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这事以后,耶稣渡过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亚海。有许多人因为看见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就跟随他。耶稣上了山,和门徒一同坐在那里。那时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耶稣举目看见许多人来,就对腓力说:“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他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腓力回答说:“就是二十两银子的饼,叫他们各人吃一点也是不够的。”有一个门徒,就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对耶稣说:“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只是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耶稣说:“你们叫众人坐下。”原来那地方的草多,众人就坐下,数目约有五千。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分给那坐着的人;分鱼也是这样,都随着他们所要的。他们吃饱了,耶稣对门徒说:“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他们便将那五个大麦饼的零碎,就是众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
(约翰福音 6: 1-14)
「五饼二鱼」是耶稣所行的神迹中,唯一一个四本福音书皆有记载的神迹,这说明了这件事在福音书的作者对耶稣的认识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神蹟的重要意义究竟何在呢?我们要知道,福音书记载耶稣的神蹟,绝对不仅仅是證明耶稣有施行神蹟的能力而已,每一个神蹟的背後,都有它重要的属灵意义,把我们引到天上的真理。约翰在记述了这整个故事之後特别有一段讲论(约翰福音6:26-58),说明这个故事有其象徵的意义。
有两段旧约经文值得我们思考:一个是神赐「吗哪」给在旷野的以色列人的神蹟 (出埃及记16章),另一个是先知以利沙用二十个饼餵饱了一百人的神蹟 (列王记下4:42-44),耶稣作的也类似 (不过比以利沙提供的範围要大得多了)。犹太人希望弥赛亚来时,能再赐给他们吗哪 (参约翰福音6:30-31),说明这样的神迹就是弥赛亚的表示。
耶稣固然重视人的属灵生命的需要,但耶稣也顾念人身体的需要。天将晚的时候,门徒按照常理,要求将群众散去,好自己买吃的 (马太福音14:15)。但耶稣却转向腓力说:「我们从那裏买饼叫这些人吃呢?」(5节) 耶稣是否跟祂的门徒开玩笑呢?在场的光是男人就大约有五千人 (马太福音14:21),问这样的问题,岂不是太过於强人所难?这是圣经记载惟一耶稣问人该怎麽作的地方,除了这裏,再找不到有任何地方说到祂请问别人。这事发生六十多年後,老约翰在圣灵感动下,对耶稣这个问题下了一个颇有启发性的註解:「(他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6节) 原来,耶稣这样问,是给腓力机会,试试他是否意识到这位大有能力的主就在他身旁,而来倚靠祂。「二十两银子」(7节) 差不多是一般人一年的工资,试想,有多少人能够一次拿出一年的工资请人吃饭呢?腓力的回答已经是根据一个人的最大程度「理性计算」了,但却不是根据主的能力。他的回答毫无信心,在这场试验中彻底失败了。反倒是另有一个人把问题往前推进了一步。那就是安得烈,他说:「在这裏有一个孩童,拿著五个大麦饼,两条鱼」(9节上) 这裏的「孩童」和「鱼」都是指「小」的意思,但是请注意安得烈话语中所反应的意思,几乎是一种觉得可笑的反应:「只是分给这许多人,还算甚麽呢?」(9节下) 五个饼和两条小鱼?安得烈作了一次信心的冒险,对於自己的建议却又觉得有点好笑。
耶稣并没有责难这两个门徒。祂接受了安得烈所建议的这孩童的五饼二鱼,紧接著就行了这个神迹。对这孩童而言,他所提供的食物是绝对不够的;但在主手中,这个不足却成为远超过所需,不但喂饱了超过五千人,而且还绰绰有馀,剩下的竟盛满了十二个篮子 (13节)!在每一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件相当具有启示性的故事:我们的「理性」会使我们像腓力一样的说,就是花二十两银子,每一个人分一点也是不够的;我们明显是不足的,因为我们是有限的人。但一旦耶稣接过我们的「五个饼和二条小鱼」,神迹就会发生,祂会使它们成为充充足足且丰满有馀。
「五饼二鱼」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我们为神做甚么一点都不重要,最重要是神在我们生命中做甚么,让祂的工作在我们的生命中流出去。只要我们将自己像「五饼二鱼」一样交给祂,祂会使神蹟发生,成就远超过我们所能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