刻,他说「举目向田观看」代表的是仔细深入地去看,换句话不是只有看到表面,而更应该看到属灵的层面,看到属灵的需要。用人的眼光来看,常常有可能觉得时间还长,一切要慢慢来,反正有的是机会。现在的时候还太早,不必大费工夫去做,我们还需要等待,但是若我们用属灵的眼光来看,就会发现莊稼已经发白了,是该采取行动的时刻了,若再等候,就会错过那大好的时机。当收割时期,若没有作工的人,农产品也会因弃置而枯萎。许多时候,不是时候未到,而是没有出去收割的人,以致於错过那收割的最好时间,这样不是很可惜吗?耶稣强调,就是现在,当下的时刻,要马上出去收割。 耶稣继续指出:「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36节)。对犹太人而言,这是很难理解的,因播种的时间是劳苦疲累的时刻,收割的时间才是欢喜快乐的时刻,怎麽能一同快乐呢?这是因为「那人撒种,这人收割… 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37-38节) 之故——耶稣告诉门徒说,他们会收割那不是他们劳力得来的。祂的意思就是祂是「撒种者」,在祂的十架上,神所有的爱与能力的种籽已经撒下,日子将到,门徒要到全世界去收割因祂的死所撒下的种而成长起来的莊稼。主已嚐尽了所有的播种之苦,所以才使我们能享受收割的快乐。

365天灵修之旅-第82天

约翰福音 4:25-30 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耶稣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 当下门徒回来,就希奇耶稣和一个妇人说话;只是没有人说:“你是要什么?”或说:“你为什么和她说话?”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对众人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里去。 耶稣说完关乎敬拜的话,那撒玛利亚妇人最後的防禦是:『我知道弥赛亚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25节)。她的意思是说,这些事太複杂,不是那麽容易就弄得清楚的,等将来(弥赛亚来时)再说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信这撒玛利亚妇人所用的藉口,今天还继续地被许多的人使用著。然而,主耶稣这次却明明白白的告诉那妇人说,祂就是神所应许的弥赛亚:「这和你说的话就是他!」(26节)——我就在你面前!然而,妳愿意下这决心相信我吗?  耶稣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这句话中的「就是」即「我是」(英文为”I am”),是神在旧约中对自己的其中一个称呼。换言之,耶稣是说:「正和你说话的这位就是神!」这话是否使这妇人震惊,我们不知道,但肯定的是,耶稣的话已经改变了她的生命。何以得知呢?因为「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28节),她一生中曾用过众多东西来满足心底的渴望,水罐子正好代表这一切。现在她已遇见神,因此不再需要以往曾对她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妇人不单留下水罐子,还往城裏去,对众人说:「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29节)。她不再躲藏、不再迴避,连自己的不名誉都不避讳,急忙去通知其他的人——她遇见弥赛亚了! 妇人的见證虽然简单,但有效。她邀请城裏各人出来看那个将她「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说出来」的人。她告知各人这人可能就是弥赛亚,於是引起他们的好奇。当然,妇人心裏早确定祂是基督,因为耶稣已亲口对她说了。但她提出问题,使各人能自行找耶稣,寻求答案。妇人早为村中的人认定是个罪人,曾作可耻的事。如今各人见她站在公众地方,竟然当面见證主耶稣基督,这个惊人的改变,使城里的众人都大大希奇,於是「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裏去」(30节)。  重新回顾撒玛利亚妇人与主耶稣认识的经过,可发现她对主的认识是渐进的:从「犹太人」(9节) 到「先生」(11节) 再到「先知」(19节),最後到「基督」(29节)。主耶稣在她身上的工作是,首先逼使她面对自己的真面目,然後使她遇见救主。这个伟大的发现,将她带到得救的路上,并除去了这妇人心裏的羞耻,敢於公开见證救主。 一个遇见耶稣,相信耶稣的人,是要放下水罐,向众人宣告耶稣是拯救生命的那一位;是会放下过去满足生命需要的各种依靠,并且去城里对人传福音。城里是人最多的地方,是许多人熟知你过往历史的地方。信仰是需要活在人群中的,是需要不断地放下,并且向人传扬的。 水罐是我们过去生命中满足的倚靠,水罐也表示我们过去生命中缺乏的伤口。但如今,我们可以放下水罐,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活水泉源在我们里面,创造我们生命的主已经成为我们所有的满足。我们可以留下水罐,不怕放在世人的面前供人观看,因为那曾经代表过去醜陋破碎的记号,如今人们将不再看到它是一个咒诅,它反而要见證神是人心满足的荣耀,神要使它也成为别人生命祝福的见證。

“But If Not”(即或不然)

一一敦刻尔克大撤退Dunkirk Evacuation” 1940年5月10日,德军以136个师3000多辆坦克的兵力进攻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西欧国家,令进军比利时以抗击德军的英法联军大惊失色。仅十多天时间,比利时军队投降,迫使英法联军向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的港口敦刻尔克撤退。近四十万大军被包围在敦刻尔克海滩,只要德军地面装甲部队进逼追击,再加上德国空军力量的配合,英法联军即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被逼于一隅的英国远征军面临被全歼的威胁,英国首相丘吉尔甚至做出最坏的打算。 正在此时,英国海军军官向伦敦发出一封只有三个字的电报:But If Not. 英国人民立刻辨认出这三个字电报的意义。 “But If Not(即或不然)!” 当英国后方收到从敦刻尔克发来只有这三个字的电报,熟读英王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Version Bible)的英国人民,立刻领会了这份电报的涵义:英国远征军被困于敦刻尔克面临灭顶之灾,除非有上帝拯救的神迹,恐怕很难有得救的可能。但是纵然没有神迹发生,英军将士也定要拼死一战,决不投降! 神迹真的发生了。英军将士这种“即或不然”的信心和拼死一战的决心,大大鼓舞了后方军民,“But If Not(即或不然)”这三个字的电报,成为全国军民的征召令。 1940年5月26日,为当时的英王乔治六世发起的国家祷告日,号召全国人民悔改归向神,为敦刻尔克被困的士兵向神迫切祷告,呼求上帝的帮助。 于是,一个壮观的场景出现了,总共有大约860艘无论是商船、渔船、驳船、货船、客轮、游艇、救生艇等,由水手、市民、农民、学生、商人、私人船主、甚至是父子等驾驶(其中最小的船只长4.5米,一次只能运载5个人),冒着德军飞机、大炮、潜艇的轰炸和战火,来往穿梭于英吉利海峡,将一批批英国、法国、比利时联军士兵送回英国本土,短短十天时间将338226名联军士兵运至英国,大大超过丘吉尔当初估计救回五万士兵的预期,为日后盟军的反攻保存了足够的兵员和战力。 敦刻尔克大撤退被称作是

Continue reading“But If Not”(即或不然)

365天灵修之旅-3月22日

经文: 妇人说:“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稣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 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约翰福音 4:19-24 接续昨日的经文,主耶稣直接了当地指出这妇人的问题——活在罪中。但怎样才能脱离罪呢?要知道,人的天性都不愿意触及罪的追讨,这妇人也不例外,她不承认她的罪。当主耶稣给她指明的时候,她逃避不过了,就采取了一般人常用的方法,把话题从道德生活引开到宗教歧异上面去(19-20节)。她想藉著宗教与神学上的讨论,再一次迴避正题。她的意思可能是说,我祖宗所吩咐敬拜的事情,我也都照著做了,我们之间有文化的差异,看法不同罢了。她漫谈宗教,讨论神学,佯装惊愕,其实只有一个目的──不想基督见到她那流离失所的灵魂! 这岂不正是多数人的光景?我们常常带著「面具」到神面前,大人物带大一点的面具,小人物带小一点的面具。我们不愿也不敢让神看到我们的真面目,因为害怕神透视我们的心灵深处,逼我们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罪恶醜陋与软弱。这正是撒玛利亚妇人此时所作的事。但是,主耶稣没有让这妇人躲开,反而因此把更重要的事向她解开,也是向我们解开,叫我们可以明白神藉著主耶稣所作的事的心意是甚麽。 对於这妇人迴避性的问题,奇妙的是,耶稣的回答竟然顺著她的话题说下去。祂先告诉她,所有的撒玛利亚人都不懂得敬拜神的事:「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基利心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衪。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衪。神是个灵,所以拜衪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衪」(21-24节)。这是无比重要的一段话,其中意义的深奥,值得我们一生思考! 若是没有「心灵和诚实」作根基,在基利心山上的敬拜没有价值,在耶路撒冷的敬拜也没有价值。敬拜不是地点的问题,也不是知识的问题,人若是要敬拜神,就得回到他们全人的最深处——「心灵」与「诚实(真理)」。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真理)拜祂,不能有半点虚假,佯装虔诚,内心却是醜陋不堪。人不能假想只要尽了某些礼仪,神便会悦纳。纵使是神亲自制订礼仪,祂仍要人以忧伤痛悔的心靠近祂 (参诗篇34:18,51:17; 以赛亚书57:15,66:2)。 从经文裏,我们看到有叁种不同层次的敬拜: 第一种是撤玛利亚人无知的敬拜—「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22节上);第二种是犹太人有知识的敬拜,他们对神有真正的认识——「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22节下);但 第叁种才是真正的敬拜,是主耶稣所带来的——「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23节上)。 耶稣对那撒马利亚妇人说:「那真正拜父的,要以灵和真理拜祂,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祂。」(约翰福音4:23)「以真理敬拜」意思是照著圣经裹所启示的那位神来敬拜祂。 这种在灵里的敬拜必定是出於神自己。神是灵,惟有他才能赐下灵。为这个缘故,他差派他的独生子,赐给我们圣灵,让圣灵引导我们的灵,使我们能有属灵的敬拜。这是主耶稣的工作.惟有蒙神赏赐儿子之灵的人,才能敬拜父﹔惟有已经受子启示父,并得著子之灵的人,才能以灵敬拜。惟有基督开了这条路,他要教导我们用灵来敬拜。 古往今来,天父不断在寻找真正敬拜祂的人,就是那些敬拜能满足祂的爱,讨祂喜悦的人,「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23节下)。让我们紧紧抓住这有福的真理:认识神是我们的父,体会他无限的父性,相信他无限的爱。而神子耶稣基督并儿子的灵住在我们心裏,不断地向我们启示父神,才能使我们成为真正讨神喜悦的敬拜者。愿神赐福你!

365天灵修之旅-第80天

经文: 妇人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用来这么远打水。”耶稣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妇人说:“我没有丈夫。”耶稣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 约翰福音 4:15-19 撒玛利亚妇人仍旧不明白耶稣所讲的,她的回话中含著不信和惊奇的味道。她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用来这麽远打水」 (15节)。但她开始有了好奇心,她不明白耶稣怎麽能给她「活水」,因她所想的仍停留在物质层面。但是显然「活水」这两个字吸引了她的注意。正如尼哥底母一样,那妇人将耶稣的谈话作「字面」的了解,而不作属灵的了解。妇人说的「活水」指井水,主耶稣说的「活水」,不是井水,而是解决人心灵乾渴的「生命水」。 突然,耶稣直截了当地触到这妇人的「一生最痛」,祂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裏来」(16节)。那妇人彷彿受到突然的痛楚与震惊,因为耶稣迫使她见到自己的真面目。她突然被逼面对她自己和她生命中的不道德与瑕疵。起初,妇人企图一面隐瞒事实,一面不说谎话。她说:「我没有丈夫」(17节)。就严谨的法律定义而言,她说得对。但这句话背後隐藏一个醜恶的事实——她正和一个不是自己丈夫的男人住在一起。主耶稣是神,当然知道背後的事实,故对那妇人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17-18节)。也许妇人能够瞒得过她的同辈,却瞒不过耶稣,因耶稣熟悉她的一切。  主耶稣不曾亦不需要用祂无所不知的能力去揭露人的恶使人蒙羞。此时,祂使用这能力乃为要叫人从罪中得释放。主耶稣道出她的过去时,妇人是多麽的惊愕。她已经有五个丈夫,而现在和她住在一起的男人并不是她的丈夫。 这女人的生活是很不检点的,说得再清楚一点就是生活在罪中。罪是把人与神分隔的唯一原因,那裏有罪,那裏就没有人与神相通的条件,罪一天存留在人身上,人就一天不能见神的面。所以罪的问题不解决,人就接不上生命的源头,也就不能脱出灵裏面的乾渴。因著这个缘故,主要引导她去认识罪,也要帮助她脱离罪。

365天灵修之旅-第79天

经文: 约4:10-14  耶稣回答说:“你若知道 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妇人说:“先生,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哪里得活水呢?我们的祖宗雅各将这井留给我们,他自己和儿子并牲畜也都喝这井里的水,难道你比他还大吗?”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约翰福音 4:10-14 昨天我们看到,这妇人诧异为什麽耶稣这「犹太人」竟然向她这「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9节)。当妇人强调彼此「身分差异」时,耶稣立即反问她一个有关「身分」的问题:「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10节)。耶稣这句话实际上是问这妇人:『你知道我是谁吗?』祂把话题焦点很自然地转到祂自己的身上。 「神的恩赐」指活水。「恩赐」这个字的原文专指「神赐的恩惠」,而非人的赠礼。耶稣借用从泉源中涌出的充满活力的水来解释圣灵重生後的新生命,历久常新,永不乾渴。一瞬间,话题已从物质的(水)转到属灵的(活水),这正是妇人所缺乏,但她不自知、可是却真正需要的东西,也是耶稣刻意要带给她的。请注意,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和尼哥底母的谈话有同样的模式。耶稣先讲一段双关话,这段话被误解了,耶稣就用更生动的方式讲这段话,它仍然被误解;然後耶稣强使那人自己去发现和面对这真理。这是耶稣的教训中惯用的手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这妇人第一时间并没有明白主耶稣是谁,她仍是围绕著「物质」的水来探究这陌生人的身分 (11-12节)。她这种反应是很自然的,因为撒玛利亚人以他们的祖宗雅各为荣,认为他十分有本领。因他在巴勒斯坦这片广阔的半沙漠地带,竟然找到水源,并挖出一个这麽深的水井,供应雅各和他的子孙并一切牲畜 (12节)。到了一千九百多年後的耶稣那时代,当年靠人手挖成的水井竟仍然存在,而且井水继续不断供应无数人和牲畜饮用,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她忍不住问耶稣:「难道你比他 (雅各)还大吗?」(12节)。我们看到,这妇人的心思,仍在「物质」的层次,无法从「属灵」的层次了解主耶稣是谁。 但耶稣继续讲的话更为惊人。祂说祂会赐给她活水,可以永远止渴 (14节)。这是一项弥赛亚的宣称。因在旧约先知的异象中,神对未来的世代的应许是:「不饥不渴」(以赛亚书49:10),只有神是「生命活水的泉源」 (耶利米书17:13)。诗人说:「因为在你那裏,有生命的源头」(诗篇36:9)。以西结有「生命河水」的异象 (以西结书47:9)。在新世界裏将有「洗罪的泉源」开启 (撒迦利亚书13:1)。「活水」会从耶路撒冷流出 (撒迦利亚书14:8)。在弥赛亚的时代乾渴之地要变为水池泉源 (以赛亚书35:7)。耶稣说要带给人『永远不渴的水』,就是宣佈祂乃神的受膏者,带来了那新的时代。 “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湧到永生。” 在此耶稣藉著和那个妇人的对话启示了祂就是世人生命的活水泉。 同时耶稣先指出一个日光之下的定律,“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这水是指雅各井的水。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79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78天

经文: 主知道法利赛人听见他收门徒,施洗,比约翰还多,(其实不是耶稣亲自施洗,乃是他的门徒施洗,)他就离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必须经过撒玛利亚,于是到了撒玛利亚的一座城,名叫叙加,靠近雅各给他儿子约瑟的那块地。在那里有雅各井;耶稣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时约有午正。有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来打水。耶稣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那时门徒进城买食物去了。)撒玛利亚的妇人对他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 约翰福音 4: 1-9 今天起我们要来看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井边谈话,经文记载在约翰福音第四章一至四十五节。之前我们刚读过耶稣与尼哥底母的对话。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他是个灵裏面苦闷,又在宗教律法中找不著出路的人;现在这裏又有一个灵裏乾渴,但又给律法拦阻不知如何寻找神的妇人。从下文我们知道,这个妇人可能因为道德上的败坏,不被当地人接纳,以致她无颜见人,要独自在午正时分出城打水(6-7节)。这妇人不单是在物质生活上有乾渴,在心灵的生活上也一样的落在极深重的乾渴裏,主耶稣藉著向她要水喝,引导她知道她真正的缺欠。 当耶稣向这妇人要水喝时,她之所以如此惊讶(9节)是有原因的:在主前720年,亚述灭掉北国以色列後,把当地的人口徙置到玛代去(列王记下17:6,24-41),然後将别的民族迁移到撒玛利亚,使当地的以色列人跟这些外族通婚。以後世世代代,犹太人认为撒玛利亚人是亚述移殖的异族杂种,因此歧视这些撒玛利亚人,看他们如狗一样,不相往来,也从不承认和撒玛利亚人同族。特别是撒玛利亚人在其地中央的基利心山上也建築一座「圣殿」,以示与犹太人的圣殿分庭抗礼之後,这种敌视越发加深。犹太人坚持必须避开撒玛利亚人,更不可用他们的器具喝水,否则便是沾染不洁。 因此,虽然从犹太(南)到加利利(北)的最短直线距离必经撒玛利亚(叁日路程),但犹太人宁可先往东过约但河,再沿河的东岸北上,避开撒玛利亚後再往西过约但河进入加利利 (这条路的长度两倍於原来的路线)。 明白这段世代恩仇,我们就会发现耶稣「『必须』经过撒玛利亚」(4节)是富有深意的:那就是主耶稣「故意」打破成规 (与该妇人的想法相反),拒绝犹太人歧视外族的偏见,「特意」地经过撒玛利亚,要将福音传给犹太人所轻视的异族。後文我们会看到,结果是许多人信了耶稣。特别当我们回头看这章的开首几节,「法利赛人听见他收门徒施洗比约翰还多…他就离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1-3节),其含义是不言自明的。因为这样的消息正在促成祂与法利赛人之间的衝突,尤其经过洁净圣殿的事件之後 (约翰福音2:17-22,3/11灵修)。这一位在圣殿中曾以行动引起他们反对的人,竟然在工作上极为成功,甚至超过了施洗约翰!耶稣知道这种情形必会引起他们的敌视与嫉妒;为此,祂离开了犹太,而往加利利去,并且「刻意」经过撒玛利亚。加利利和撒玛利亚都是所谓「外邦人」的地方,是犹太人素来瞧不起的。撒路撒冷这个所谓「宗教圣地」、法利赛人这群所谓「宗教领袖」,却最不能接受耶稣基督;结果主反而要长途跋涉去到「外邦」的加利利和撒玛利亚传道,而那边的人反倒肯接待他。这不是很讽刺的情景麽?

第18课: 从圣经学习祷告

圣经中祷告案例: 雅各许愿说:“ 神若与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给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父亲的家,我就必以耶和华为我的 神。我所立为柱子的石头也必作 神的殿;凡你所赐给我的,我必将十分之一献给你。” 例1: 创28:20-22 (肉体中的祷告,在我们不认识神的时候,常常是肉体中祷告.但神憐悯我们的软弱,仍听我们的祷告) *基督徒应不应该求财富or 事业成功? 《标杆人生》第34天:「国度建造者」和「财富建造者」,两种人都有发展事业、作生意与赚取利润的天赋。财富建造者只会无止境地为自己积聚财富,但国度的建造者改变了遊戏规则,他们依然努力赚钱,但会将赚取得来的给出去。他们运用财富去资助神的教会和世界各地的宣教工作。 一一一一一一 例2:历上4:10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 神说、甚愿你赐福与我、扩张我的境界、常与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难、不受艰苦‧ 神就应允他所求的。” (这个祷告,是跟这个人有关的。赐福,扩张,同在,保佑.雅比斯没有什么显着的成就,可以记载在历史上.只在历上犹大家谱中提到他, “历上4:9 雅比斯比他众弟兄更尊贵,他母亲给他起名叫雅比斯,意思说:我生他甚是痛苦。” 但他所作的一切,是有主的同在,可以荣耀主。他的心志,表现另一种的价值观念,与众不同,发光照耀黑暗的世代,帮助勉励我们,效法他高贵的心志,过美好的一生。 雅比斯时代没有圣经全备的启示,没有圣灵的内住,没有教会的教导,真的只有一颗单纯寻求神的心,神当然不会用新约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乃是渐渐引导。我们可看为初信祷告或成长中的祷告. 一一一一一 例3:尼:1:4我一听见这消息,就坐下痛哭,悲伤了好几天。我在天上的上帝面前禁食祷告,说:5 “天上的上帝耶和华啊,你是伟大而可畏的上帝,你向爱你、守你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申7:9)。(神的所是,属性,一 一赞美).  6

Continue reading第18课: 从圣经学习祷告

365天灵修之旅-第77天

经文: 这事以后,耶稣和门徒到了犹太地,在那里居住,施洗。约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因为那里水多,众人都去受洗。(那时约翰还没有下在监里。)约翰的门徒和一个犹太人辩论洁净的礼,就来见约翰,说:“拉比,从前同你在约旦河外、你所见证的那位,现在施洗,众人都往他那里去了。”约翰说:“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我曾说:‘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你们自己可以给我作见证。娶新妇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着,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故此,我这喜乐满足了。他必兴旺,我必衰微。” 约翰福音 3:22-36 “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从地上来的是属乎地,他所说的也是属乎地。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他将所见所闻的见证出来,只是没有人领受他的见证。那领受他见证的,就印上印,证明 神是真的。 神所差来的就说 神的话,因为 神赐圣灵给他是没有限量的。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 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 主离开约但河谷,回到加利利和拿撒勒。在接下去的很短一段时间内,接连发生了迦拿婚宴,洁净圣殿,尼哥底母夜访的事件。当逾越节的人潮开始散去时,他也和门徒离开耶路撒冷,开始在犹太全地周游传道。   圣经对于这段周游旅行的记载不多。我们只能从这里的一处经文(约叁22),以及使徒彼得对哥尼流陈述基督在犹太各地传讲和平福音的那两节经文(徒十36一37),略窥当时他的事工。 与尼哥底母谈话之後,耶稣与门徒在犹太地像施洗约翰一样为人施洗。很显然地,不久众人都去了耶稣那裏(26节),因此施洗约翰的门徒为他发出不平之鸣,但施洗约翰的反应不是嫉妒而是欢乐(29-30节),他只是那开路的,预备人心迎接基督(28节),耶稣这从天上来的神子才应该为万人接纳(31-36节)。从施洗约翰所说的话裏(27-36节),我们看见他为耶稣作的见證,可以称它为伟大的「退场之歌」。这是旧约时代最末了的话,整个旧约时代至此划下句点,它的最後一位使者——施洗约翰,已完成了他的工作。从天使宣告耶稣诞生,到施洗约翰的见證,神对耶稣的「介绍」已告一段落。从今而後,新约时代正式从耶稣身上开展,所有的焦点都将集中在耶稣身上! 「他必兴旺,我必衰微」(30节) 这番话太宝贵了!心裏没有亮光的人是说不出口的。施洗约翰不越过他所被赋与的地位,他坦承他不是神永远计划中的主角,他不是新郎 (指耶稣),只是新郎的朋友 (29节);他不越分去代替主,因为只有从天上来的主耶稣,才能赐人生命 (31-36节)。他的这种胸襟气度,为後世服事主的人立了榜样,就好比一个节目主持人,介绍主角出场之後,他就退到後面,让镁光灯及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主角身上一样。服事主的人必须从臺上退去,从被人跟随这事上退去,而让基督成为臺上惟一的人物。 约翰福音第三章所讲的重生,不仅将神的生命带进信徒裏面,并除灭我们肉体中撒但的性情,更使我们成为团体的新妇。重生不单为叫我们有永远的生命麽,重生乃是为著把我们建造到新妇裏,这新妇就是基督的扩增。 约翰说耶稣是新郎,他是那朋友或伴郎,这与「重生」的主题不谋而合。我们得救和重生的目的,是为著被建造成为基督的新妇,祂是新郎,我们是在预备中的新妇 (启示录19:7,21:2)。圣经里有一个关於神的永远国度的「罗曼史」,神的心意是要得著一批人作祂的配偶。神爱世人,这爱乃是祂从永远对人就有的爱,祂成为人,叫人得著重生,成为祂的新妇,这是神永远的心意。 当我们信(接受)耶稣之後,除了得著永生、免去神的震怒(36节)之外,神还要作一个工作,就是继续不断的供应我们祂的话语和圣灵(34节),好叫我们属灵的生命一天天长大,使我们这新妇被圣洁公义装饰整齐,预备好与祂在永世裏相配!

365天灵修之旅-第76天

经文: 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 神而行。” 约翰福音 3:19-21 约翰福音叁章十六至廿一节是主耶稣对「重生」的进一步说明。人所以已经给定了罪,是因为他们早已犯了罪,不分罪行的轻重大小,在神眼中都已是罪人,是活在『黑暗』——虚谎、罪恶与死亡——当中的人。「光来到世间」(19节),耶稣是从天降下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翰福音1:9),祂为世人带来生命和能力,正是这世界极其需要的。然而,「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却不接受光…… 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翰福音1:5,10-11)。在这裏,约翰福音为我们点出了一个存在的事实,就是儘管真光已来到人间,但世人却不能接受它。 这是一个弔诡的事实,一方面人需要「光」,而另一方面,当这「光」来了,人却不要「光」。为什麽会这样?今天的经文说:「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 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19-20节)。光来到这世界,谁在怕光? 谁在抵挡光? 是那些作恶的人,是那些心中有鬼的人,人对於基督呼召的回应,是人性在光面前完全的暴露 原来,人的生命本质出了问题,不愿意自己的生命给神光照,害怕显露自己的「本相」,因为「光」会显明人的罪恶与不义,所以就恨恶光 (20节)。这是残酷的,却也是实实在在的现象。这种错误的执著,是人类共有的困境。在不同程度上,世人对「光」与「黑暗」自以为是的执著,反倒堵死了自己追求真理的道路,成了他们重生得救的最大阻碍。 有句话说,每个人的内心都像是一个又大又臭的垃圾桶,塞满了自私、苦毒、谎言、嫉妒、争竞、诡诈、骄傲……,差别只在於贩夫走卒不晓得把盖子盖上,有学问的人懂得把盖子盖上而已。从古自今,这是世人的共同写照,也是人类历史的真实缩影。 人类被罪恶辖制,因此若靠著自己,无论做何种努力都不可能认识神,实际上,人在追求神这个问题上越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人就离神越远。那麽,出路在哪裏?约翰福音为我们提出了脱离困境的答案:「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21节),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事实,若要「重生得救」,我们唯有来「就光」,也就是「靠神而行」;人在黑暗中是不会接受真光的,因此,当「光照在黑暗中」 时,若依靠我们自己的判断,我们只能是拒绝真光。这是许多不愿信主之人的盲点,但却是唯一的真理。 对於光和暗,我们所知太少。我们的心思弯弯曲曲,设下许多疑惑关卡,抗拒真光,不肯承认自己活在黑暗裏,也不承认耶稣是光。即使不认,「光」还是光,祂的透射能力不灭。「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21节)。回过头来就光,那光就会直透你心思中的深渊,使你看见自己,渴慕真理,经验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喜乐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