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从那时候,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
马太福音 26:14-16
从前天的经文我们看到,犹太人的宗教领袖在耶路撒冷密谋捉拿杀害耶稣,但他们不敢在节期中动手,以免引起民众暴动,危及他们自己的地位 (参10/27灵修)。本来他们打算在逾越节过後才捉拿耶稣,但从今天经文我们看到,那些宗教领袖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的。由於有犹大献计,故他们可以提前实现他们的阴谋。撒但鼓动了犹太领袖们要除灭耶稣(约翰福音8:44),撒但也诱惑了犹大去出卖耶稣(约翰福音13:2) ,他们以为用「死」的办法可以阻止神国度的王出现,他们一点也不晓得,神正是要藉著「死」来带进祂的国度,藉著「死」废去掌死权的魔鬼,让天国的王——耶稣显出来。他们的作为仍然在至高者的掌握之中,不自觉地应验了神在旧约的预言:耶稣要成为「逾越节的羔羊」,代死以除去世人的罪孽 (约翰福音1:29,参2/28灵修)。
福音书提到「加略人犹大」这名字的地方并不多,从现在起,他要成为耶稣受难事件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为甚麽犹大要出卖耶稣呢?圣经没有详细交代。从第15节来看,犹大的卖主纯属自觉自愿,他纯粹是在做一笔冷血交易。他卖主的动机只有凭我们自己来推断了。约翰福音12:6告诉我们他是个见钱眼开的人,但仍难令人相信只为这区区银价,他就背信弃义。很可能是他也像其他门徒一样,希望耶稣发动一次革命,推翻罗马政权,而他负责掌管钱财,也期望将来在耶稣的新政府裏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像雅各、约翰的想法一样 (参9/25灵修)。可是耶稣对弥赛亚使命的说法 (十字架) 令他大失所望,与他当初加入的目的全然不同;加之看到耶稣称讚马利亚所献香膏时的说法 (参昨日经文),他可能明白耶稣的国度并不是他所想像的那样。如果跟随耶稣,不但功名无望,近在眉睫的反倒是坐牢受刑的威胁,所以决计儘早脱身,兼且换取金钱和那些宗教领袖的喜悦。总而言之,犹大是个聪明人,比其他门徒聪明得多了,然而不论他卖主的动机为何,在马太笔下,他不是一个被迫的叛徒,却是一个主动的告密者。
只有马太福音记载犹大出卖耶稣换取银钱的确实数目——三十块钱 (舍客勒),这是一个奴隶的价值 (参出埃及记21:32),仅够马利亚膏耶稣所用之香膏价值的三分之一。然而马太特记这个数目,是与撒迦利亚书11:12相呼应,那里「付给」那见弃的牧者的「工价」便是这个数额,有嘲弄的性质;那牧者正是弥赛亚的象徵。祭司长只给犹大三十块钱,一方面是捨不得多给他,一方面是故意要羞辱耶稣,因为律法的定例,是以叁十块钱为「奴僕」之生命的代价 (参出埃及记21:32)。不论如何,大局已定,一方面耶稣平静坦荡地等待,另一方面犹太宗教领袖却奸险狡诈地预谋。一方面忠贞信女对耶稣奉上珍贵香膏,为祂的死作準备,另一方面犹大却横心背叛,伺机行动。马太福音二十六章至此为止,确为耶稣受难的故事和主题奏出了壮烈的序曲!