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灵修之旅-第192天

经文: 路9:51-56 耶稣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便打发使者在他前头走。他们到了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要为他预备。那里的人不接待他,因他面向耶路撒冷去。他的门徒雅各、约翰看见了,就说:“主啊,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像以利亚所做的吗?”耶稣转身责备两个门徒,说:“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说着就往别的村庄去了。 路加福音 9:51-56  现在我们将跟随著我们的主,经历祂在世生活的最後六个月,迈向十字架,并且跨越过十字架,直到看见祂在复活的大能和荣耀中。虽然耶路撒冷充满敌意,死亡的阴影笼罩,耶稣却「定意」(51节) 向那儿而去。 祂「打发使者在祂前头走,他们到了撒玛利亚的一个村莊,要为祂预备」(52节)。撒玛利亚人因看祂向耶路撒冷去,就不接待祂。为什麽呢? 原来,这有以色列人的历史背景在内。撒玛利亚位於犹太地的北面,当主前七百馀年,亚述帝国灭了北国以色列後,就将异族人徙置在撒玛利亚 (参列王记下17章),并与当地的以色列人通婚。从此那地居民的血统非常杂乱,到了耶稣的时代,犹太人视撒玛利亚人为『杂种』,不屑与他们来往。撒玛利亚人对於路过该地前往耶路撒冷守节的犹太人也特别怀有敌意,拒绝提供住宿之处,所以耶稣他们没有受到撒玛利亚人的接待并不令人意外。因著双方的彼此敌视,住在加利利的犹太人,通常避免取道撒玛利亚,而沿约但河东边的路线南下耶路撒冷。 雅各和约翰真是道地的「半尼基」(雷子,参马可福音3:17),他们立刻说,「主阿,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像以利亚所做的吗?」(54节) 他们以为自己能作大事,又能够体会主的心意,他们就自作主张,要把拒绝接待主的人除掉。上一回禁止人奉主的名赶鬼不对 ,这一次出的主意总该对了吧?因为那些人是拒绝主的名。他们的态度招来了耶稣的责备:「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55节) 他们也许一片忠心,觉得主耶稣受了亏待屈辱,故想惩罚撒玛利亚人。但是,这种忠心与主的心意不符,也与主的方法不符。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热切地想使神得荣耀,结果却反而失去了与神的交通。耶稣怎麽作呢?祂作了一个伟大的宣告:「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56节) 祂当时正走在十字架的路上,要捨己去救人,若是用火烧毁这城,就与十字架的道路相牴触。耶稣在这件事上也活出十字架的实意——祂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祂就是这样不开口。祂受人辱骂,从不还口。这就是十字架的路,是耶稣的心。那种要求从天降火烧死拒绝耶稣之人的心,裏面缺乏十字架的精神。

365天灵修之旅-第191天

经文: 约翰说:“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与我们一同跟从你。”耶稣说:“不要禁止他;因为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 路加福音 9:49-50 耶稣在这裏所说的话:「不要禁止他;因为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50节),似乎与祂之前所说:『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 就是分散的。』(马太福音12:30; 路加福音11:23) 彼此矛盾。其实不然。在那裏,主是对亵渎圣灵的法利赛人说的 (他们说耶稣是靠著鬼王赶鬼,),这是对待『真理』的态度,所以不可以马虎含糊,不可以中立;而在这裏,则是『作法』和『同工』的问题,可以有所不同,应该彼此包容。 乍看起来,今天这段经文似乎跟上文 (争论谁为大,昨天的经文) 牛头不对马嘴,其实却是息息相关。每个门徒都一心想在国度裏坐第一把交椅,所以当耶稣告诉他们,作领袖的要学会谦卑,服事接待一个小孩有如服事主耶稣的时候 ,约翰以为耶稣要他们忠心服事主耶稣自己,所以他大发热心,立刻插嘴,说他们怎样禁止那个不属於一伙的人奉耶稣的名赶鬼 (这作法显然也是其他门徒一致同意的) 。他以为这样的热心会赢得耶稣的讚赏,怎知事与愿违,耶稣竟然对他说:「不要禁止他;因为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50节)。 约翰虽有热情之忠诚,却无法明白他所跟随的主真正的性情与目的。约翰的话正反映了真实的人性,人就是这样,虽有相同的目标,若不是联在一起的,就要排斥,要建立属於自己的地盘。人的胸襟是窄的,度量是小的,因为人的本性是看自己为最重要,自己的标準才是衡量事物的準则,因此容不得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事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彼此敌视,基本上都可以说是从这一个根源发生的。 基督徒常常犯了一个毛病,就是不知道真正的敌人是谁。我们常以为自己的基督信仰才是对的,而其他人的基督信仰则是不全备的;自己的作法才是属灵的,别人的作法则是不完善的。因此。大则在教会之间分门别派,小则在教会内形成小圈圈。这样的作法与门徒们争大争小又有什麽差别?只不过把「争大争小」换成「谁正确?谁不正确?」罢了。这正是约翰 (和其他门徒) 的心态。 耶稣不喜悦人天然的狭隘性格,因为这样窄小的器皿,盛装不下神的丰富。祂要使用这些门徒,就得扩大他们的度量,把配不上神的心思的行为观念都打破,好让出位置来给神充满。耶稣所在意的,乃是人们实质上的荣耀祂,而不是外表上的跟从祂。所以让我们仔细注意主说的:「凡『为我名』接待这小孩子的…」(48节),约翰报告时说:「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49节),再看主怎麽说:「因为没有人『奉我名』行异能,反倒轻易毁谤我…」(马可福音9:39)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91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190天

经文: 门徒中间起了议论,谁将为大。耶稣看出他们心中的议论,就领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自己旁边,对他们说:“凡为我名接待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 路加福音 9:46-48 认识十字架容易,接受十字架就不是那麽简单;会说十字架道理的人不少,但能活在十字架的原则里的人实在是不多。令人惊奇的是,门徒心中不是在思考耶稣一而再预言自己要受难和复活的事,反而是争论谁将在要来的弥赛亚政治国度裏为大!以後我们继续跟随耶稣的脚踪行,将会发现门徒心中的确是被这件事充塞,甚至在耶稣复活之後,他们仍然问耶稣:「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使徒行传1:6) 他们紧紧跟随耶稣就是希望在国度裏谋得一官半职。福音书里竟然还记载了另外两次他们争论谁将为大的事 (马太福音20:20-28;马可福音10:33-45和路加福音22:24-27),最後一次还是在耶稣受难之前! 人心可以懵懂到如此地步,门徒的心态其实也是今日我们当中许多人的心态。人都喜欢为大,喜欢升高,这是人的天然生命的倾向。旧有的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连复活的耶稣都不能改变它。要等到五旬节圣灵降在门徒的身上後 (使徒行传2:1-4),他们才茅塞顿开。今天的信徒也是一样,特别是那些在社会的大染缸浸染多年的,他们想靠自己从旧有的思想枷锁中得到释放,结果却是徒劳无功。 耶稣的回答非常生动,一针见血,完全与人间的价值观相反。小孩子在犹太社会里是极微小的,他只能是一个受看顾者,不会是一位受尊敬者。小孩子没有工作要做,没人付薪水给他们。若是他们死了,政府也不会停止运作,他们对社会还不具任何真正的意义。但是耶稣说:「凡为我名接待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48节) 耶稣在这裏教导门徒,作为领袖的不是颐指气使下属,或只会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乃是能谦卑到可以服事一个软弱无助的小孩。 耶稣把接待小孩等同於接待祂,也就是接待天父上帝。这样作的意义是:不计较事情的大小,也不计较在人眼中的尊贵或是卑微,只留心是否是主的心意。在人眼中作卑微的人,和作卑微的事,并不是羞辱,只要有主在其中,卑微必变作荣耀。人的本性是不甘心卑微的,主耶稣却要求跟随祂的人必须彻底扭转人的雄心大志,乐意为主而卑微,甘愿在人中间为小,服事那不起眼的人。人若这样作的话,主就要把他升高。因为真正的伟大寓於渺小之中,真正的显赫蕴於平凡之中。这就是天国对世人价值标準的态度。

365天灵修之旅-第189天

经文: 到了迦百农,有收丁税的人来见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彼得说:“纳。”他进了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说:“是向外人。”耶稣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但恐怕触犯他们,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马太福音 17:24-27 从该撒利亚腓立比回到迦百农後,有一个收税的人来向他们收丁税。这故事只见於马太福音,可能因为作者自己是税吏之故。「丁税」又称「殿税 Temple Tax」,是犹太男子每年要缴的税项,作圣殿维修的费用 (参出埃及记30:11-16)。 丁税的由来,是当年以色列人在旷野,会幕被建立以後,摩西就设立了一项律法,每一个二十岁以上的男人,必须缴交半舍客勒。后来约阿施王命祭司遵照这例,由以色列人输送捐项,作圣殿的费用(代下二十四6、 9;出叁十13;王下十二4)。以色列人从巴比伦回来以後,尼希米和跟随他的人,为自己定例,每年各人捐银叁分之一舍客勒,作圣殿的费用(尼十32)。这税是在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要交的,後来改成每年一次。这半块钱的税银相当於两天的工资。这不是向罗马纳的税,乃是修殿税,不分贫富都得缴,作为赎生命的礼物。在神的制度裏,它原有适当的地位与意义:提醒以色列的百姓,是主耶和华把他们从埃及的捆绑裏解救出来的。但因人的遗传,它逐渐变成了当权者向人们徵收的年税。 当税吏问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麽?」这种责问的口气,摆明了是一种要找毛病的质问,问话的人以为抓到了耶稣的把柄。彼得连忙答说,纳,然後才去见耶稣想办法。耶稣却『先』问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徵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这一次彼得答对了,「是向外人。」於是耶稣说,「既是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请注意,为什麽耶稣要这样问彼得呢?祂向彼得指出,这半块钱,是百姓向君王所纳的税。既然彼得已说过,耶稣是永生神的儿子,而现在却又说,祂也纳这半块钱的丁税,可见彼得在承认耶稣是神儿子的时候,并不真瞭解这个事实的尊贵和荣耀。倘若真瞭解,并且又明白耶稣登山变像的启示的话,彼得就得承认,无人能要求耶稣纳丁税。当纳税的是门徒们,因为他们是外人,是王统辖的臣民,而耶稣则是儿子。但由於这些人不明白,为了避免与他们衝突,耶稣就甘愿主动放下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和彼得站在相同的地位上。祂再次隐藏,再次降卑,不坚持祂的权利。这就是十字架的工作。对耶稣来说,十字架不是只对付大事,也在更小的事上张显。

365天灵修之旅-第188天

经文: 说这话的时候,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他们进入云彩里就惧怕。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你们要听他。”声音住了,只见耶稣一人在那里。当那些日子,门徒不提所看见的事,一样也不告诉人。 路加福音 9:34-36 彼得把主耶稣和犘西、以利亚并列一起,要为他们每人搭一座棚,神却把主耶稣分别出来,对他们说:『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你们要听他。』(35节)。神从云中说的话,前半段与耶稣受洗後对祂所说的话相同 (马太福音3:17),後面加上的「你们要听他」则是申命记18:15 摩西预言的重複。这是神为耶稣作的见證,祂證实了耶稣就是旧约预言的那位弥赛亚。 当彼得看摩西、以利亚可以和耶稣并列时,神却说,只有主耶稣是祂的爱子,是我们所当听从的。神不喜欢人把祂的儿子和甚麽人并列。神要我们尊崇高举的,只有祂的儿子耶稣。神不许我们把祂的儿子与人并列或与人同荣。所以当彼得把摩西、以利亚摆在与主耶稣同等的地位上时,神作了一件事,就是用「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34节)。结果,门徒再看不到摩西,也看不到以利亚,他们不见一人,只见耶稣 (36节)。对所看到的事,门徒叁缄其口,因为这回他们可谈论(甚至誇耀)的,已不仅是一个口头上的宣言了。这件事若讲出来,能叫听者瞠目结舌;摩西和以利亚的显现,更会使群众对弥赛亚的激情,处於更大的危险之中。 把主耶稣和人并列,是人常犯的一个通病。当耶稣问门徒说:「众人说我是谁?」时 ,我们看见许多人把主耶稣当作先知裏的一位。虽然在那裏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但在这裏,他也像许多人一样,把主耶稣和摩西、以利亚并列。不只彼得一人这样,许多信徒也这样。希伯来的信徒,把主耶稣和众先知并列;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把主耶稣和使徒并列。就是今天的信徒,不也这样麽?在许多信徒心目中,不也是以有名望或恩赐的传道人,夺取了基督的荣耀吗?但神却叫我们『只见耶稣一人』(36节)。 耶稣登山变像这起事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是否也像门徒一般,常常如入宝山空手而回呢?我们是否也会用什麽人取代了基督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呢?耶稣登山变像已经过了几千年,神今天还在说话:「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神要我们「不见一人,只见耶稣。」愿神帮助我们能够照祂的心意而行!

365天灵修之旅-第187天

经文: 二人正要和耶稣分离的时候,彼得对耶稣说:“夫子,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他却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 路加福音 9:33 摩西和以利亚的出现有什麽特殊的意义呢? 这是有关耶稣的使命。摩西是神的律法的颁布者,故他代表「律法」。摩西的出现乃象徵著在耶稣身上,律法所预表的都实现了。以利亚则是被神差派到腐败的以色列国,呼召国民回到对律法的忠诚。他代表预告弥赛亚来临的众「先知」。以利亚在山上出现,象徵著神在古时藉著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以色列要来的那一位,在耶稣身上终於得到应验了。 这两个人的出现和跟耶稣谈论去世的事,是耶稣赴死的前奏,表明他的死是极不寻常,是救赎世人的死。这幕景象确认了耶稣在地上的使命,并成全神的律法和先知的话。但对於跟耶稣一同登山的叁个门徒,他们目睹耶稣的变像,听见摩西和以利亚和祂的谈话,他们有什麽反应呢? 此时彼得说话了:「夫子,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叁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彼得这个看法跟犹太教的背景有关係。犹太教常常分派别,你们是摩西派,你们是耶利米派,我们是以利亚派,你们是但以理派。这也许是他一时衝动之下的建议,因而显得不合时宜,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所说的是甚麽 (33节)。彼得的这句话也是自曝其短,表示他对耶稣的使命完全没有感觉,「可以搭叁座棚,」表示彼得深盼能长久留在神的国度的异象和情境中,他大概忘了主耶稣不久前才说过『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路加福音9:22,),耶稣的使命不是待在山上,而是走向十字架;这也表示他对耶稣的身份认识得很肤浅,大概又忘了他才说过耶稣「是神所立的基督」(路加福音9:21),因此把祂与摩西、以利亚等先知列在同等的地位。 彼得的话道出了许多基督徒的心声:「我们在这裏真好!」(33节) 是的,在我们蒙恩得救的人身上,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与明亮如太阳,洁白如月光的耶稣同在;在灵裏深处,有主荣耀的显现。当祂向我们显现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真好」。我们还求什麽呢? 可是我们常常忘记了一件事,一件最重要的事:我们忘记了耶稣来到世上是为了神给祂的使命,要为我们罪人去死,好使我们得到永生。神给我们每个得救的人也有同样的使命: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去世上为主做盐做光,甚至为主受苦,与耶稣一同背十字架,而不是搭起棚子坐在高处享受!

365天灵修之旅-第186天

经文: 说了这话以后约有八天,耶稣带着彼得、约翰、雅各上山去祷告。正祷告的时候,他的面貌就改变了,衣服洁白放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亚两个人同耶稣说话;他们在荣光里显现,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见耶稣的荣光,并同他站着的那两个人。 路加福音 9:28-32​ 在三部符类福音书中,「耶稣登山改变形像」均和彼得的宣言:「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以及随後耶稣第一次宣布祂将受苦受死之事密切相联。这样的排列顺序很有启发性。门徒们得知耶稣就是基督後欢喜快乐,耶稣却告诉他们,作弥赛亚会给祂自己和跟从祂的人带来苦难,这个信息对门徒的衝击非同小可。因此耶稣应许他们:「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现在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那邻近黑门山脉上的某一荒凉山峰上,耶稣实现了祂的应许,一个超自然的景象出现在彼得、雅各和约翰这三位耶稣的核心门徒眼前,历历可见,表明那将要受难的耶稣真真实实是神的儿子,是神所拣选的弥赛亚,这在祂的圣洁荣耀中已充分显露出来。 在基督信仰中,「苦难」和「荣耀」是两个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概念。解经王子坎伯•摩根 (Campbell Morgan) 将耶稣的生平用七个关键时机间隔开来,就是降生、受浸、试探、变像、钉十字架、复活、升天。 这些时机之间并没有相隔同等的时间,但是它们是按次序排列,而且把它们合起来,就构成了神为人类完成的救赎的计划。每一个关键时机都在基督的工作中引进了新机,成为往日各样事情的冠冕,且为此後的事件创造了推展的动力。 「变了形像」(马太福音17:2) 英文译作:”transfigured”,就是”把裏面的形像表达出来”。不是祂突然间变得不一样,而是把祂原来有的表达出来。耶稣本身是荣耀的神,耶稣本身是真理。「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裏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约翰福音1:18) 耶稣也在约翰福音多次提到:「父在我裏面,我在父裏面」(约翰福音10:38, 14:10-11, 17:21) 所以耶稣基督在山上是把祂裏面的神性、神的形像和荣耀,显明出来。 再看 30-31节说:“忽然有摩西、以利亚两个人同耶稣说话﹔他们在荣光里显现,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 这里说的去世的事,指的是他从天上被差遣到地上,背负众人的罪,被钉十字架,救赎世人的使命。 登山变像又怎样印证摩西的律法在耶稣身上得到成全,印证了众先知的预言在他身上得到应验呢?摩西的出现代表了什么?他是上帝律法的颁布者,他代表律法及它公义的要求,和作为影儿的祭物。摩西的出现是象征著,律法公义的要求,在耶稣完美人性的身上成全了﹔赎罪的祭,耶稣一次过献上了。以利亚的出现代表了什么?以利亚是先知,他在山上代表预言,上帝在古时借著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以色列要来的那一位,在耶稣身上终于得到应验了。过去的先知是遥指耶稣,现在耶稣终于来了。这两个人的出现和跟耶稣谈论去世的事,是耶稣赴死的前奏,表明他的死是极不寻常,是救赎世人的死。登山变像确认了耶稣在地上的使命。代表律法的摩西和代表预言的以利亚正式把最后一棒联手交给耶稣,由他奔跑摆在前头最后的路程。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86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185天

经文: 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 马太福音16:27-28 耶稣定下跟从祂的条件,就是要「捨己」、「背十字架」之後 ,谈话的末了,祂给了一个预言和一个应许。首先祂指出,在末日的时候,祂将以审判者的姿态降临,世人也好,门徒也好,他们将要按著在「世界」和「生命」之间所作的抉择受到审判 (27节)。要作一个主的门徒,必须在任何景况中都敢承认自己的信仰。在福音被人欢迎的地方敢这样承认,在福音被人反对的地方也敢这样承认;在那些称扬基督的人中间敢这样承认,在那些譭谤基督的人面前也敢这样承认。如果我们所信的是假的,我们早就应当放弃;如果我们所信的是真的,我们为什麽不敢承认呢?因此,看看耶稣的警告是何等严重:「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裏,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马可福音8:38) 如果我们的主不以我们这些罪恶污秽的人为可耻,我们却以祂这样一位圣洁慈爱的救主为可耻,祂在父的荣耀裏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以我们为可耻的,岂不正是我们所当遭遇的麽? 但耶稣是慈爱的主,祂总是带给我们盼望,给我们一条出路。对於那些当时在场的门徒,祂莊严地向他们保證,有人在未死之前必能看到祂的降临,祂要以王的身分降临,显示祂有审判的权柄;他们有人即将见到弥赛亚的荣耀 (28节),门徒便会知道祂之前一切所言均不虚了,祂对门徒的要求是有权柄的 。这是预告祂不久後的「登山变像」一事. 读了这连续几天的经文,我们不得不思考耶稣对门徒说的话,那也是对我们所说的话。祂最後的呼籲,是要我们和祂一同前行,一同照神的心意而行。因为祂要进入父的荣耀中,这荣耀正是祂在道成肉身之日照神旨意而行——就是十字架的道路——的结果。祂对门徒的要求,也是对我们发出的挑战,我们用不著到远处去寻觅它的踪迹,它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我们会听见扎心的声音说:「我必须跟随祂,这是唯一的道路。」但同时也听见另一种声音说:「太辛苦了,我必须脱身。」我们要听从那一个声音?让我们在想像中奔向该撒利亚腓立比 (耶稣当日对门徒说这段话之所在),问我们自己,我们要让那一个「必须」掌管我们?我们是否愿意与祂一同行在神的旨意中,经过受苦进入荣耀?或者我们甘愿离开祂,虽短暂获得今生,结果却要失去永生?愿神帮助我们作正确的决定。(取材自《摩根解经丛书》)

365天灵修之旅-第184天

经文: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马太福音16:24-26 耶稣的这段话是紧接著祂宣告要上耶路撒冷去受难之後讲的,讲话的对象是跟随祂的门徒。祂为什麽要讲这番话呢?因为彼得劝他不要这样作 ,换句话说,彼得试著在「十字架」——神所定的受苦道路之外,劝耶稣试试别的更简易的办法来建造神的国度。鑑於彼得所犯的错误,我们的主重述了作祂门徒的条件,这段话在马马太福音10章38-39节也曾提过 ,再次重提,可见它的重要性。「若有人要跟从我」,门徒们都想跟随耶稣,他们都爱祂,对祂全都怀著一分挚爱。但是耶稣说,如果是这样, 「就当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24节)。「捨己」就是要求门徒放弃自己作决定的权利—他不能再作「自己喜欢作的事」,他必须作「耶稣基督所喜欢的事」——即「背十字架跟从主」。对主的门徒来说,他们必须甘愿『为主的缘故』忍受那加在他们身上的苦难、羞辱与牺牲。耶稣这番话的用意,是强调跟随祂的人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而後下定坚定不移的决心,顺从神的旨意,绝对不能随意改变。 这个决定的代价有多大?马太福音是主後60-70年之间写的,当时是基督徒遭遇痛苦逼迫的期间,许多门徒面对一个困难的抉择:究竟要不要公开承认「耶稣基督是主」?这是性命交关的决定,因历史向我们證明,当时的基督徒若不愿背弃对主的忠心,他们的下场不是被屠杀,就是成为野兽口中的食物。这样严厉的考验,使得主耶稣在叁十多年前早已发出的警语弥足珍贵:「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或译灵魂,下同)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25节),祂的意思是:『人为保全生命而放弃信仰的时刻将要来到;但是如此行,就生命的意义来说,并不是保存生命,而是丧失了生命。那对主忠心的人可能会死,但他的死就是活著;那放弃信仰的人可能保全了肉身,但是他活著却是死亡。』 耶稣又进一步说明:「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麽益处呢?人还能拿甚麽换生命呢?」(26节)。如果一个人祇贪图安全,放弃跟从耶稣到底的决心,他固然保全了肉身的性命,但即使得到了全世界,却发现他的生命已没有存在的价值,他能够拿出甚麽来换那「生命」呢?无论你能赢得多少财富(包括保全自己肉身的生命),却须付出灵魂(即真正的你),这代价不是太大了吗!所以,耶稣说出了一个真正的价值观念,并提醒门徒,他们必会面临抉择,即:真正的忠心是献给神呢,还是交给世界? 世界只有在人还活著的时候,才有用处;但人不能用世界来换取生命,因此生命比世界更宝贵。假如一个人在事业上名成利就,拥有全世界,但却为这疯狂的慾望耗尽他的时间和精力,使他错失了最宝贵的生命;那麽,即使得到这些又有何益处?死後连分毫都带不走,在永恒中却两袖清风。这是极其浅显的道理,但世人却好比落入网罗的雀鸟 (箴言1:16),无法自拔,这岂不是既可怜又可悲吗? 「十字架是条受苦的道路」这个真理,常常成了人的绊脚石,耶稣这番信息更是无法承担之重。然而我们必须了解,耶稣的话是真理,而真理是绝对至高的标準,唯有按「真理」的方式去做,人生的路才走得通。否则我们只会就短视的眼光来看,觉得用真理的方式做实在太辛苦,且毫无满足感——就像有人早知道他「应该让自己更健康」,但直到多年後他得了心脏病,鬼门关里走了一回,才真正身体力行。从那以後,健康对他不再是「应该」做的事,而是让自己活著的「唯一」方式。同理,至终你会发现——跟随耶稣,不再是「应该」做的事,而是「唯一」的生命之道。 耶稣爱我们到一个地步,甘心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祂怎会毫无来由地苦待跟随祂的人呢?神的心意是不甘心祂的儿女们受苦 (耶利米书29:11),但祂却要我们成长 (罗马书8:29),因此不得不让我们遇上艰苦,为要使我们得益处 (诗篇119:71)。并且主知道我们灵命的情况,祂绝不会将不能承受的重担加给我们,祂总会为我们开一条出路 (哥林多前书10:13)。如果神所量给我们的,是仲夏的娇阳和澄蓝的湖水,就让我们在其中欢愉的享受吧!不要因为缺少患难和痛苦而不安;但是,倘若祂命定我们的道路是十字架的幽径,是黯然无光的天空,求祂使我们专心倚靠祂而行在其上,因为这条道路是祂指定的。

365天灵修之旅-第183天

经文: 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 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马太福音16:21-25 昨天我们看到,彼得在圣灵的感动下说出了耶稣的真正身份——弥赛亚,永生神的儿子。但实际上,彼得对”弥赛亚”的了解跟一般犹太人是大同小异:他们认为弥赛亚是神所差派来的君王,要插手在犹太人的历史,把他们从外邦人的压迫底下释放,建立一个属於犹太人的弥赛亚国度。今天的经文裏,耶稣却说出一个令他们无法置信的弥赛亚的真相:「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叁日复活。」(21节) 彼得立刻在这句话上跌了交 (22节),受到了耶稣的责备 (23节),因为他不能理解耶稣使命的实质。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为什麽耶稣虽肯定彼得的对祂身份的回答 (参昨日经文),却又嘱附他们「不可对人说」(20节) 的原因了。连门徒对祂所负的使命都理解得如此片面浮浅,又何况那些群众呢? 大致来说,耶稣的传道生涯可分叁个阶段: 【1】第一年是一个安静年:耶稣走动在耶路撒冷与加利利之间,这是在祂受洗、在旷野受试探之後的期间。只有约翰福音的头四章记录耶稣安静的一年裏的事情; 【2】此後是两个忙碌年:祂的名声被大大地传开。祂的事工多半集中在加利利及北边外邦人地区。马太马可路加叁本福音将这两年的耶稣事蹟记载得非常详尽; 【3】最後六个月:祂仍然忙碌,并朝耶路撒冷而行,一路上笼罩著十字架的气氛。由此开始,耶稣的工作都是更多为著门徒们做的,为要预备他们接受祂的十字架。 现在时候已快到了,十字架的影子已经开始笼罩著他们。从这「受苦任务」宣告的开始,是耶稣传道生涯的一个「分水岭」。以前耶稣向人讲祂受害的事,都是用隐喻的方式,比如:叁天拆毁重建圣殿(约翰福音2:19)、人子被举起来(约翰福音3:14)、人子三日在地裏(马太福音12:40)、吃祂肉喝祂血(约翰福音6:54)等等。但现在「耶稣明明地说这话」(可八32),从此以後,耶稣不再隐喻,而是明讲祂如何受害;而在此之前,耶稣从未如此明白的告诉门徒这件事。 耶稣警告祂的门徒,若要跟随祂,要付的代价是高的。耶稣不强迫任何人去跟随祂,但条件是祂定的:「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24节) 作耶稣的门徒要经过深思熟虑,而後下定坚定不移的决心。「背起十字架」不只是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从此以後,它成了随时可能发生的痛苦现实。 耶稣的第一个要求是「捨己」:捨己即向自己的旧我说”不”。因为”老我”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也喜欢犯罪,而且凡事贪图安逸。主耶稣要求的捨己,就是要我们全心全意为祂而活,无论面对什麽苦难,都走「顺服神」的道路。耶稣的第二个要求是「背起他的十字架」:很多人误解十字架的真义,以为凡是不如意的事就是十字架。其实十字架是指为主的缘故,所遭遇到的痛苦、失败、患难、羞辱等等。简单的来说,就是为了持守见證信仰而愿意付出代价,被人讥笑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信念与态度。「十字架」在人眼中是难处,但在主耶稣来说,却是藉著难处来拆毁我们的老我,然後再把祂生命的成分加进来。人的老我被拆毁越多,主耶稣的成分在人身上就加增越多。 耶稣就是生命之主 (约翰福音1:3-4,1/3灵修),所以祂说:「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25节) 原来「捨己」、「背十字架」的目的,就是要在主耶稣基督裏得到真正的「生命」。故此,一个为主的缘故,甘愿放下生命的人,他必定在主裏得到真正的生命;但相反的,一个自以为能救自己的人,却终必失去他的生命。这并不是说跟随耶稣一定会有生命危险,而是一个「心志」的问题——我看重主耶稣比什麽都宝贵,甚至比我的生命更宝贵!『救则丧,丧则得;赚则赔,赔则得』,明白天国的得失赚赔之道,知所先後,才不致遗恨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