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灵修之旅-第273天

经文: 耶稣说完了这话,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将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榄山那里,就打发两个门徒,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进去的时候,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可以解开牵来。若有人问为什么解它,你们就说:‘主要用它。’”打发的人去了,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解驴驹的时候,主人问他们说:“解驴驹做什么?”他们说:“主要用它。”他们牵到耶稣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扶着耶稣骑上。 路加福音 19:28-35 这天是星期天,耶稣将在这星期五被钉十字架。橄榄山在耶路撒冷城外东面,伯法其和伯大尼是附近的两个村落。拉撒路、马大和马利亚的家就在伯大尼,耶稣常在这裏休息。逾越节即将开始,犹太人从罗马帝国各地区来到耶路撒冷,参与这为期一週的庆典,为纪念神带领他们的祖先离开埃及 (出埃及记12:37-51)。群众中有许多人曾经听说过或见过耶稣,正期待祂往圣殿去(约翰福音11:55-57)。不论从耶利哥或是伯大尼,到耶路撒冷只有不多的路程。此刻,耶稣差不多已到达目的地——耶路撒冷。旅程的终站,就摆在前头。耶稣曾多番预言祂将会在耶路撒冷被害,所以耶稣今次进入耶路撒冷是有备而来,祂预备以王者的身份进入耶路撒冷。 耶稣特别指定驴子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30节),这是刚可供载负的年龄,耶稣用牠还是第一次。按旧约的条例,未用过的牲畜是代表「分别为圣」。耶稣这次骑驴进圣城,是应验旧约先知撒迦利亚的预言:「鍚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裏,祂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骑者驴,就是骑著驴的驹子」(撒迦利亚书9:9)。古时君王在战时骑马,在和平时则骑驴。因此当一位君王骑著驴驹而来的时候,不是表明祂的卑微,而是在莊严的尊荣裏来临。骑驴正是象徵著祂的「王权」。 最紧要的时刻来了,耶稣选择了这个表徵,準备进耶路撒冷圣城,是为了要确定地显明祂自己,以一种能吸引人注意祂的方式进去。耶稣以前从未作过这样的事,祂从未作一些激起人注目的事。我们看见一次又一次,每当众人开始拥护耶稣,甚至想要祂作王的时候,祂就立刻从众人中退开,不然就打发众人散去,祂总是拒绝众人要加给祂的王权。祂是那麽低调,毫不张扬地行事,但是现在祂却準备以「王」的样式,大张旗鼓地骑著驴驹进城。为什麽? 旧约先知们有个习惯,是他们时常采用的。当说话不再生效,当人们拒绝接受或不能领悟的时候,他们便会采取一些戏剧性的行动,把他们要传达的信息,好像图画般展露人前,叫每一个人都要看见。这些戏剧性行动的例子见之於列王记上11:29-31;耶利米书13:1-11, 27:1-11;以西结书4:1-3, 5:1-4。耶稣现在所进行的,就是这样的戏剧性行动。犹太人的领袖拒绝祂,否认祂神的儿子的身份,於是祂就骑著驴驹进入耶路撒冷,表明祂就是那弥赛亚,神所膏立的君王。但祂乘驴而来,另有一层象徵意义:祂乃是以慈爱和平的王者姿态,而非群众所期待要来统治世界的战争英雄的姿态出现。祂虽是「君王」,却是一位「谦卑的君王」,没有权力,也不受到别人的尊重。 世上的君王可能把谦卑当装饰,但耶稣的谦卑乃流露自祂生命的本质和内涵。其实,祂骑著驴驹而来,是因为祂把那本应属乎祂的权柄放弃了。祂本来就已经拥有天上地下一切权柄,祂却甘心地放弃了。祂骑著驴驹而来,藉这个行动,祂再向人发出最後一次请求。好像说:『直到现在,你们仍不愿意接受我做你们(心里)的王吗?』在人的憎恨把祂吞没之前,祂仍不放弃,愿意再一次的以爱相邀。

365天灵修之旅-第272天

约翰福音 12: 9-11 有许多犹太人知道耶稣在那里,就来了,不但是为耶稣的缘故,也是要看他从死里所复活的拉撒路。但祭司长商议连拉撒路也要杀了;因有好些犹太人为拉撒路的缘故,回去信了耶稣。 约翰福音 12: 9-11 主耶稣在不久之前,从坟墓裏叫死去四天的拉撒路复活 (约翰福音11章,参9/14灵修),当时许多人知道这事,因此慕名而来看看这复活的人,拉撒路就用他活生生的身体,见證主耶稣的复活能力,安静地以生命作出宣告:主耶稣是神的儿子,是生命的主宰。在圣经裏,没有记载拉撒路说过一次话,或讲过一篇道,但他自己乃是一个从死裏复活 (1节) 的见證。拉撒路以生命作见證,也需要勇气,因为当时犹太人的宗教领袖已经準备要杀耶稣,这次之後,「因有好些犹太人为拉撒路的缘故,回去信了耶稣」(11节),更準备要杀害拉撒路。 『祭司长』多为撒都该人,当时他们感受到双重的威胁, 第 一,自政治观点而论,他们与罗马政府合作无间,以维护本身的财富和生活享受。在罗马监督之下,可以容许他们自治,但绝不容忍暴动事件,否则他们的权利地位会收到严厉的制裁。耶稣的崛起,已经使他们感受到威胁,他们认为耶稣可能是一个反动分子,许多人拥护祂,祂已经深获民心,或许企图发动暴乱事件。气氛十分紧张,撒都该人计划除灭耶稣免得贻患无穷,殃及他们安定的地位和权柄。 第二,自神学观点而论,撒都该人也难以忍受。撒都该人不像法利赛人,他们不相信死人复活的事 (参马太福音22:23)。如今拉撒路从死裏复活,使他们感到头痛。所以他们想杀拉撒路,动机是出於想湮灭复活的證据。除非采取适当行动,否则他们的权力基础、影响、和教训都站不住脚。 撒都该人决定压抑真理,以巩固本身的地位。对许多人而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至理名言;而追求本身的利益乃是生命中最强有力的行为动机。为了维护本身的地位和影响力,祭司们和撒都该人连除灭真理的事都敢作,这真是为人类的罪性所下的最佳註脚。但我们也看见,在一片罪恶阴谋的乌云之下,拉撒路静静坐在那裏。他不过坐在那裏而已,没有作什麽事,没有说什麽话,但「有好些犹太人,为拉撒路的缘故,回去信了耶稣。」(11节) 拉撒路不过坐在那裏,神已经得著了荣耀。

365天灵修之旅-第271天

经文:  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耶稣到了那里,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他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众人看见,都私下议论说:“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路加福音 19: 1-10 耶利哥是一个非常富庶和重要的城镇。它坐落在约但河谷,为通往耶路撒冷必经之要道,水路交通可达约但河以东。犹太史家约瑟夫(Josephus) 称它为『圣地』、『巴勒斯坦最肥美之所』。罗马人把这裏的枣子和香油销售到世界各地,闻名一时。 这些因素促使耶利哥成为巴勒斯坦最重要的课税中心之一。「税吏」是犹太人最恨恶的人之一,作税吏的犹太人被同胞视为卖国贼(4/8灵修).撒该是「税吏长」,在他的行业处於领袖地位,因此他也是最为人所憎恶的人物。这个故事讲述这位税吏长撒该,很努力的要见耶稣一面,结果耶稣竟然来住在他家中,令他的生命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改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为何有如此奇妙的改变? 「撒该」这个名字,在希伯来文里指的是「公义纯洁」的人,这和他的职业大相迳庭。一般民众厌恶他,称他为「罪人」,但有趣的是他却对耶稣相当有兴趣。我们不知道撒该到底是因什麽缘故,而对耶稣如此看重?可是他对於真理却是极其渴慕的,他努力试著用尽各样办法,为要见耶稣一面。从经文的描述来看撒该这个人,他身量矮小 (3节),需要爬上树才能看到耶稣经过。这让我们思想到,他的外貌会否让他感到自卑呢?还有,当时作税吏的人多是被人排挤的,众人称他为罪人 (7节),他是否也是个孤单的人呢?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原来还有一件事情是最叫撒该痛苦的,乃是他心底的罪疚。撒该後来愿意将从别人身上讹诈而得的金钱交还 (8节)。可见,他深知这是不对的,但是却一直无法改变过来。 是什麽叫撒该改变的呢?经文中最让人感动的,是第五节,也是全篇故事的转捩点:「耶稣到了那裏,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原来耶稣一早已知他的需要,祂路经此地,正是要遇见撒该。撒该原想『看』耶稣,不意耶稣早就『看』到了他。主耶稣呼叫撒该的名字,这表示主认识祂的羊,并且按名叫祂的羊 (约翰福音10:3,14,参8/1灵修)。主的叫名温暖了撒该的心,「原来主在乎我!」他很可能这样想著。不但如此,耶稣还说:「我『必』住在你家裏」其中的『必』字最让人震撼。耶稣不怕众人的议论 (7节),主动说要到撒该家居住。其实耶稣比众人更清楚撒该所犯的罪,但祂不单没有拒绝他,更是专程为他而来,主动爱他和接纳他。 主耶稣这样的贴心,彻底改变了撒该,他彻头彻尾换了一个人。撒该立刻采取行动,为他以往的所作所为表示忏悔:『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8节) 他所偿还的,远超过律法所要求的 (参利未记6:1-5)。这样一来,撒该就快破产了。破产就破产吧!这是他甘愿的。他经历了主,这大喜乐是他一生中所不曾有过的,有了主就够了,属地的事物算得甚麽呢?对撒该的悔改,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9节)。因为在耶稣的眼中,真正亚伯拉罕的子孙,不是血统上的,而是具有亚伯拉罕的信心,又能结出信心果子的人 (参罗马书4:16)。 这故事是以一句伟大的话作结束:「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10节)。「失丧」表示一件东西从本来的地方流失到另一错误的地方,而当找获这失去的东西时,我们会把它放回原处。人的失落是离开了神;人被寻获是再度回到本来的地方,作天父家中顺服的儿女。耶稣在那个家中寻找撒该,找到了他,并且拯救了他。更重要的是,耶稣在我们各人的生命中也有其计画,祂早已安排好我们所经过的一切事情,为要有一天与我们相遇。那时,祂要呼叫我们的名字,说:「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

365天灵修之旅-第267天

经文: “因为天国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做工,和工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约在巳初出去,看见市上还有闲站的人,就对他们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他们也进去了。约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这样行。约在酉初出去,看见还有人站在那里,就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从后来的起,到先来的为止。约在酉初雇的人来了,各人得了一钱银子。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说:‘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马太福音 20: 1-16 这个比喻只记载在马太福音,是接续「少年财主」的经文而发展的。当彼得听到耶稣说财主进天国是何等困难之後,他就脱口而出:「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麽呢?」(马太福音19:27) 彼得的观点有个大错特错的地方:不是因为「撇下一切」才得永生,而是因为「恩典」才使我们得永生!彼得认为神不会亏欠任何人,这认识是正确的,但这话不应被理解为,服事人忠心的就一定该得更大的赏赐,他们这批第一代的门徒们就一定比後来的人在先。神的赏赐不是那样计算的。因此耶稣语重心长地提醒祂的门徒:「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後;在後的,将要在前」(马太福音19:30)。意思是说,比起你这凭著撇下一切来跟随耶稣的人,那些看来好像落後、却单单靠著「恩典」而跟随的人,反而将要得著大赏赐! 耶稣怕门徒不明白这些话的意思,所以特意说了今天这个「葡萄园的比喻」来解释何为「恩典」 整个「葡萄园比喻」的因由,是为了回答上述彼得的提问 (马太福音19:27)。他的提问,是人类向神发出的典型宗教问题,它点破了我们人类长期迷信的一件事,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赚取永生?我们做了这个那个工作了,应该『得』到甚麽报偿?」完全就是那个富有的少年官问的问题。彼得的问题实质上与那个离开了耶稣的少年官如出一辙。现在让我们看看「葡萄园比喻」怎样回答这样的问题。 「葡萄园比喻」的内容完全没有提到任何属灵的事物,它所讲的只是一个等待收割的葡萄园,一个好像不那麽合理的园主,还有一批工人。有些工人被园主在早上僱用,有的人中午,有的人下午,有的人甚至到快收工前才被僱用。但是一天结束发放工资时,每个人竟然都领到一样的工资!於是那些早来的,忍不住发出了怨言,却招来主人的教训。说实在的,我们会认为「同工同酬」才是公平,不同工却同酬,就会对多做工作的工人不公平,这是人类一贯普遍的原则。但这个看似属世的比喻,却告诉我们天国一个最重要也最奥妙的「真理」——指出在神的国度中「恩典」运作的原则。这是一般人最难以明暸,却又最需要认识的关乎「恩典」的真理:神的恩慈和怜悯是既丰富又自由的,是「丰富」的,因为它不按人所以为的来运作;是「自由」的,因为它也不需要询问人的同意才分给人。 「葡萄园比喻」讲的是天国的真理,就是神与人关係的真理,神给人不是按人有甚麽功劳和努力,而是按祂自己的「恩典」。很多人以为「公平」就是大家在物质上均分,其实做过父母的,都会知道并不是如此,公平不是每个孩子有同量的食物,而是大家都吃饱。工资会有多有少,「恩典」却是一样的,就是「超过你所应得的」!如果神按人的表现来给我们,相信无人合格,大家都只有灭亡 (诗篇130:3-4)。神的恩典是叫人人得生命,每个人都可以因著相信耶稣而得称为神的儿子。神待祂的儿女的爱是不能分割比较的,不是早来的多得,或晚来的少得。正如我们若有几个子女的话,大的不会因早生几年而多得了爱,小的也不会因晚生几年而少得了爱,因为爱不是以「数量」来量度的,而纯然是「恩典」,是没有条件的。 如果你还是觉得这个园主(园主比喻神)不公平的话,那麽请你想一想:最大的「不公平」,就在十字架上!神的儿子耶稣,一个无罪的人,神竟然说,他就是世人的代罪羔羊。谁能在伟大神圣的创造主前站立得住呢?谁配神的儿子降世担罪代死呢?但在十字架上,竟悬掛著主耶稣的身体——伤痕累累,又血肉模糊——道尽了这世界的残暴与不公平。在十字架上同时显明我们拥有的是怎样的一个充斥不公平的世界,以及我们拥有的是怎样的一位充满牺牲之爱的神。要说「不公平」,耶稣的人生就最不公平!但是「恩典超越公平」,因为在「爱」里面,没有「公平」的立足之地。这是天国的法则,也是一个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真理。 也许神看準了我们这些死脑筋不易明白「恩典」的意义,所以再叁在圣经中记下许多在我们看来不配蒙恩的人物,如奸诈的雅各、淫乱杀人的大卫;然後到了新约,耶稣更用比喻一再刺激我们,让我们感到愤愤不平——倘若连我们这麽笨的人也能看出不公平,神当然看得出,可是神还要这麽做,因为这不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恩典」的问题。葡萄园的这个误会,就是我们一直都把「恩典」当成「工价」,而工价就只是我们所估算的这麽多了。恩典,可以恩上加恩 (约翰福音1:16);工价,可没有听说过可以价上加价的!耶稣要把这个不变的真理告诉我们:神的标準不是按劳付酬,一切都是「恩典」,本是「我们不配得的」,所以我们谁也没有资格来定义何为「公平」。 那些工人能够被僱用进入葡萄园,绝对是一种「恩典」,园主并没有任何必要非僱用他们不可。然而他们把「恩典」当成「理所当然」,并以「工价」来计算,这岂不也是一般世人的写照?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恩典超越公平」这真理,在感情上仍自然而然地同情那些早到工人的抱怨,这就證明我们与神没有一致的价值观。它暴露出我们基本上是多麽没有爱心及怜悯心的人。在我们的思想意识深处,我们仍是『按劳付酬』有馀而『依靠恩典』不足的人!这岂不就是我们需要恩典的明證吗? (综合取材自《乱世丰筵》、《无语问上帝》及《中信月刊》)

365天灵修之旅-第270天

经文: 耶稣将近耶利哥的时候,有一个瞎子坐在路旁讨饭。听见许多人经过,就问是什么事。他们告诉他,是拿撒勒人耶稣经过。他就呼叫说:“大卫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吧!”在前头走的人就责备他,不许他作声;他却越发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吧!”耶稣站住,吩咐把他领过来,到了跟前,就问他说:“你要我为你做什么?”他说:“主啊,我要能看见。”耶稣说:“你可以看见!你的信救了你了。”瞎子立刻看见了,就跟随耶稣,一路归荣耀与 神。众人看见这事,也赞美 神。 路加福音 18:35-43 耶稣跟随朝圣的人群来到了耶利哥城。在圣经裏有叁本福音书都记载这个神蹟:马太福音20:29-34;马可福音10:46-52;路加福音18:35-43。如果细加比较,叁本福音书的记载明显的有两处”差异”:一是瞎子的”人数”,一是医治的”地点”。马太记载有两个瞎子,其他福音书只提一个瞎子,马可福音且记载了一个瞎子的名字是“巴底买”,可能这个瞎子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所以马可福音记了下来;另一个是谁,我们不知道。其实,在路旁的有很多瞎了的乞丐,想必福音书的作者是选择性地记载。此外,路加福音说耶稣治好他们是在「进」耶利哥前,而马太和马可福音则说「出」耶利哥後。马可和马太指的是耶利哥古城的废墟,路加指的却是在古城东南两公里,由希律王所建的城,称为新约时代的耶利哥。换句话说,耶稣和门徒刚好是在古城和新城之间遇上了瞎子。 这个故事虽短,却标誌著耶稣巡迴传道的结束,他们「将近耶利哥的时候」(35节) 一语已指明他们旅途的下一站便是耶路撒冷了。耶稣的弥赛亚的使命已接近顶峰。可是儘管在这样的时刻,耶稣仍然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停了下来,从这件小事中便可以看出,耶稣并不是个政治风云人物,也不是位凯旋而归的弥赛亚,祂又与宗教领袖截然不同,祂本人即将面临极大的苦难,但这并不阻碍祂去服事人。这个瞎子虽不能『看』,却能『听』(36节),他一听见了,就抓住机会,向主呼求,这是他蒙恩的原因。「大卫的子孙」是犹太人对弥赛亚的称呼,他们盼望弥赛亚来临,施行拯救,除去人间疾苦。瞎子这样呼叫耶稣,不但表明承认耶稣的身份,更是「信心」的表现—他相信耶稣可以医治他。 耶稣问瞎子巴底买:「要我为你做什麽?」他说:「主啊!我要能看见。」(41节) 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祷告功课。我们无法想像,主耶稣竟然为人开了一扇门,允许人来告诉祂可为他作什麽!如今,主也对许多祈求者提出同样的问题﹔在他们没有明确答复之前,就得不到任何应允。我们的祷告不该是求主怜悯的模糊呼求,或是概略的呼求祝福,而该是明确的表白需要。这不是说神慈爱的心不了解我们的呼求,或是不愿意垂听。祂这样做乃是为我们好。这种明确的祷告帮助我们更明白自己的需要﹔要我们花时间、费心思并自我省察,来发现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麽﹔又检视我们,测验我们的心愿是否真诚,譬如是否愿意坚求到底﹔让我们判断自己的心愿是否符合神的话语,以及是否真相信祈求就必得著﹔也帮助我们等待神特别的应允,一旦得到回答,便能永誌不忘。 然而,我们多半的祷告都是模糊不清,毫无重点。有人要神怜悯,但不知道要神的怜悯来为他做什麽。有人求罪得拯救,但不先列举要得释放的罪名。又有人求神赐福他们周遭的人,或是求圣灵充满他们的国家或世界,但并不期望在某一特定範围内看见神的回答。主对这些人说:你现在究竟要我做什麽?(取材自慕安德烈著《在基督的祷告学校》) 其次,当耶稣问:「要我为你做什麽?」难道祂不知道我们要什麽吗?当然不是。祷告的时候,我们所呼求的是我们定意要的,不得著就永不罢休。当耶稣这样问的时候,祂等於问我们:是否不计代价,定要得著所求的?换句话说,如果得不到回应,我们就会恒切地祷告,绝不罢休。但在这样祈求之先,我们必须注意什麽是合神心意的祷告。耶稣说:「你可以看见!你的信救了你了。」(42节) 祷告的时候向神说,祢喜欢怎样做就怎样做,乍看好像是顺从神的旨意,其实是没有信心的祷告,因为不知道神的心意,只好笼笼统统地祷告。这不是神喜悦的祷告。信心的祷告是从神的应许中明白祂的心意,然後不断地祈求直到得著应允。这样的祷告需要我们跟天父有亲密的交通,像孩子般很明白父亲的心意,然後勇敢地一直向父亲求,直到得著。 瞎子巴底买就是这样来到耶稣的面前,把他的需要明确地告诉耶稣。他对耶稣有「信心」,不然也不会大喊大叫,不理会他人的责备。他的信心是大的,所以耶稣照他所要的给他成全。看这个故事时,我们当反思,瞎子巴底买要求医治的信心、决心和态度,是那麽迫切渴望,又理直气壮!

365天灵修之旅-第269天

经文: 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弟兄二人。耶稣叫了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马太福音 20:24-28 约翰和雅各要在弟兄们中间作首领,「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弟兄两人」(24节)。 不要以为那十个门徒有正义感,他们心里也一样的要作首领,他们只是恼恨那兄弟俩抢在前头说了话。「耶稣叫了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僕人」(节25-27)。活在地上的人的权力观,是从掌权中获取各样属地的好处。在地上的地位高低,是与权力的大小相符合。但是主耶稣说:世俗社会的价值準则在你们中间并不适用。耶稣对权势与「大」的理解与世俗习惯的理解正相反;真正的「大」表现在服事人之中。 追求个人突出,唯我独尊,或力图以势压人等等,都是一个角逐竞争的社会里向上爬升必不可少的,但在天国里并不需要。属地的国度是争夺权柄,而在天国却是争取服事人。人的观念是受服事的是居高位的人,在天国里却是服事人的坐在高位。这是天国的原则,人越降低自己,就必定在神面前升高;人若要自己爬上高处,在神面前必永远留在低地。耶稣自己为我们作了极美榜样:「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赎价」(28节),我们的主是天国的王,却降卑成了奴僕 (腓立比书2:5-9),以祂的生命为代价服事人,所以神将祂升为至高,使祂超越万有。主耶稣就是这样启示了得荣耀的道路。 神造你不是只为了消耗资源——吃喝、呼吸和白占地土。神是要你来到这个世界做出贡献的。你被造是要在地上为生命添加东西,而不只是从生命取走东西。每当你服事人,其实是在服事主。你曾否纳闷为什麽神不在我们接受救恩的一刻就将我们接到天家?祂为何留下我们在这沉沦的世界?因为你一旦得救,祂有一个任务要给你,在这世上有一个使命等著你。每一次你服事人,你就是在回应神的呼召。主耶稣说:「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赎价。」主要我们学习祂的榜样,不在意地位,却专心致力於服事人。主来是”服事”和”付出”——这两个词也应是你人生的定义。 「服事人」与我们的本性是相左的,我们往往对满足自己比服事人更感兴趣。比如说,我们会想:「我要找一间可以满足我的需要和祝福我的教会。」而不是说:「我要寻找能够服事和祝福别人的地方。」我们期望得到服事,不过当我们在主裏成长时,生命的焦点应该逐渐转向「服事人」的人生。一个成熟的耶稣基督的跟随者不应再问「谁能满足我的需要?」,而应问:「我能满足谁的需要?」

365天灵修之旅-第266天

经文: ​ 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他说:“什么诫命?”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那少年人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呢?”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 神的国还容易呢!”门徒听见这话,就希奇得很,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 神凡事都能。”彼得就对他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 马太福音 19:16-30 这是福音历史中颇为著名且被人喜爱的一段故事。其中最有趣的一件事,乃是它深刻描绘了我们多数人的心态。各本福音书对於这故事有十分不同的细节,使之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请参考马太福音19:16-30; 马可福音10:17-22; 路加福音18:18-30)。所有的福音书都告诉我们这个人很富有,因为它就是这个故事的重点所在。马太说他是一位少年人(20节),路加则说他是一位官长(路加福音18:18)。这故事提到,耶稣的身前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跪在耶稣面前,他向耶稣要求什麽呢?原来,这是个有钱人,应该是个还算不错的人,因为他至少会来求问耶稣关於「永生」的事。但是他对永生的认识太肤浅了,他对耶稣也不清楚,所以才会说:「我该『作』什麽善事,才能『得』永生?」(16节),这正是一般世人的想法,他们以为永生是要去「赚」来的,或至少该用什麽善行善财去「换」来的。 耶稣的回答有很多「弦外之音」。首先,耶稣对他说:「你为甚麽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17节) 意即在神之外,并没有善人 (参罗马书3:10)。耶稣说这话,是表明神乃是真善的源头,而人若离开了神,便无真善。耶稣要告诉他的是,「永生」的源头是神,要得永生,不是靠「作什麽」,而是倚靠神。接著,耶稣告诉他要遵守诫命,祂所引用的只是十诫之中的五条诫命,但都是属於十诫的第二部分 (18节),这部分并不是论到我们对神的青任,而是对於人的责任。这些诫命管辖我们人与人的关係,这就是整段经文的重点所在。少年官自称他已经遵守了律法。从律法的观点来看也许是对的,但在属灵方面却不是实在的,因为他对待同胞整个的态度都错了。 这个人的问题,就是被他的财产拘束到一种地步,与神隔绝仍不自知。因此当耶稣把「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21节) 的挑战放在他面前时,他只有「忧忧愁愁的走了」(22节)。耶稣并非故意要为难这少年官,祂的意思是,要得永生必须倚靠神,但是,「你真认识神吗?」耶稣给了他一个挑战来验證他的答案,这挑战就是:「你真爱人如己吗?」你若不能正确遵守十诫,怎能说你认识神呢?若不认识神,怎能得永生呢?这就是耶稣这段话的用意。年轻的财主若能信,就能得救进天国了;他「还缺少一件」的,是信心 (路加福音18:22)。人不会因为没有变卖家财分给穷人,而被拒於救恩之外。但是一颗”倚靠钱财”的心,却使有钱的人无法得到永生。面对诸多产业与主耶稣之间,年轻的财主还是难捨钱财,放弃跟从主。 其实,所有愿意跟从主的人,要面对的抉择,跟财主的没有两样,主也向所有跟从祂的人发出一样的挑战和应许。今天你我还在眷恋著甚麽未能放下,拦阻我们跟从主?是丰厚的物质,是舒适的生活,是成功的事业,还是挚爱的亲人?如果主要你撇下或献上,你能为主而作得到吗? 对这财主少年官的离去,耶稣有感而发:「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23-24节) 不管人看耶稣说的骆驼是真的骆驼通过耶路撒冷的狭小的针眼门,或是骆驼在原文是指大缆索,把大缆索穿过针眼,所表达的事实都是人以为不可能的。所以难怪门徒希奇说:「这样谁能得救呢?」主的回答很坚定:「在人这是不能,在神凡事都能」(25-26节) 什麽时候人的眼睛不再看地上的事物,能把注意力从地上转到天上,神就会帮助他进到天国,把人看为不可能的变为可能。但问题全在於人是否真的爱慕天国。既然提到了这个话题,彼得接著问:「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甚麽呢?」(27节) 彼得的问题与那少年财主的一样,不过是半斤八两。虽然这是个很功利的问题,但是耶稣还是把神的心意告诉门徒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266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265天

经文 有人抱着自己的婴孩来见耶稣,要他摸他们;门徒看见就责备那些人。耶稣却叫他们来,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 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 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路加福音 18:15-17 除了约翰福音,其他叁本福音书都有记载耶稣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为小孩子祝福的事件。路加的记载不是太完整,马太和马可都告诉我们,带小孩子来见耶稣这件事,是发生在主耶稣说到有关休妻的事之後。这种关连性是富有暗示的。传统上犹太人做父母的,会在孩子满週岁的时候,抱他们到知名的拉比那裏,好接受他们的祝福。这就是这些父母亲所盼望耶稣做的,但是门徒却责备他们。不要误以为门徒是硬心和残忍,他们所做的乃是出於善意。门徒其实心裏怀著万分忧虑,因他们晓得耶稣正向耶路撒冷前进,将去承受一种对他们来说还是「奥祕」的苦难。在过去的六个月中,主不是一再对他们提及此事吗?因此门徒认为,万万不可在这个时候让小孩子来打扰他们的主。 门徒想必忘记了耶稣曾经说过的有关小孩子的话 (马太福音18:1-5;马可福音9:33-37;路加福音9:46-48,)。耶稣喜欢小孩子到祂那裏,祂爱小孩子,因为只有像小孩子那样纯真才能亲近神。门徒的阻挡,使「耶稣看见就恼怒」(马可福音10:14),「恼怒」的原文意思是「觉得很痛」,这是一个相当强烈感情的用字。譬如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的时候,祭司长和文士看见民众高喊和散那,就甚恼怒 (马太福音21:15)。那裏的「恼怒」也是同一个字。我们很难想像,耶稣竟然会为了小孩子被阻挡到他的身边而「恼怒」,可见耶稣是多麽的喜爱小孩子。 小孩在人的眼中只是可爱有趣,却不是榜样,尤其是婴孩,更没有人想到有甚麽是可以给人效法的。可是耶稣却对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17节) 因著主耶稣一说,小孩子的样式就成了进天国的条件了。究竟主所指的「小孩子的样式」是什麽呢?显然不是指著体态,不是肉体像小孩子才能进天国,而是指人对神的信心要像小孩子一样「纯真」。神叫他们受光照,认识自己是罪人,他们就老老实实的承认是罪人,不会找理由来辩解。主怎麽说,他们就怎麽接受,这就是小孩的单纯无僞。 再从「信靠」这一面来看小孩子的样式。小孩子整个的生命是建基於「信赖」。 当我们年纪小时,从来没有想过下一顿饭会从那裏来,又或是担心在那裏才可以找到衣服。我们上学,确信回家时家就在那裏,而一切东西都会为我们安排妥当。当旅行之际,也从来不用为旅费担心,因为我们信赖父母晓得旅途怎样走,并且会安全到达。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是绝对的,而我们对我们的天父的信赖也该如是,祂也喜悦我们如此这般地绝对信靠祂。只有心思向神单纯的人才会信靠神,请注意,单纯不是无知,单纯是因著先认识了真理,然後完全把自己投进真理里。我们既认定了神,就不再用其他的东西去代替祂,而是完全的信靠祂,这才是真正的单纯 (亦参4/20灵修 “清心之福”)。 小孩子单纯的心,恰好与宗教领袖的顽梗刚硬成为强烈的对比,那些领袖让所接受的宗教教育和他们的世故老练,代替了单纯相信耶稣的心。小孩子就不是这样,小孩子的样式就是心思上的单纯,是怎样,就怎样,什麽都向神敞开,什麽都带到神的面前,什麽都倚靠神的供应,因为神就是悦纳这样的人。这也是我们生命成长当有的目标。 基督徒要照神的话语来操练自己的生命,生活於对神绝对的信任,本能地服从,宽恕与不究既往──这就是孩子们的精神,而这亦是到神国的护照。

365天灵修之旅-第264天

经文: 耶稣说完了这些话,就离开加利利,来到犹太的境界约旦河外。有许多人跟着他,他就在那里把他们的病人治好了。有法利赛人来试探耶稣,说:“人无论什么缘故都可以休妻吗?”耶稣回答说:“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 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法利赛人说:“这样,摩西为什么吩咐给妻子休书,就可以休她呢?”耶稣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所以许你们休妻,但起初并不是这样。我告诉你们,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犯奸淫了;有人娶那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门徒对耶稣说:“人和妻子既是这样,倒不如不娶。”耶稣说:“这话不是人都能领受的,惟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因为有生来是阉人,也有被人阉的,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 马太福音 19: 1-12 耶稣从撒玛利亚和加利利往回走,继续祂往耶路撒冷的路程。「约旦河外」指河东岸的比利亚地,耶稣此行回程应是取道犹太人来往犹太和加利利二地常走的道路。从今天的经文 (马太福音19章) 开始,是耶稣受难前的行传。我们看到,一到了这个地方,祂马上面对法利赛人充满敌意且挑釁的问题,他们不断挖陷阱,要耶稣跳下去。第一个就是有关「休妻」的话题。 法利赛人这样问耶稣是有理由的。当时犹太拉比中有两个学派:一个叫煞买 (Shammai) 学派,他们对婚姻问题持非常严格的观点,认为除非妻子犯了私通和奸淫的罪,就算她是作恶如列王记裏亚哈王的妻子耶洗别 (参列王记上21章),作丈夫的也不能把她休了。另一个派别是希列 (Hillel) 学派,他们则认为只要妻子做了任何一件丈夫所不喜悦的事,如烧焦了饭,丈夫就可以写一纸休书,把她赶出家门。当时女人唯一的保障是,丈夫必须把嫁妆归还。这两派的兴起 (约主前六十至主後二十年),是由於他们对申命记24:1-4中摩西所说的「不合理」和「不喜悦」有不同的诠释。法利赛人故意拿这个争论性的问题刁难耶稣,除了神学动机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更可恶的政治动机:当时耶稣在希律安提帕王的境内 (他管辖比利亚地方),希律的行为不端,施洗约翰曾因谏责希律休妻一事而被杀 (马可福音6:14-29),所以在当地讲论这问题是很危险的。但耶稣仍回答人,祂也不怕王的恼怒。 法利赛人试探耶稣说:「人无论甚麽缘故都可以休妻吗?」(3节) 耶稣回答他们时,注视「婚姻」而非离婚,指出神的原意婚姻是永久不变的,祂说:「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这是多麽美丽的一句话!耶稣给婚姻下的定义就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这是神设立婚姻的原意。「基督徒可以离婚吗?」这是许多人会问的问题。耶稣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只是回到神设立婚姻的目的,以真理来引人归正。婚姻的原则并不深奥,困难的是人因罪恶之故,不愿遵行神的话。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264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263天

经文: 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 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 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路加福音 18: 9-14 继寡妇的恒切祷告的比喻後,主耶稣用法利赛人的自义,与税吏的自卑,又说了一个比喻,指明人在神面前被记念的原因,不是根据人如何看自己,而是人如何在神的光中去认识自己。 我们要留意耶稣讲这个比喻的对象,是「那些仗著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9节)。然後祂述说这两个人到殿里去祷告的情形:法利赛人的祷告是「自言自语」(11节),向神数算自己的义行,也控诉别人的不义;另一方面,税吏站在圣殿的外院 (他根本不被允许进入圣殿),他俯首捶胸,因为自知绝望,无可救药。他祈求「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13节),这句话的原意是求神可怜他这个「罪大恶极」的人。「税吏」在犹太人认为,实在是等同「汉奸」、「卖国贼」——他们从罗马人手中投标,取得这职位,然後利用自己的职权搜括民脂民膏,无所不用其极。相反的,「法利赛人」却是敬虔守纪满有道德的人,他们无论在公开场合或个人的生活都十分严谨,而且因为对律法的学识,受到犹太人普遍的尊敬。耶稣用这两种人作比较,并且说(当时人看的)卖国贼会被称为义,而(当时人看的)敬虔人不被称为义,这对当时听众是非常震撼性的! 耶稣比喻中的这个法利赛人,他到殿裏去并不是真的为了祷告;他乃是要去通知神他是如何的好。「法利赛人站著,自言自语的祷告」(11节上),表面上他是在对神说话,但从耶稣明确的讽刺语气中可以看出,他实际上是在对著自己祷告。让我们听听这法利赛人怎麽说:「神阿,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姦淫,也不像这个税吏。」 显然他看见税吏了,他虽然瞧不起那税吏,但心中一定窃喜他在那儿,因为税吏是一个黑暗、可鄙的罪人,正可以衬托出他自己的光明和显赫。「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就是他的祷告:五次使用「我」,在「我」的丰功伟业中,却完全没有神的位置。他与神距离非常远。他有头脑的知识,但这无法使他与神连结。地狱中也充满了头脑的知识。他承认有神,但他心中所想的都是自己,他无法摆脱自己。除了抬头词之外,他根本没有提到神。 而那税吏呢?「远远的站著,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说,神阿!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他一开始说的也是同样的话「神阿」,但只用了一个「我」,一个对「我」的描述──「罪人」,以及对永恒的切望──「开恩可怜」。两个人,一个神;每一个人开头都称呼神。其中一个人只想到自己的义,根本没有提到神;另一个人一心想到自己是罪人,他只能全心仰赖神的慈悲,他连举目望天也不敢。 然而,主耶稣说出了天上的判断,「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两个人都在祷告。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谈到自己的长处,并且为之沾沾自喜。另一个人厌恶自己的罪,恳求神无限恩慈的怜悯临到他。这两个人都是在圣殿中寻求称义。一个在神面前自称为义,另一个不是求神称他为义,而是求神的慈悲。那自称为义的,结果仍然是不义的;那寻求神怜悯的,回家之後就被算为义了。 有人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是一个又大又臭的垃圾桶,不过有学养的人懂得把盖子盖上,那些贩夫走卒则不懂得矫饰掩盖而已。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我膨胀的「法利赛人」。归根究底我们真正需要的,却是呼叫:「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求神把谦卑的心赐给我们,求神帮助我们不是骄傲的去定别人的罪,而是更多的扶持与祷告;求神让「爱」与「怜悯」成为每个属祂之人的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