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灵修之旅-第243天

经文: 有极多的人和耶稣同行。他转过来对他们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 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你们哪一个要盖一座楼,不先坐下算计花费,能盖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见的人都笑话他,说:‘这个人开了工,却不能完工。’或是一个王出去和别的王打仗,岂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万兵去敌那领二万兵来攻打他的吗?若是不能,就趁敌人还远的时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条款。这样,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盐本是好的;盐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或用在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适,只好丢在外面。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路加福音 14:25-35. 马太福音十:37 – 38也有记载耶稣这个教导,那裏的场景不同,跟随耶稣的人还不多,现在祂知道上十字架的日子已近,有必要再重复这个教导。不管是在犹太地,还是在比利亚,跟随耶稣的人群可说是声势浩大。过去在路加十二章第一节 ,我们就曾读到有「几万人」聚集听耶稣讲道。现在跟随耶稣的人似乎有增无减,是「极多的人」(25节)。他们为甚麽与耶稣同行?是了解为何耶稣要说这段话的关键。 耶稣走向耶路撒冷的路,是一条「十字架」的路,但门徒和群众却以为,耶稣是到耶路撒冷去得权柄、荣耀,是一条荣耀与能力之路,他们完全不明白耶稣到耶路撒冷是去受苦赴难。故此,『他转过来对他们说:「人到我这裏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25-27节)。我们不要误会主耶稣的话,祂绝对没有不允许人去爱他们的亲人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说,不要让地上亲属的感情来妨碍人去跟随主。若遇上亲人的拦阻,必须作一个选择的时候,我们必须把主放在第一位,看重主过於看重亲人的感情,因为只有主才能领我们进入神的国,失去了神的国是甚麽也不能补偿的。 主耶稣所说的第二个条件更是令人吃惊,一个真门徒必须「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从祂。「十字架」并不是一些身体的疾病或心灵的痛苦,而是一个人甘愿「为基督的缘故」拣选的一条羞辱、痛苦、孤单、甚至捨己的道路。不是所有信徒都背著十字架,我们可以藉著过有名无实的基督徒生活来避免十字架;但如果我们要跟随耶稣,就必须存预备受苦的心,经历耶稣在地上所遭遇的反对与逼迫。这就是十字架。 我们彷彿可以想见,耶稣看见听众们脸上的表情,知道他们的心思:「为甚麽祂把条件定得如此严格呢?」然後祂用了两个例子,强调跟从祂之前「计算代价」的必要。全心跟随主要付上很大的代价,耶稣不要祂的门徒糊里糊塗去跟随祂。祂将作门徒的决定比作一项「建築工程」(28-30节)和一场「战争」(31-32节)。建楼之喻的意思说,凡要作耶稣之门徒者,应当预先作好打算,免得因遇见阻碍便半途而废。许多人因怕被人笑骂,就放弃作主耶稣的门徒,耶稣的意思说,为别的缘故被人笑骂,还不要紧,惟独因半途而废,惹人笑骂,那才是真的可怜。打仗之喻的意思说,凡要作耶稣的门徒,也当预先好好筹划,仔细考虑自己能否打败敌人,要不是破釜沉舟,就是屈辱投降。作基督的门徒也是这样,不能半途而废。 全心跟随主的心志必须成为行动,没有行动的心志,只不过像看来美丽的肥皂泡,一碰就破了,甚麽也没有留下。所以耶稣接著说:「盐本是好的;盐若失了味,可用甚麽叫它再鹹呢?或用在田裏,或堆在粪裏,都不合式,只好丢在外面」(34-35节)。古时犹太地方和中东各地吃的盐,多是『盐砖』,家中每个人都有一块盐放在厨房中,吃饭时就各用自己的盐块。等到盐块的鹹味逐渐减少,至完全失味时,就成为一块没用的石头,只有随手弃置,任人践踏了。 『 盐』象徵门徒。一个人为主委身和捨己是好的,值得嘉许。但这幅图画是描绘一个门徒本有美好的开始,若背弃承诺,半途而废,以失败收场的话,就像盐块失去了价值所在的特性,世上还有比它更没用处的东西吗?那些不再作基督门徒的人也是这样的可怜,他们不适合世界的目的,但也捨弃了神的目的。他们拥有许多宗教经验和知识,不敢进入世界的虚荣和罪恶中;但同时也没有恩典和真理的喜乐,叫他们可以走在基督的道路上……失了味的盐成为世界的藐视和天上审判的对象。还有比这更可怜的事吗? 这么多人愿意跟随耶稣,祂不高兴吗?耶稣这番话像是要把这些人赶走似的。耶稣不要我们跟随祂吗?不,耶稣只是不要我们不知底蕴地来跟随祂。祂向跟随祂的人提出了价值的「绝对要求」——若不估量计算过作祂门徒的代价,不如不作!有人也许会犹疑:难道没有容易些的、代价小一些的选择,让我们可以两全其美吗?也许短期有吧,但到了一个地步,我们一定要选择非此即彼,不再有第二个选择,不再有中庸之道。这是耶稣的信徒常常感到出乎意料之外的一件事,但这是个理性的决定,是每一个信主的人或早或晚总要面对的抉择。 耶稣这个略带讽喻的劝告,是劝谕那些想要跟随祂的人,千万不要脚踏两条船,以免两头都落空。若真的决定要跟随祂,就专心「背起十字架跟从我」、「撇下一切所有的…作我的门徒」。这些刺耳却扎心的话,是耶稣挑战我们作祂门徒的「决心」。

365天灵修之旅-第242天

经文: 那仆人回来,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家主就动怒,对仆人说:‘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仆人说:‘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经办了,还有空座。’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我告诉你们,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 路加福音 14:21-24 很奇妙的是,过去几天我们所读的都与「筵席」有关—主人、客人的教训,和大筵席的比喻。犹太人的「筵席」代表极大欢乐的场合,因此耶稣将神的国度和工作,用犹太人所能体会到的最快乐的事来表达,实在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於「大筵席」比喻,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麽第一批人最终都不能参加这个筵席呢?这比喻到底想说明什麽道理呢?他们是否不愿意参加呢?当然不是,他们本来是想在天国裏吃饭的。如何證明?因为有一个人对主耶稣说:「在神国裏吃饭的有福了!」(15节) 看到吗?这个人多麽盼望能够在天国裏吃饭。而主耶稣这个「大筵席」比喻,就是针对他这句话而说的。我们很容易从这个比喻中,领会到主耶稣的意思:人都是看重属地的事物,过於属天的福气,因为人实在没有几个认识神的丰富。很多人都想去,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最後都能够出席,因为他们拒绝了邀请。这是主给我们的第一个功课。 在以色列的历史中,神的第一次邀请是由先知发出的,第二次则是由祂的儿子发出的。犹太人接受了第一次邀请,他们相信先知,却拒绝相信神的儿子。虽然他们轻看属天的福气,但神还是愿意人来享用祂的丰富,祂没有灰心,继续差遣祂的僕人,去邀请那些肯来的人。什麽人会接受神的邀请呢?『家主…对僕人说,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21节),大街小巷的穷人和残缺代表著「税吏」和「罪人」,他们对耶稣极表欢迎。因为他们是在属地的事物上得不得安息的,是真正认识自己是有罪和缺欠的,所以神的邀请一来,他们就欣然的接受了。除此之外,先前被请而不肯来的人,是指著当时犹太人的光景,他们仗著祖宗的遗传,及宗教上的优越感,而轻看天上的福乐。因此神把祂的工作转向外邦人 (参使徒行传13:46;罗马书11:11),叫外邦人接受了祂的恩惠。『路上和篱笆那裏』(23节) 是指城外,预表外邦人所住之地。这是从历史的角度去领会,但更重要的还是这後面的「属灵原则」——就是一切重视属地事物的人,都不得享用神所赐的属天福气,只有认识自己是残缺、有需要的人,才能够到神面前来享用。这是主给我们的第二个功课。 很遗憾的,在这比喻中,有一句话长久以来一直被人误用。主人说:『你出去…勉强人进来。』(23节) 很久以前,奥古斯丁引用这节经文作为宗教迫害的合理辩护。这句话被视作强迫人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命令,而这一切皆是基督教的耻辱。在这节经文的旁边,我们应当放置另一节经文──「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哥林多後书5:14)。在神国裏头只有一事是强迫的──爱的强迫。 『勉强人进来』(节23) 的正确解释,不是指强拖、强拉式的暴力征服 (如早期教会的误解),而是指「尽力说服」。因为这则比喻对拒绝神的邀请的犹太人是一个严厉的警告;但对於罪人和外邦人而言,则是梦想不到的荣耀。其中的真理,正是亘古常新,值得我们以身相许。求神帮助我们能够不受属地事物的诱惑,而能欢欢喜喜的来接受祂所摆设的筵席!

365天灵修之旅-第241天

经文: 同席的有一人听见这话,就对耶稣说:“在 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耶稣对他说:“有一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到了坐席的时候,打发仆人去对所请的人说:‘请来吧!样样都齐备了。’众人一口同音地推辞。头一个说:‘我买了一块地,必须去看看。请你准我辞了。’又有一个说:‘我买了五对牛,要去试一试。请你准我辞了。’又有一个说:‘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路加福音 14:15-20 前两天的灵修,我们看到耶稣到一位法利赛人的首领家中去吃饭,看到众人的表现後,就用比喻教训了主客双方。对客人争坐首位的情形,他提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对於主人,他指责他们宁可在一日基本的两餐请亲朋好友,也不请那些连一日叁餐都没著落的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人。当他说到在末日,那些怜恤贫苦无依、瘸腿瞎眼的人将会得到神的报答时,同席的人有什麽反应?耶稣有什麽回答?这是我们今明两天要学的功课。 「同席的有一个人听见这话,就对耶稣说:『在神国裏吃饭的有福了!』」(15节),为什麽同席的法利赛人会有这样的反应呢?因为主前一两百年流传在巴勒斯坦的旁经和伪经《以斯拉续篇下卷 II Esdras》、《比勒与大龙 Bel and the Dragon》有记载说,在末日的弥赛亚筵席上,巨蛇或古龙 Leviathan 将会被杀,成为一道菜肴供神的子民享用。同席的犹太人听见耶稣说「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著报答」(14节),心中所想的可能便是这样的筵席。但是,在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中想到的却是唯独犹太人而已。法利赛人从来没有想到外邦人和罪人,竟然可以在神的筵席裏有份。这是为甚麽耶稣要说出这个「大筵席」比喻的原因。 这个故事首先表明了神的国是一个恩典之国,神摆设了筵席,让人白白进去享受。人接受了神所赐的恩典,就得以进入神国,成为神的客人。这让我们看到,进入神国的权利,乃在於受到了祂的「邀请」。神在呼召我们,祂说,「请来吧!样样都齐备了」(17节),因此,最後这故事指出,我们若被排拒在那国度之外,是因为我们先拒绝了祂的邀请。今天经文的要旨,在指明人拒绝祂的原因。在比喻中,主人象徵神。原本要邀请的客人是犹太人。自有历史以来,犹太人便一直盼望神降临的一天;而当祂真的来到,他们竟悲剧性地拒绝祂的邀请。 在巴勒斯坦的民族都是非常好客,设宴招待客人是司空见惯的事,他们盼望有一天会像古时的亚伯拉罕因招待客人遇到天使而蒙福 (参创世纪18:1-15)。当主人要摆设筵席时,会老早宣告日期,请柬儘早发出并且早已收到;但开筵的时间却没有确定。当日期到了,万事俱备了,便会打发僕人四出邀请那些应了约的宾客。接受邀请於前,但在日子到来而拒绝於後,这是莫大的侮辱。这叁个被请的客人要推辞的借口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买地的不可能在没有预先看过那块地就把它买下来,况且地是不动产,什麽时候都可以看,何必在赴宴的时候才去?买牛的要去试牛也是没有道理,牛都买了,什麽时候要试听随己便,何必选择这个时候?娶妻的说不能去,看似有理,实际上律法只是规定新娶妻的人不可从军出征,也不可托他办理什麽公事,但从来没有说不能参加喜筵的事 (参申命记24:5)。换句话说,这些人的推辞是对主人完全不敬;甚至对当地民族来说,根本就是羞辱主人。 主耶稣经常用比喻来向我们讲解天国的道理。祂不但对当时的人讲,也对今日的人讲。被邀请的人不赴宴,他们使用的藉口,正是今日许多人的藉口。这不是忙碌的问题,追根究底,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神。反正现在生活好得很,一切都平平安安,没有什麽灾难病痛。有没有神,对他们也没有什麽影响,他们没有一份寻求神的迫切感。好像你邀请朋友来教会,他们会有很多藉口来推辞,因为他们不觉得寻求神是最重要的事情。从这个比喻来看,人会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却不会选择属於神的事情。神的国是在恩典中向人打开的,神向所有的人发出邀请。但是人被世界霸占了心,因此眼睛只看见属地的事物,而看不见「属天的福气」、并那永不衰残的基业的宝贵。即便有了属天知识,像那个能说出「在神国裏吃饭的有福了」(15节) 的人一样,若不能实践,他所知道的仍是虚空无益。

365天灵修之旅-第240天

经文: 耶稣又对请他的人说:“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 路加福音 14:12-14 一一一一一 相比昨天耶稣给客人的比喻,今天这个给主人的比喻就不是那麽浅显易懂了。耶稣不是真的用这比喻教导人怎样作主人。这裏的「设宴」,指的是一天中最基本的两餐,就是午饭和晚饭。一般来说,犹太人根本不会在午、晚餐的时候宴客,或请朋友、亲属和富足的邻舍吃饭的,因为那既是多馀的,也没有诚意。耶稣在这个比喻裏要指出的,正是那些宁可在午、晚两餐宴客,请朋友和亲属,也不愿请那些连一日叁餐都没著落的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人。因为耶稣知道当时社会的「金科玉律」:请那些你希望会回请你的人吃饭;而那些最需要一顿饭吃的人却从来得不到关怀。因此,这段经文所针对的问题非常锐利,它要求我们在行善之先,得要省察自己的动机。 人所作的若只是得著人的记念,这记念终久要落在虚空里的,因为人自己全都要过去,作在人自己身上的,完全没有永恒的价值。所以主耶稣继续对他们说:『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甚麽可报答你』(13节上)。耶稣的意思很明显,人要把他一切所作的,作在神的面前,让神去记念,不是为要得著人的回报,或是得著人的称讚。耶稣说的,正是祂自己一直在作的。在这些话中,耶稣把世俗自私自利的风习,来与祂所作的作一比较,若有人照祂所作的去作,祂应许:「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著报答」(13节下)。到那时,每人一生的果效,都要显露出来,人人都要收穫自己所种的。有时我们为神作工,已恒心尽力去行善却没有看见果效时,可能会灰心丧志,感觉所出的力量,似乎是白费。但主的这句话向我们保證说,天上要记下我们的工作,必要报答,绝不落空! 以永恒作準绳,我们在世不过是一瞬之间,但其结果却存至永远。今生的行为要成为来生的终局。主的话叫我们领会,神在天上,不住察看人所作的。一个人若不为自己而活,而是肯叫自己成为人的供应,神是不能不记念他的。因为只有活在神的生命中的人,才会不为自己的满足来活。这样的人,神定规要把祂自己的荣耀丰丰富富的加给他。

365天灵修之旅-第239天

经文: 耶稣见所请的客拣择首位,就用比喻对他们说:“你被人请去赴婚姻的筵席,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贵的客被他请来;那请你们的人前来对你说:‘让座给这一位吧!’你就羞羞惭惭地退到末位上去了。你被请的时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请你的人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座。’那时,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耶稣又对请他的人说:“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 路加福音 14:7-11 这个比喻可以说是浅显易懂。耶稣说这个比喻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教人怎样作客,而是在说明一个永恒的真理:「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11节)。福音书裏耶稣重复说了好多次,以强调这真理的重要性 (参路加福音18:14;马太福音23:12)。使徒书信裏也看到相似的教导,如雅各书4:6,10; 彼得前书5:5; 罗马书12:16。旧约箴言书裏这样的教导更是数不胜数,如箴言16:5, 11:2, 6:17, 15:33。犹大王玛拿西在神面前自卑,蒙神垂听他的祷告,使他从亚述归回耶路撒冷,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历代志下33:1-20 )。谦卑中的谦卑,还有谁比得上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腓立比书2:5-9)。神看中主耶稣的降卑,所以把祂从至低之处升到至高,把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赐给祂,叫一切被造的都称耶稣为主,向祂屈膝。这是主的道路,祂是依据这道路的原则来教导人谦卑的功课。 细思耶稣的话,祂的话真说到人心深处裏去。人的内心都有「为大」的「渴望」,这是很正常的。但碍於人应有的客套,我们极力掩饰为大的渴慕,将之压抑於潜意识、或伪装的谦卑之中,但我们心里却一直因为别人被肯定、自己被忽略而忿忿不平。因为人没有也要装作有,都看自己很重要,是别人所不能及的,也是在人中间所不可少的。若要人说自己是有限、是不配的,就令人作难。耶稣却告诉我们,要自卑,承认自己的不配,这是很难作到的。 但想想耶稣对客人说的,「不要坐在首位上」(8节),是多有智慧的话。为甚麽?因为首位是给尊贵的客人预备的。一个争著要坐首位的人,反而證明他不是一个尊贵的人,一个尊贵的人绝不会也不必为自己争席位。人人都盼望自己能受人尊重,其实这是非常高尚的期盼,从经文中会发现主耶稣也盼望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被人尊重。但要记得,「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主耶稣不是教导我们要假装谦卑,等著让别人来高抬我们,而是教导我们不要为自己有所表白,而放心的让神所安排的环境来显明。为大的唯一途径是透过耶稣十字架,以及活出柔和谦卑,因为我们的主是这样作的。凡不认识耶稣基督之人,皆追求「自高」而终必被降为卑;而跟随耶稣基督之人,皆自认卑微而必被升为高。凡在耶稣基督裏真正成为尊贵的人,才能懂得如何处於卑微。 「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耶稣的话颠覆人间价值观念。人都认为要自高,靠自己努力,才能得尊荣;主却叫我们要降卑,就能得尊贵。这句话的後面,有著至高者的心意和作为。人心里所该重视的,应当是给神所看中,因为神才是至高者。但是不少人觉得,给神看中不够现实,也太麻烦,不如自己抓紧自己的好处来的有把握。这一种心思叫我们失去了享用神的安息的机会。 求主开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见,神愿意看见人先降卑,然後祂才要把他们升高。让主来显明我们,这才是正途。凡以为自己有的,在神面前必一无所得,只有认识自己是不配的,主显明恩典的时候,祂就看中这样的人,要在这人身上显明祂的荣耀与丰富。威廉克理 (William Carey) 祷告说:「主啊!我将我的软弱奉献给你,愿你显出你的荣耀来。」神使他成为著名印度宣教士,他也事先拟好他的墓碑,写著:「这里躺著一个卑微,一无所有者,他将自己的一切交託神。」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239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238天

经文: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你们不得再见我,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路加福音 13:34-35 这可说是圣经中最难懂,也最难解释的一段经文了。那裏面充满了心碎的语调,是神的心碎了。那是怀著最终怜悯的悲歌:『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裏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34节)。这段话揭露了耶稣的心肠。我们读的时候,不可能读不出祂那呜咽的声音,那是神的伟大的爱的表达。耶稣心情何等伤痛,祂就像一个受到伤害的父母呼唤著:「孩子,我做错了什麽呢?你要这样离弃我!」祂遥遥望著圣城的方向,回想多个世代以来,神差派了一位又一位先知来传递祂的爱,但一次又一次,人们拒绝神的爱,并且杀了祂的先知。是不是这样就阻止了神呢?不,祂无法放弃爱他们,祂太希望人们认识祂,以至於为他们捨命亦在所不惜。 由於耶路撒冷(指犹太人)不肯悔改,因此神的怜悯和旨意也无法阻止刑罚临到它。『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35节上) 耶路撒冷是大君王的城,圣殿就建立在锡安山上,是神的居所。但犹太人在这裏偏偏亵渎神的名,祭拜偶像,杀害先知,无恶不作。犹太人以为只要宏伟的圣殿还在,他们就会安全。但耶稣知道,不久的将来,在这裏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的 (参马太福音24:2);也是在这裏,祂要走那不归路,路的尽头是各各他,是祂被钉十字架的地方。 没有一种伤害比以爱示人却遭摈弃那样的叫人伤恸。把心献给人,却徒教心破碎,这是人生最痛苦的悲剧。但在耶路撒冷,耶稣的遭遇正是如此——祂俯就人前,但人们仍拒祂於千里之外。但不管耶路撒冷的民众拒绝神多少次,耶稣仍然爱他们,并希望他们认识祂。在叹息中,主耶稣还是在等待,主对他们没有全然失望。虽然主宣告了他们拒绝祂的下场,但是祂仍旧等待著他们的心意回转。祂在等待,一直等到那一天,神的百姓的心思回转归向主,「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35节下),这段话为我们露出了一线希望的曙光,启示了耶稣内心那深不可测的怜悯,和祂即使在刑罚中仍对公义的执著;最後,也启示了那得胜之日必要来临。 一般人印象的神,多是个大有能力的审判官,坐在遥远的宝座上作威作福,对人间疾苦全不动心,这是人类共有的宗教投射。但圣经所启示的神却不是如此,祂自比为我们的丈夫、父亲,且是一个被弃受伤的恋人。人不能爱一个大能的审判官,却能爱自己的丈夫、父亲,及恋人。什麽时候我们体会到,原来我们对神的态度是会直接影响祂的,我们的悖逆会叫祂伤痛,我们的离弃会叫祂心碎,我们才不会随便伤祂的心。另一方面,当我们明白人受苦,神也一并受苦,神从来没有退出人间的社会,反倒在耶稣基督内全然投入痛苦的深渊,与人一起挣扎,我们就知道耶稣看见人如同羊没有牧人,为什麽会「动了慈心」;看见人陷在疾病和被弃中,为什麽祂会主动走去亲近他们,抚摸他们。不错,人间的苦难是只能从受苦的神才能明白,我们亦只能站在受苦的神的角度,才会切实地,恒久地爱人,不会只问自己的福乐,只在方便无代价的日子才爱他们。 是的,明白神是受苦的神,且是我们叫祂受苦,我们才能真实地爱神、爱人。现在主耶稣正在忍耐的等待著,不单是犹太人要回转,我们作神儿女的也要回转。求主帮助我们,叫我们的心一直思念这位永远爱我的主,而不是流荡在祂以外。

365天灵修之旅-第237天

经文: 正当那时,有几个法利赛人来对耶稣说:“离开这里去吧,因为希律想要杀你。”耶稣说:“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说:‘今天、明天我赶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虽然这样,今天、明天、后天,我必须前行,因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 路加福音 13:31-33 一一一一一 今天经文提到有几个法利赛人来通知耶稣逃走,因为希律要杀祂,这个希律就是杀害施洗约翰的希律安提帕(参路加福音9:7-9)。这些法利赛人真有这麽好心吗?只怕未必,因为後来在耶路撒冷希律有机会杀耶稣,他却没有杀祂 (参路加福音23:6-12)。所以法利赛人这话有两个可能性: (1) 法利赛人不欢迎主耶稣在邻近一带地方传道,欲假藉希律之名迫使耶稣离境; (2) 希律害怕再出现一个像施洗约翰那样有影响力的先知,故要藉这些法利赛人威吓耶稣离境。 我们的主不为杀身之祸的威吓所动,祂看出那是希律的诡计,并叫法利赛人去告诉那个狐狸一个口信。祂说:「今天、明天我赶鬼治病,第叁天我的事就成全了」(32节)。耶稣这段口信的要点是祂短期内还有工作要做,在剩馀的几天裏,祂会赶鬼治病;然後在第叁天,即最後一天,祂会完成与地上使命有关的工作。没有任何人或事可以阻碍祂履行职务。祂在地上的事奉乃按照神的时间表,直到达成祂的目标——上耶路撒冷去赴十字架救赎之死。 在指定的时间来到之前,没有任何地上的权势能伤害祂。 除此以外,祂不能在加利利被杀害。这个特权要留给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城的特色是杀害至高神的僕人。很多时候,耶路撒冷专门杀害神的代言人,这是主耶稣说「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的意思。『今天、明天、後天』(33节) 是犹太人语法,用来表示『一段不确定但短而有限度的时间』。主耶稣的意思是:我在世上还有一点点的时候,必须仍旧照常作工,然後才去耶路撒冷,在那裏为世人的罪丧命。 这件事不过是耶稣事工中的一个小插曲。耶稣曾遇见过不少阻碍,但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拦阻祂走十字架道路的决心。有人说,当你的眼睛从目标上挪开时,就会看见障碍。人生中难免遇见障碍,但说穿了那不过是撒但想困惑你,不让你达成目标的手段。耶稣不畏障碍,希律的威胁只让耶稣更有决心完成祂的任务。障碍并不是被设计来拖慢你的,它们是用来使你更加果决地去实行神对你的计划。 你的人生遇到了障碍吗?求神帮助你专注於祂所给你的任务,而不是障碍,咬著牙,坚忍向著目标直跑。耶稣正陪著你,祂会加给你足够的力量,因为这条路祂已走过,祂知道怎麽帮你去得到神已为你预备的,丰丰富富的祝福!

365天灵修之旅-第236天

经文: 耶稣往耶路撒冷去,在所经过的各城各乡教训人。有一个人问他说:“主啊,得救的人少吗?”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及至家主起来关了门,你们站在外面叩门,说:‘主啊,给我们开门!’他就回答说:‘我不认识你们,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那时,你们要说:‘我们在你面前吃过喝过,你也在我们的街上教训过人。’他要说:‘我告诉你们,我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你们这一切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你们要看见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众先知都在 神的国里,你们却被赶到外面,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从东、从西、从南、从北将有人来,在 神的国里坐席。只是有在后的,将要在前;有在前的,将要在后。” 路加福音 13:22-30 从路加福音 13:22 起,直到 16:13 止,都牵涉到耶稣对“谁配进天国?”这个问题的答覆。耶稣用几个著名的比喻来回答这问题,如大宴席的比喻 (路加福音14:1-24)、迷羊的比喻、失钱的比喻、浪子的比喻 (路加福音15:1-32)、不义管家的比喻 (路加福音16:1-13)、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这个话题是耶稣在往耶路撒冷回程时,从一个人的问题:「主啊,得救的人少吗?」展开的。「得救的人少吗?」这是犹太拉比们最喜欢讨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只有那些严格遵行神的律法和古人的遗传,才是得救的人。今天的人也很喜欢问这种问题,如「天主教的信徒会得救吗?」「没听过耶稣的人能得救吗?」耶稣对这种出自好奇心、学术性的发问是从来不作答的。耶稣总是给我们指出什麽才是关键性的问题和焦点。祂用两个比喻来说明:: (一)「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24节)。那人问:「得救的人少麽?」耶稣却将问题转到发问的人自己身上,要他不要浪费时间辩论这个问题,看看自己吧!你得救了没有?这是耶稣的回答裏首先强调的。「救恩的门」是主耶稣基督为罪人所预备的,藉著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祂担负了 人的罪债。凡进入这门的,就不致灭亡,反得永生。为什麽耶稣说这是「窄门」呢?正是这个问题的焦点。人的天性都是喜欢舒服和享乐,这些天性使人很难放弃属地的好处。这扇门显然不是给人有今世肉身上的舒服,多少人就是捨不得放下罪中之乐的生活,因此不肯进入窄门,把自己留在救恩的门外。但是,这是能到达天堂的唯一道路,此外没有别的道路。虽然这路是窄的,但此门总是敞开著。没有一个罪人被禁 止进入,凡愿意的都可进入并得救,唯一的条件就是认罪悔改,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 「努力进窄门」是表示一种意志的决定,一个人进天国会遇到很大的攻击与阻力,必须具有像军队攻城一样的决心,「非进去不可」的意志,才能进去。否则很容易就被这世界所影响,半途而废了。但是,犹太人自认为是神的选民,早已在天国有分,他们安於留在虚妄的信心中,走向灭亡的道路。於是耶稣又说了第二个比喻。 (二) 25-29 节的比喻,是耶稣用来警告犹太人不要自以为是神所拣选的,就一定在神的国裏有份。若他们不是进窄门,按神的方法得救恩的,到头来他们会被拒於门外,哀哭切齿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236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235天

经文:​ 耶稣又往约旦河外去,到了约翰起初施洗的地方,就住在那里。有许多人来到他那里。他们说:“约翰一件神迹没有行过,但约翰指着这人所说的一切话都是真的。”在那里,信耶稣的人就多了。 约翰福音 10:40-42 因著犹太人的敌视,耶稣就离开了耶路撒冷:「耶稣又往约但河外去,到了约翰起初施浸的地方,就住在那裏。」(40节) 约翰起初施洗的地方是伯大尼,在约旦河东边,属比利亚,为希律安提帕所管,耶稣在那裏较少被捉拿的危险。对耶稣来说,时间过得很快,祂很清楚祂的时候将到。不过祂不会鲁莽躁进,随便丧生;祂更不会贪生怕死,胆怯退缩。先会晤神然後才面对人,是祂一贯的作风。在最後的争战之前,有一段宁静的时刻是很好的,因此祂退到约但河外,不是逃避,乃是準备自己迎接最後的争战。 「不信」把人与神隔开了,「耶路撒冷」这称为神名下的城,竟然没有地方接待神的儿子。今天的经文说:「有许多人来到祂那裏。他们说,约翰一件神蹟没有行过,但约翰指著这人所说的一切话都是真的。在那裏信耶稣的人就多了」(41-42节)。许多犹太人老远的来到约但河耶稣这裏,他们记得约翰是个先知,惟独没有行过神蹟,但他们发现耶稣和约翰的差异。耶稣除了能说约翰的话,祂还带著神的大能。约翰能够诊断人的罪;耶稣却带著能力来医治人的罪。现在他们亲眼看见约翰对耶稣所作的预言都是真的,祂的表现比约翰所作的预言更伟大,凡把希望寄託在耶稣身上的人,绝对不会失望,因此在那裏信耶稣的人就多了。相较耶路撒冷的那些犹太人,这实在是一个强烈的对比,「不信」使人的眼睛看不见神,「信」却叫人的眼睛开了,能看见并接受神的儿子,并经历祂那无穷生命的大能。同是一个民族的人,同是一样生活与经历的人,「信」与「不信」的差别却使他们接受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耶稣所去的地方是有重大意义的。他到约翰起初为人施洗的地方,也就是祂自己受洗的地方。祂曾经在这裏听见神的声音,领受圣灵降下 (2/20灵修),那必是一个令人难忘,也是刻骨铭心的经历。一个人在某一个地方遇到生命中的特殊属灵经历,若回到那个地方将会有特别的感受。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碰到不如意的事,在他需要神的时候,神就叫他回到伯特利去 (参创世纪35:1-15),那是他第一次遇见神的地方,神叫他去那裏,再次面对神,领受祝福并重新得力。现在,耶稣在走完世上的旅程之前,也同样到祂刚开始出来的地方。 我们第一次遇见神的地方是在那裏?那可能是一个地方、一个遭遇,或是一件事情。当我们在经历挫折艰难之後,或预备要走更长远路程之前,我们若重遊第一次遇见神的地方,重忆当初与神相遇的甘甜美好,一定能够受到激励并重新得力的。

365天灵修之旅-第234天

经文:  我与父原为一。”犹太人又拿起石头来要打他。耶稣对他们说:“我从父显出许多善事给你们看,你们是为哪一件拿石头打我呢?”犹太人回答说:“我们不是为善事拿石头打你,是为你说僭妄的话;又为你是个人,反将自己当作 神。”耶稣说:“你们的律法上岂不是写着‘我曾说你们是神’吗?经上的话是不能废的;若那些承受 神道的人尚且称为神,父所分别为圣、又差到世间来的,他自称是 神的儿子,你们还向他说‘你说僭妄的话’吗?我若不行我父的事,你们就不必信我;我若行了,你们纵然不信我,也当信这些事,叫你们又知道又明白父在我里面,我也在父里面。”他们又要拿他,他却逃出他们的手走了。 约翰福音 10:30-39 犹太人要耶稣「明明的告诉他们」(24节),祂究竟是不是基督?耶稣现在真的「明明的告诉他们」:「我与父原为一」(30节)。这是个极其重大的宣告.这里的”一”字非常重要,希腊文原文是中性的词,也就是说,耶稣和父神不是一个人(one person),而是本体或本质的“一”, 拉丁文是 Substantia,希腊文是 homoousios,就是独一,不可分割的质性。这是绝对的奥秘,没有人能够真正明白「本质的合一」这句话究竟是甚麽意思;然而我们都懂得「心与心合一」的意思:耶稣与父神的合一是由於全备的爱和全备的顺服而成的;祂与神合一,由於祂全然爱神,也完全顺服神的命令。 为什麽耶稣不乾脆直说:「我就是基督」就好了,却要说:「我与父原为一」呢?因为耶稣知道人心中最深的意念,当犹太人问:「你若是基督,就明明的告诉我们。」其实他们心裏想的是:我们一直在等候弥赛亚,等候祂来打倒罗马政权,使我们恢复原来的权利与地位;你若是那弥赛亚,就明明的告诉我们吧。所以耶稣不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祂的回答远超过他们所想的,不但涵盖了弥赛亚职分的思想,更且纠正他们一厢情愿的对弥赛亚的错觉,而声明祂在本质上与神是一致的。 然而,耶稣这句话却立时引起犹太人的愤怒,要拿石头打死祂 (31节)。他们拿起石头,表示他们完全明白耶稣话中的意思。一直以来,他们都明白耶稣的话,只是他们不愿接受,因他们深陷在律法字句的死胡同裏无法脱身。在颁给犹太人的十诫中,神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埃及记20:3),他们就紧紧守住这字句,结果他们心思中只有「数字」上的一,而没有「合一」的一,他们对独一真神的认识中,是没有「合一」的成分在其中的。因此,耶稣说他与父原为一,在犹太人听来这简直是亵渎。律法规定:「那亵渎耶和华名的,必被治死,全会众总要用石头打死他」(利未记24:16),所以他们準备用石头打死耶稣。但他们也当知道,在《创世纪1:1,26-27》裏的「神」(Elohim),就是”独一”而包含”複数”的内容的。只是他们拘泥在字句上,因而没有办法接受主耶稣的宣告,信心也就不能出来了。不在「信心」裏去看神的作为,一定不可能看见神的儿子,这是无法变更的事实,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提醒。 面对怀著敌意的犹太人,耶稣提醒他们三件事: 第一、祂整天都在做善事,赶鬼医病,安慰忧伤的人,祂的行为都充满了来自神的能力和美善 (32节)。 第二、祂引诗篇八十二篇第六节的话:「我曾说,你们是神,都是至高者的儿子。」 耶稣以犹太辩论的一种方法 (以小證大) 演绎自己的论点:如果圣经尚且以「神」称呼子民,何况那为父神所分别为圣、受差遣的神的儿子呢 (34-36节)?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23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