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绵羊与山羊」的比喻是橄榄山预言的第三部分,也是末了的一部分。它常常被解释成最後的审判,但其实它和最後的审判无关,白色大宝座前的审判才是最後的审判 (参启示录20:11-15)。不管是谁,他总要在神面前经过审判。所不同的只是时间地点和目的 (参彼得前书4:17-18;帖撒罗尼迦前书4:15-17;启示录20:11-15)。耶稣所描述的,是祂再度来临时对地上万民的审判。在橄榄山上,耶稣站在少数拥戴祂的门徒中间,对他们说,这一趟世上之旅并非最後的一次,这次的死也并非终点。犹太人拒绝接受我,几天後,那粗陋且染满血迹的十字架将被举起,但那并非终结。「当人子在他荣耀裏、同著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31节) ,耶稣的眼目穿过即将成就的十字架的苦难,看见神旨意的成就。「人子」是但以理书7章13-14节所预言的那位得国度并统管全地的人,这词因此在犹太人中成为弥赛亚的代号。这预言无疑在耶稣身上应验了。
当耶稣再度来临时,祂的身份不再同现在一样,祂不再是柔弱赎罪的羔羊,而是大有荣耀、威严、能力、权柄的君王。「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32节) 我们看见祂运用祂的权柄所作的第一件事,是招聚万民。这不一定是指祂将万民招聚在一个地点,而是指耶稣运用祂的权柄,使地上的万民归而为一,祂自己是他们的中心,是掌权的王。这是一次全民的大划分。祂首先使万民归一,消灭了现有的一切区别和分野。然後祂在万民中加以一个新的区分。这一个区分是以人对待祂的态度为根基(40节)──分别以「绵羊」和「山羊」的表号来象徵。 到了那时,美国人、英国人、中国人,还有不同种族之间的区别都成了无关紧要的。以这世界的历史而论,那划分的时刻是何等空前!今日所有人类自以为傲的阶级,所有被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荣的界限,都将全然消失,不留任何痕迹。
随後耶稣将要颁下审判,来解释两种人之间的分别。祂对祂右边的人(绵羊)宣判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34节)。这不是在天上的国,而是在地上的国度 (参启示录19:11-20:6),耶稣呼召义人去承受那国,就是神的国。在这国度裏,所有人都以遵行神的旨意为依归。何以得知呢?「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 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裏,你们来看我…… 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35-40节),主曾说:「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参马太福音12:48-50)。主耶稣和祂的门徒,是忧戚与共,悲喜相关的。祂说这句话,显明人若善待他的弟兄,祂是何等的喜悦。祂不是说你们所作的,『如同』作在我身上,乃是切实的说,『就是』作在我身上了。这说明这些人(绵羊)得以承受这国是根据他们对主耶稣的态度,而他们对耶稣的态度,是显明在他们对祂的弟兄的态度上。
虽然这个审判说的是将来的事,但它却给了我们十分积极的属灵学习的指引,叫我们在追求生命成长的路上有很明亮的光。愿意为神做「大事」的人总比做「小事」的人多,但这个比喻也提醒我们,耶稣会在「小事」上评量我们,因为伟大的机会往往隐藏在卑微的工作裏,生命中的小事决定大事。比喻中的义人所做的小事,对他们自己来说,是那麽不值一提,所以他们不假思索就做了,以致当他们得到主的奖赏时,竟然感到非常诧异。这完全是生命自然的流露,行为不是得救的根据,但却是生命的證据。除非你习惯性仁慈,也就是无须思考便表现仁慈,否则不能声称自己仁慈;除非你爱人就像爱自己一样的自然,完全不用思索,否则不能声称自己能够爱人。
在今天的日子裏,其实主耶稣并没有在这世上缺席,也没有失踪,相反地,祂化装在地上,祂化装成我们那些穷乏的、饥饿的、坐牢的、病痛的、被欺压的…等等弟兄的身分。祂选派这些人来接受我们的爱,藉著服事他们,我们服事耶稣。如果我们说,在这个世界上不能找到耶稣的存在,很可能我们是找错了方向。这个比喻是主给每一位神的儿女的吩咐,是我们一生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