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灵修之旅-第66天

经文: 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耶稣又说:“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他们就送了去。 约翰福音 2: 5-8 马利亚是个心思敏锐,大有信心的女子,当她明白了耶稣的话中之意後,便立刻吩咐用人照耶稣之命而行。这裏有六缸的水,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是用来洗手洁净用的。难得的是用人们听从了马利亚的话,当主吩咐他们把水倒满在这些缸裏,他们不问为什麽就照样的作了。倒满了後,主耶稣又吩咐他们舀出来,送去给管筵席的人,而这些用人很有勇气,竟然敢把洗手的水拿去给他们的客人喝. 从这个故事来看,神行神蹟有个「叁部曲」: 第一、「酒用尽了」:这是神行神蹟的前提。它暗示,只有当人手酿造的酒用尽了,也就是人承认自己的能力到了尽头,已经没有任何容许个人施展能力的空间时,神的手才会干预; 第二、神蹟的发生,是由人向神的呼求或祷告引起的; 第叁,单纯地顺服神的带领,神蹟就会在神与人和谐的配合下,在最恰当的时刻出现。 活在现时代的人,要经历神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已经太习惯靠著各样看似充沛的人为资源,不轻易也不愿意被神带到「酒用尽了」的地步。更不用说还有「诚心等候」、「彻底顺服」的考验在后头等着. 上帝允许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为叫人了解:人的能力有限,有时真的很无奈;不过更重要的是,上帝同时也向我们彰显:祂那无限的能力,足以应付一切困难。 犹太人按律法有许多洁净的规矩,门口石缸的水本是用来洁净的。此处水不满的事实象徵犹太教已经非常贫乏,律法的洁净只及於身体的表面而无力深入内心,不但酒用完了,连水也不满。这时耶稣不直接解决酒的问题,却去管那六口石缸,要用人把水倒满(v.7)。当人为「没有酒了」的窘境来呼求耶稣时,祂却往往要人「把水倒满」,这时我们会顺命而行,还是会忍不住提醒耶稣祂搞错了?感谢主,当人顺服时,耶稣的第一个神蹟发生了:六口石缸的水变成了美酒,而美酒正是弥赛亚来到的兆头,因为「到那日大山要滴甜酒,小山要流奶子,犹大溪河都有水流」(珥叁18)。主耶稣行事超乎我们所想所求,使我们福杯满溢。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从用人身上也可以学到很多。用人可能默黙无闻,只是被人叫来做这做那。在这个神跡中,耶稣没有把水直接变出来,而是请用人把水拿来。为什么?因为耶稣要与他们同工,耶稣要他们参与,耶稣要和他们一起创造神跡!犹太人装洁净用水的缸不小,每个大约能装20到30加仑水(参见英文NIV版圣经)。当用人辛辛苦苦地把六个缸都装满水的时候,他们第一个看到了水变成了酒,他们第一个看到了耶稣的能力与荣耀!可以想像他们是何等的惊讶与喜乐。

365天灵修之旅-第65天

经文: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说:“母亲,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约翰福音 2: 1-4 这是圣经裏记载主耶稣35个神蹟中的第一个,也是约翰福音记载的八个神蹟的第一个。只有少数的门徒目击这个神蹟。迦拿在拿撒勒东北约四英里,距下约但河有叁日的路程,也是耶稣在数日前刚呼召的门徒拿但业的家乡.为什麽耶稣呼召门徒後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带领他们禁食祷告,却是去参加婚筵?为什麽耶稣的头一个神蹟是在婚筵中施行的?这裏头是否有什麽属灵的意义?——当神造了亚当和夏娃後为人类所行的第一件事是什麽?就是为他们举行婚礼,从而制定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耶稣也以婚礼来开始祂的事工,藉此表明自己的身份,表徵祂与教会的关係,并宣佈天国的到来,因为「天国好比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宴席」(马太福音22:2)。 「酒」在圣经裏常用作「喜乐」的象徵。按犹太人的礼节,婚筵席间,主人会无限量供应美酒,所以当年的迦拿婚筵,「酒用尽了」(3节),是件非常尴尬失礼的事。当马利亚把这问题带到耶稣面前时,耶稣对母亲的回话,乍看之下,令人觉得不甚礼貌。 耶稣怎能以这样近乎无礼的话回应母亲呢?这是许多信徒的问题。无怪乎许多释经书,甚至圣经译本都努力尝试冲淡这段经文叫人为难的地方。50 一旦我们淡化,甚至美化这段对话,恐怕对这段经文的意思失诸交臂了。从叙事本身的发展来看,迦拿水变酒的中心和主权完全在於耶稣。耶稣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二4),祂并没有说:「我们的时候还没有到」。约翰叙事提到的「时候」,是个极其重要的主题,也是只用在耶稣职事(特别是钉十字架)的「时候」 。耶稣那看似兀突的回答,旨在清楚表达除了上帝的旨意之外,祂职事的主权不受制於任何人,包括马利亚。有的圣经学者告诉我们,主耶稣直称其母亲为妇人,并非对她不尊敬,而是表示关係上的某种相隔。也就是说,虽然马利亚身为主的母亲,但就与神的关係而言,却不是以肉体的亲情来衡量。 在婚筵中「酒用尽了」,这是何等尴尬难堪的事,一场喜剧也许就此变成闹剧甚至悲剧。这不正是我们人生的写照吗?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美好的光景总是短暂难留,人靠著自身的热情不可能甜酒尝不尽,到头来总得面对「酒用尽了」的局面。人生有太多意外是无法理解的,而且这些意外单靠人的能力绝对无法解决,只有那位创造天地的主,那位掌管过去、现在、未来的神,可以扭转乾坤,并且使原本遗憾的事,变成比意外还未发生以前更理想的状况。 照圣经的解经原则,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眼、人物、事件,通常都有特别的启示意义。所以,这第一个神迹,也必定有其特别之处。 圣经告诉我们说,当婚宴进行之际,酒用尽了。这是神行神迹的前提。它暗示,只有当人手酿造的酒用尽了,也就是人承认自己的能力尽头了,神的手才会干预进来。换言之,当人自己的能力被挤到边缘的角落,已经没有任何容许个人施展活动能力的空间时,神才找到了行神迹的立足点。

365天灵修之旅-第64天

经文: 耶稣对他说:“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你就信吗?你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又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 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 约翰福音 1:50-51 昨天我们看到,拿但业因耶稣看透他的心灵深处而降服。在今天的经文中,主耶稣要把他带到更高的一层启示裏,让他从眼见裏的看见主,进到在信心裏看见主。无花果树下的经历是在『眼见』裏,「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50节) 则是在『信心』裏、在启示中。穿透无花果树的遮蔽看见拿但业是极小的事,那「更大的事」是指出神的儿子与人的关系,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祂,没有人能到神那裏去:「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51节)。 这段话是旧约圣经裏早已预告的,那故事记载在创世记二十八章,发生於主前大约一千八百七十多年,以色列人的先祖雅各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属灵经历。当时,雅各骗取了哥哥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父亲的祝福之後,因为害怕哥哥报复而出逃。当他行走在茫茫旷野中,正感孤独无助时,晚上梦见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著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神站在梯子以上对他说话 (创世纪28:12-13)。 耶稣向门徒说,他们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 (51节),这是耶稣引用旧约雅各梦中的异象,神的使者在天梯上去下来。这个异象要应验在耶稣身上,祂自己就是那天梯,是人与神之间唯一的桥樑与中保。人要脱离罪恶,得著救恩,与神和好,唯一的途径就是信靠耶稣基督。 耶稣以「人子」自称,有它的旧约背景。诗篇八4:人算什麽,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麽,你竟眷顾他。这里的「世人」,希伯来文可直接翻译为「人子」,就是「人类」的意思。耶稣用人子这个称呼,显示他自己也是人,好像普通人一样;希伯来书记载耶稣也曾凡事受过试探,因此他能谅解人的软弱和搭救被试探的人。 但「人子」这称谓还有更丰富的含意。先知但以理曾在夜间的异像中,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著天云而来,这人子在神面前,得著权柄、荣耀和国度,使天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而且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他的国度也是永不败坏的(但七13~14)。由此可见,「人子」一词含有荣耀的意义,人子的根源是属天的,并且拥有无上的权柄,要建立不朽的国度。 因此,当耶稣引用「人子」称呼自己,并不单纯是一种谦逊的称谓,更是一个充满荣耀的称谓,其使命就是建立属神永不朽坏的国度,这正是弥赛亚的使命。 主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约一51)天会打开,主耶稣自己就是天梯;使者就是服役的灵,是神安排来帮助我们的天使。他们上上下下,把我们的需要带到神的面前,并把神的供应、神的祝福带给我们,好叫我们活在神的爱中,一方面享受祂的同在,一方面完成神在我们身上的呼召。 天的门能够被打开、能够上去,是因为有梯子。只有主耶稣可以把我们带到天上去,而且在梯子上头有耶和华。这句话是指进入永恒、活在永恒。神不但创造我们,并且在我们身上有一个永恒的计画。人生在地上或许有很多选择,但永恒却只有两个选择:天堂或地狱。你与神永恒的关係将由你与祂在地上的关係决定。你若学会如何爱慕、信靠神的儿子——耶稣,你会被邀请与祂同享永生;但若拒绝祂的爱、宽恕与救赎,你将永世永远与神分离。 永恒很难解释,因为永恒不是人发明出来的、不是人製造的、也不是人能够掌管的。我们尚且无法掌握明天、下个月,何况是永恒。永恒是属神的、是神所掌管、神所创造的。换句话说,我们无法用头脑分析而明白永恒,只有当我们遇见这位永恒的神,就是真实的信靠主耶稣时,才能真实地经历到永恒,而得到永生。

基要真理 一 第十六课: 與神對話- 祷告

                  What                   Who 5W.           Where                   When                   Why 祷告  箴言 1、真实的祷告一定有事情发生,       不祷告也一定有事情发生; 2、当一个最软弱的圣徒跪下时,        魔鬼都要恐惧战兢; 3、祷告不是要去做一件大事,        而祷告本身就是一件大事; 4、看不见境界的争战,

Continue reading基要真理 一 第十六课: 與神對話- 祷告

365天灵修之旅-第63天

经文: 又次日,耶稣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见腓力,就对他说:“来跟从我吧。”这腓力是伯赛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腓力找着拿但业,对他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拿但业对他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腓力说:“你来看!”耶稣看见拿但业来,就指着他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拿但业对耶稣说:“你从哪里知道我呢?”耶稣回答说:“腓力还没有招呼你,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我就看见你了。”拿但业说:“拉比,你是 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约翰福音 1:43-49 这是耶稣正式公开出现在众人面前的第五天的记载 .我们会看到,耶稣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呼召了两个门徒跟随祂。第一个是腓力,腓力是一个希腊名字,按理他应该有个犹太名,但圣经中未见提及。腓力是耶稣直接呼召的第一人,耶稣说:「来跟从我吧!」(43节) 腓力就这样的跟从了耶稣。你是否觉得奇怪,为什麽这麽简单的一个呼召,腓力就跟从了主,做主的门徒呢? 约翰福音立刻就给了我们答案:腓力找著了拿但业,对他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45节)。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是素常留心考察先知预言的人。他对认识真理的工夫一定下得极深,他的心早已预备好了迎接弥赛亚,所以一遇见主耶稣,就认出祂是弥赛亚来。耶稣能看透人心,因此祂直接呼召腓力。腓力不是施洗约翰的门徒,没有受过正式的神学训练;那时主耶稣也没开始行神蹟,对腓力也没说过什麽预言;但一个熟习真理的人站在真理面前,马上就能认出来。人遇见了主,就遇见了恩典和真理 (约翰福音1:14),真理是带有能力的,若不是愚顽人,在恩典的吸引和真理的光照下,一个预备好的人就会立刻认识主耶稣是谁。 腓力认识了耶稣,就去找拿但业(45节)。但腓力的见證叫拿但业所领会的只是「拿撒勒人耶稣」(45节),这并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因为他瞧不起拿撒勒这卑微且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可是,主耶稣只向拿但业说了几句话,在拿但业的心裏,主耶稣就从一个「拿撒勒人」成了「神的儿子」,成了「以色列的王」(49节)。为什麽呢? 原来耶稣此处所谓「在无花果树底下」(48节) 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用词。因为凡是虔诚的犹太人,都会经常在无花果树下研读默想律法、祷告亲近神、并等候弥赛亚国度的来临。 因此当耶稣这麽一说,使拿但业惊异的不是耶稣见到他在无花果树下,而是他感到耶稣己看透了他的心灵深处,他内心最深的意念在这位主的面前无所逃避,是以在这位洞察人心的主面前,拿但业毫不犹豫的就降服了。他的表现正应验了耶稣对他的评语:「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裏是没有诡诈的」(47节)。 耶稣没有直接解答他的问题。耶稣只说,「你在无花果树下的时候,我就看见你了」听见耶稣这句话,拿但业回应说,「拉比,你是上帝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经文留下了供人思想的空间。也许除了拿但业和耶稣外,永远没有人知道真正的答案。曾与耶稣相遇的人应能发出会心微笑。一句话、一节经文、一首诗歌、一幅图画,四周的人总是不明所以,只有耶稣和祂所触摸的人才会明白箇中底蕴。 坦白说,这些门徒刚开始「跟从」耶稣,并不是建基在完整的神学概念或教义之上。门徒对耶稣的称谓,有「拉比」(一 38)、「弥赛亚」(一41)、「摩西在律法书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位,我们已经遇见了,他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一45)。究竟门徒对耶稣的身分和职事有多少掌握?从表面看,门徒似乎真的认识耶稣。然而,「他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这句话暴露出他们对耶稣的认识还是相当有限的。因为约翰福音一开始已经清楚宣告耶稣是从上而来的,祂是从太初就存在,并与上帝同在的道。只有不明白耶稣真正身分和来源的人,才会视祂来自拿撒勒(一46,七52)、是约瑟的儿子(六42)。这几位亲身跟从耶稣、经历祂职事的门徒,未必清楚耶稣的身分。再者,耶稣对拿但业和其馀的门徒说,他们「还要看见比这些更大的事」(一50),就充分表示他们的信仰还有待成长。 门徒将要晓得耶稣就是那连接天上人间的梯子。祂是人通往上帝的门和道路,一所不囿於地域的圣殿,一条没有种族之分的道路。祂不但是以色列的王,更是世界的救主.

365天灵修之旅-第62天

经文: 于是领他去见耶稣。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 约翰福音 1:42 当安得烈带西门到耶稣面前时,即便没有人告诉耶稣,祂也知道西门的名字和他那衝动的性格。「耶稣『看见』他」的原文指聚精会神的凝视,不只是看外表的事物,而是看透一个人的内心。耶稣是神,祂知道西门的个性,知道他的一切,所以耶稣做了件一般人会觉得奇怪的事情:刚见面就改了西门 (希腊文Simon,希伯来文Simeon-西缅) 的名字。矶法是亚兰语,其希腊语为彼得,是「石头」(rock) 的意思。 彼得是「石头」(rock)的意思,这种石头不是零碎小石,而是巨大坚硬的磐石。耶稣以长远的眼光、永恒救赎的角度,知道这个年轻的渔夫,将成为传递真理的人,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后来,多人看见耶稣的神蹟,多次想要拥戴耶稣作王,耶稣经常离开群众,却紧紧带著彼得。甚至耶稣在钉十字架之前,还对彼得说:「撒旦想要得著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後,要坚固你的弟兄。」(路加福音二十二:31~32)彼得相信耶稣,经历的是「质变」,由沙漠变磐石、由可废弃的变为天国的宝贝,由软弱变为坚固的石头。 要将沙漠变成磐石,在自然界几乎是不可能的。磐石只会经由风化、日曬、风吹、雨淋,逐渐的变成细石、砂子。砂子要反自然方向凝聚成磐石,必须又回地壳底下,经由高温、高压的重塑,才能重现磐石。要改变一块石头已经这麽困难了,何况是人。人有自己的意志、选择,世俗的喜好、引诱,文化的禁锢、压力,人性的罪恶与软弱,这些只会加速人的劣化,即使是宗教、哲学、美学、教育,只能期待减缓劣化的速度,但是无法产生彻底的质变。只有耶稣,才能给人带来这种质变。祂在彼得身上就做这一个宣告,你不再是沙漠,而是磐石。 当耶稣进到彼得的生命裏,这个简樸的渔夫就成为一个有新目标和新生命的人。他并非变成一个完全的人,他仍然是西门彼得。感情衝动的彼得肯定不会是一块稳重的石头,事实上对一般人而言,他们对彼得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他叁次不认主耶稣的事了 (参路加福音22:54-62)。但耶稣拣选祂的跟随者,不是找一些模範,而是拣选平凡人,可以被祂的爱所改变,并成为祂的见證。耶稣愿意接纳任何人——即使那些常常失败的人。 在旧约中,改变名字通常是表明与神有新的关係。例如雅各改名为以色列 (创世纪32:28),亚伯兰改名为亚伯拉罕 (创世纪17:5)。当一个人进入与神的新关係时,彷彿生命重新开始,成为一个新人,所以要有一个新的名字。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耶稣是怎样看一个人的:耶稣不只看到我们目前是如何,祂也看到我们将来会如何。就像耶稣看彼得,祂看到的不只是加利利的渔夫,还看到他会成为教会的柱石。跟随耶稣的人,生命经历的是「质变」,由沙漠变磐石、由会朽坏的变为天国的宝贝。

365天灵修之旅-第61天

经文: 听见约翰的话跟从耶稣的那两个人,一个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于是领他去见耶稣。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 约翰福音 1:40-42 这是耶稣正式公开出现在众人面前的第四天的记载。在这段经文中,约翰为了要帮助希腊读者多些了解,他又解释了一个希伯来字:「弥赛亚 Messiah」。「弥赛亚」与「基督 Christ」是同一个字,弥赛亚是希伯来文,基督则是希腊文,两个字都解作「受膏者 Anointed」。如同古代帝王即位时都要接受油膏一般,弥赛亚与基督都解作「神所膏的王」,就是神所委派,完成神的定旨,成就神永远计划的那一位。 今天经文记载著,最早跟随耶稣的两个人,一个是安得烈,另一个是约翰福音的作者使徒约翰。安得烈很快便找自己的哥哥西门,告诉他这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遇见弥赛亚了!」(41节) 。自从亡国之後,犹太人迫切地盼望等候那应许的弥赛亚──神的受膏者—已数百年了,现在西门从他的弟弟口中听到弥赛亚就在附近,可以想见他该有多惊奇,多喜悦啊! 使徒安得烈,我们对安得烈的认识不多,但仅此一处记载,已将他的个性完全表明出来,安得烈是门徒中很特别的一位。 他有两个特点:第一、安得烈安於次要的位置。安得烈不是使徒的中心人物之一,人们可能不知道安得烈是谁,但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兄弟彼得是谁。他是最先跟从耶稣的两个门徒之一;彼得之遇见耶稣是安得烈引见的;安得烈期望在门徒中占个重要的位置应是很合理的,但在各福音书的记载中,并未见安得烈为这点抱怨。安得烈真可谓是一切谦卑、忠心、安於次要位置的门徒的代表。 第二,安得烈也是领人去见耶稣的典型人物。在福音书中只有叁次安得烈是站在「舞台中央」的。一次就是本段所记述他把彼得带给耶稣的事;一次就是他把那个带有五饼二鱼的小孩带给耶稣的事 (参约翰福音6:8-9);另一次则是他把外邦希腊人带到耶稣面前的事 (约翰福音12:22)。安得烈具有传教士一般的心肠,他自己找到耶稣之後,就毕生介绍别人进入这美好关係中。在这点上,他的确是我们的模範。 我们来看安得烈领人遇见耶稣的四个步骤: 1,先-找到自己的兄弟西门,有属灵的敏锐度。 2,找-好东西跟好朋友分享,积极的态度,不是「等」。 3,说-开口为主作见證。安得烈跟他的哥哥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 4,领-把人带到主面前,让主自己跟他说。「於是领他去见耶稣」这是个聪明的方法,你要把人带到主面前,当他遇见耶稣,生命就改变了。 当一个人遇见耶稣,通常也会希望亲人也能见祂,分享自己的喜悦。救恩就是这样宝贵的东西。安得烈没有领西门到甚麽雄伟的殿堂或甚麽知名的教士那裏,而是「领他去见耶稣」 (42节)。这对我们是个重要的提醒——我们不必作什麽伟大的佈道家,也不需要伶俐的口齿才能传福音,我们只需要告诉别人耶稣的事,「领他去见耶稣」,神自会照顾其馀的事情。然而,除非我们自己跟耶稣有生命连结的关係,真的发现耶稣基督是位又真又活的神,是我的救主,不然我们是不会有热诚领人去见耶稣的。

365天灵修之旅-第60天

经文: 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他们说:“你们要什么?”他们说:“拉比,在哪里住?”(拉比翻出来就是夫子。)耶稣说:“你们来看。”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那时约有申正了。 约翰福音 1:38-39 这是耶稣公开出现在众人前的第叁天。耶稣正开始踏上祂公开服事的途径,接下来几天的经文记载了耶稣呼召头一批门徒的故事。 这裏提到两个青年;其中一个是安得烈,另一个没提名字。但我们根据其他经文的记载,知道他就是写约翰福音的约翰。他们都是打鱼的,是施洗约翰的门徒和学生,但这天他们却突然转而做了耶稣的门徒。是因为他们听见施洗约翰指著耶稣说:「看哪,这是上帝的羔羊!」甚麽是上帝的羔羊?当日的人一听就懂了。简单地说,所谓上帝的羔羊就是上帝所立的赎罪者,即上帝所立的救主。这两个青年一发现耶稣是救主,就不顾一切地跟从了耶稣。 安得烈与约翰固然是因著他们的老师施洗约翰的介绍,与耶稣有了初步的接触,但他们对耶稣身份的真正认定,是在於他们与耶稣同住一晚的亲身经历。 耶稣问他们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要什麽」?(英文翻译: “What do you seek (你们寻求什麽)?”)(38节)。这句话是约翰福音第一章中记载耶稣对世人的第一次发声,真切道出了世人心中最大的现况。这是人类生命中一个最深入的问题:我们要甚麽?我们寻求甚麽?在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忙碌後,那最中心的渴求是甚麽?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 当耶稣问这问题时,门徒的回答很奇怪:「拉比,在哪裏住?」其实这句话意谓著,门徒知道耶稣问的是个重要的问题,但他们当下无法回答,因此意思说:「我们不能立刻回答这问题。给我们一点时间吧。你住在那裏?我们可不可以来看看你,和你谈谈这问题呢?」底下接著就是耶稣的第二句话:「你们来看」(39节),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你们来就会看到」、「你们来我这裏,眼睛就会开启,并且就会看见」。於是两个门徒随著耶稣去,与他同住。在与耶稣住了一晚後他们得著清楚的答案,耶稣就是弥赛亚。这是第一手的经历,不再是透过施洗约翰的描述,而是亲自遇见了基督。 这样与耶稣相遇的经验就是一个人蒙恩的开头,每个基督徒都有这第一手的经历,那是属於自己生命中美丽的故事。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比我们自己更清楚是怎麽与耶稣相遇的,因为不论我们听闻了多少关於耶稣的事蹟,终究我们必须亲自打开心门接受祂。我们的主是不怕人看的,祂主动邀约人与祂同住,祂经得起一切的查验,因为祂是真神。

365天灵修之旅

经文: 再次日,约翰同两个门徒站在那里。他见耶稣行走,就说:“看哪,这是 神的羔羊!”两个门徒听见他的话,就跟从了耶稣。 约翰福音 1:35-37 这是耶稣正式公开出现在众人面前的第叁天的记载.首先我们一而再听到施洗约翰为耶稣所作的见證:「看哪,这是神的羔羊!」(36节),这一次是当著他的两个门徒说的。他知道得很清楚,对门徒这样谈到耶稣无异於叫他们离开自己转而效忠这位更伟大的新老师;但他毕竟这样做了。施洗约翰完全没有妒忌心,他来不是要人归附他,而是归附耶稣基督。一个人曾经居於首位而要退到次位去是世间最难做的事。但耶稣一旦出现了,约翰除了叫人到他那裏去以外别无其他想法。 当耶稣被称为神的羔羊时,指他是完美的对罪的挽回祭。旧约载有预言基督未来作为“赎罪祭”的内容(以赛亚书53:10)。事实上,神建立的整个献祭制度为耶稣基督的到来设定了舞台,耶稣是神为他的子民提供的完美的挽回祭(罗马书8:3;希伯来书10)。  作为祭物的羔羊在犹太宗教生活中非常重要。当施洗者约翰指称耶稣为“除去世人罪孽的神的羔羊”(约翰福音1:29)时,听见他的犹太人可能立即会想起几个重要祭物中的任何一个。随著每年逾越节的临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逾越节羔羊。逾越节是犹太人的一个主要节日和庆祝活动,为的是纪念上帝把被埃及奴役的以色列人解放出来。事实上,在逾越节宰杀羔羊并把血塗抹在房屋的门柱上(出埃及记12:11-13)是基督在十字架上赎罪的一幅美丽的画面。他为之死的那些人被他的血覆盖,使我们远离死亡天使。  另一个涉及羔羊的重要祭物是耶路撒冷日常祭祀。每天早晚,一只羔羊为人们的罪被祭献於圣殿(出埃及记29:38-42)。这每日的奠祭,如同所有其它一样,只是为了将人们指向在十字架上基督所做的挽回祭。事实上,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时间正对应於晚祭的时间。当时的犹太人也熟知旧约先知耶利米和以赛亚,他们预言了一个人将会到来,“像羔羊被牵到宰杀之地”(耶利米书11:19;以赛亚书53: 7)以及他的苦难和牺牲会救赎以色列。当然,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耶稣基督,“神的羔羊”。  虽然献祭的想法在我们今天看来比较奇怪,不过我们却很容易理解付出代价和偿债的概念。我们知道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6:23),而我们的罪使我们与神分离。我们也知道圣经教导说我们都是罪人,在神的面前没有义人(罗马书3:23)。由於我们的罪,我们与神分离,我们以戴罪之身站在神面前。因此,我们唯一的希望是,是否神能给我们一条路与他和解,而神所做的就是差他的儿子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基督的死是为赎罪,为那些信他的人所犯的罪受罚。  正是通过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作为因罪而献给神的挽回祭以及叁天後耶稣的复活,才使信他的人得永生。神自己献祭来偿我们的罪是福音书中荣耀的好消息的一部分,这在彼得前书1:18-21中清楚地表明:“知道你们得赎、脱去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不是凭著能坏的金银等物,乃是凭著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基督在创世以前是预先被神知道的,却在这末世才为你们显现,因为你们也因著他,信那叫他从死里复活,又给他荣耀的神,叫你们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神。” 对於「罪 sin」的问题,很多人都会理直气壮地问:「我不偷不抢,没有杀人放火,我的良心对得起人,何罪之有?」 然而圣经中所讲的罪(sin)远较世俗的罪的含义深广,「罪」按原文的含义,是「未中标的 Missing Target」,也就是说,所谓「罪」,是指人无法完全达到神的绝对道德标準,是对神的标準的偏离。一个人也许不会犯刑事上的罪(crime),但却会有贪心、嫉妒、恶念、争竞、诡诈、苦毒、说谎 (不论大谎小谎)、背後说人閒话、论断人、恨人、侮慢人、骄傲、自誇、冷漠、没有爱心、不怜悯人…等等的罪(sin),没有一个人能说自己从来没有犯过「罪 (sin)」! 我们必须暸解,神与人之间有一层绝缘体,就是「罪」。神是圣洁的,不容许任何的罪污,「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希伯来书12:14)。「圣洁」就是完美无瑕。因此犯了罪的人,不能满足神的绝对道德要求,只有与神隔绝一途。「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3:23, 6:23),神是生命的源头,离开神的人,就像一根离开树幹的枝子,即使还能青翠几天,但因没有生命的供应,迟早会凋萎枯乾,这就是人类死亡的光景。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

365天灵修之旅-第59天

经文: 次日,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 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这就是我曾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我先前不认识他,如今我来用水施洗,为要叫他显明给以色列人。”约翰又作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认识他,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 神的儿子。” 约翰福音 1:29-34 这是耶稣正式公开出现在众人面前的第二天的记载 .在今天的经文裏,施洗约翰为耶稣作了两个见證。第一个见證,他说耶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29节。提到「羔羊」,在犹太人的心目中,那是一个旧约的记号,代表「牺牲的祭物」。这可是施洗约翰为耶稣作见證的一句最重要的话语! 当施洗约翰看见耶稣来到,就说︰「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换言之,基督是上帝为世人所预备的代罪羔羊,也称为「逾越节」的羔羊。  在基督降生之前的旧约时代,上帝拣选以色列民族为自己的子民,作施行救赎世人的预备工作。以色列民族在埃及地为奴430年,上帝眷顾他们,差遣摩西领导他们脱离埃及人的苦害,进入自由的迦南美地。因埃及人顽抗上帝的旨意,上帝定意要审判埃及 人,击杀埃及每家头生的人与牲畜。当时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各人要按著父家取羊羔,一家一只…把羊羔宰了。各家要取点血,塗在吃羊羔的房屋左右的门框上和门 楣上…因为那夜我要巡行埃及地,把埃及地一切头生的,无论是人是牲畜,都击杀了……这 血要在你们所住的房屋上作记号,我一见这血,就越过你们去,我击杀埃及地头生的时候,灾殃必不临到你们身上灭你们。」这逾越节的故事记载在圣经出埃及记第 十二章中。 不论埃及人或以色列人都是同样有罪的人;但以色列人因为羔羊被杀流血,代替了他们的刑罚,他们的生命得以保全。换言之,以色列人的罪由羔羊代替了,因此免去了罪的刑罚。但埃及人没有代罪羔羊的血,罪与罚都归己身。这便是生与死的区别,也是以後基督作为世人代罪羔羊的预先示范。 全本圣经最重要的主题,就是神的羔羊怎样担当世人的罪孽;以及世界的罪恶,怎样藉著神儿子的救恩得著解决。旧约所有的信息,就是聚焦在有一个「神的羔羊」,是神预备为人类解决罪恶的。 在摩西五经里面的「献祭」是这个意思,在「祭司」的工作里面所有的意思是这个意思,在「先知预言」里面也是这个意思。全本旧约圣经就是预备耶稣基督来替人类赎罪,全本旧约的预言也都告诉我们有一位救主要来洗净我们的罪恶。 但是这个「神的羔羊」是谁呢?旧约圣经没有告诉我们。从旧约的一开始,一直到旧约结束,我们只看到羔羊流血,却不知道那「羔羊」是谁。直到耶稣来了,把旧约和新约完全串联起来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明白那从创世以前所预定被杀的「神的羔羊」,就是道成肉身降世为人的耶稣基督。 约翰福音的作者是使徒约翰,他当时也在现场 (35节),亲耳听见施洗约翰的见證。使徒约翰也是启示录的作者。「神的羔羊」这词语深深地吸引著他,因此在启示录中,这个词语用了二十九次之多,成为基督最宝贵的称号之一。而这样一句片语就总结了耶稣基督的爱、牺牲、受苦与胜利。 施洗约翰的第二个见證,他说耶稣是「神的儿子」(34节)。他说不认识耶稣 (33节),但他是耶稣的亲戚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5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